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风采

-老区好人物

涪陵老区隐去光环的特级英雄

发布时间: [2023-05-10 09:56:35]

73年前,抗美援朝战斗正式打响,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顽強,奋勇杀敌

朝鲜战场上出现了一位英雄,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特等功一次,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他“二级人民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他曾代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席朝鲜国宴,受到金日成亲切接见

回国后曾两次光荣地受到领袖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1年11月再次随中国代表团赴朝鲜问,受到朝鲜人民的热烈欢迎。


今是抗美援朝73周年,一段鲜为人知的原始资料再次摆在了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的案头,资料的主人公便是涪陵籍的英雄---一位隐去光环多年的潘昌义。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潘昌义奋不顾身,英勇杀敌,曾四次七处负伤,四次昏迷,每次都坚持战斗到最后胜利。潘昌义出身在涪陵革命老区新妙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是在旧社会苦水中泡大的,十二岁就给地主家干活,讨口要饭,受尽了苦难。解放后的1950年,分了房屋、分了土地的他怀着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伍的第一天,他就向指导员表示决心。指导员问他为啥当兵?他回答说:“没有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就没有我潘昌义,我要为共产党、毛主席战斗立功。”

撒在十字架山和轿岩山

为实现这个决心,在战前练兵中,他不惧酷热,不畏严寒,苦练军事技术,打靶时,200公尺发发命中靶心,为此,他当上了特等射手。潘昌义在朝鲜战场上处处表现出不怕牺性、英勇奋战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953年6月,在朝鲜战场上,攻战十字架山和轿岩山的战斗打响了,根据上级安排,潘昌义所在的部队承担的是十字架山左侧山头的狙击战。战斗打响后,藩昌义所在的部队向敌人发起了多次冲锋,但由于敌人的火力太猛烈,而且武器比较先进,志愿军的几次主攻都没成功。

这时,已经受伤的潘昌义主动向首长请缨,要求自己去打头阵当主攻手,保证在30分钟内拿下敌人盘踞在十字架山顶的踞点。首长考虑再三,终于同意了潘昌义的请求。潘昌义将伤口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将腰带紧了紧,然后又整了整自己的军装,作为主攻手,他端着机枪冲在最前头……

未料,敌人的一发炮弹在他身旁爆炸,潘昌义的右肩被弹片划破了一条五公分深的口子,顿时鲜血直流,而他全然不顾,为了压制敌人的火力,潘昌义端着机枪向敌人的据点猛然射击,机枪的后座力震得伤口不断往外涌血。由于流血过多,潘昌义昏倒在阵地上。不一会,昏迷中的潘昌义被敌人的枪炮声惊醒,他想起了对首长“30分钟内拿下敌人踞点”的誓言,于是咬着牙坚持站起来,继续向敌阵地冲去,他用左肩顶着枪托,冒着枪林弹雨,一个劲地还击敌人。这时,潘昌义的鼻梁和前额又负了伤。鲜血从鼻子一直流到脖子里,但他毫不退缩,冲入敌人前沿阵地。敌主峰的敌人见前沿阵地被我军占领,便拼命向我军反扑。潘昌义正端着机枪向主峰敌人猛烈扫射,不料一发炮弹又在他身后爆炸,他的左腿又被击穿了两个银元大的窟窿,他再次昏了过去。

后援的战友们给他包扎伤口,要把他抬下阵地。从昏迷中醒来的潘昌义,说啥也不离开阵地。他从牙缝中迸出一句话:“我们还没有最后胜利,我死也不会离开战场……”然后又昏迷过去。

十几分钟后,我军集中兵力向敌人主阵地发起了反击,潘昌义在昏迷中听到了冲锋号,脑海里浮现出了“要为共产党、毛主席战斗立功”的誓言,他便挣扎着爬出坑道口,向反扑的敌人猛投手榴弹。前边的敌人被打倒,后边的敌人又窜上来,潘昌义用尽最后的力气,把一颗颗手榴弹投出来,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和战友们终于夺回了十字架山阵地,取得了胜利。

十字架山战斗胜利结束后,我大部队继续向敌占区纵深猛插。同年7月14日又展开了轿岩山争夺战。伤未痊愈的潘昌义坚决要求参加这次战斗,首长见他如此勇猛顽强,同意了他的请求,战斗中潘昌义仍然勇猛顽強,处处冲在前头,终于拿下了轿岩山阵地。

 

为保住朝鲜北江大桥他奋勇杀敌

在朝鲜战场上,100余米长的北江大桥是我军插向敌纵深的必经之路,保住这座大桥是保证战役胜利的关键。潘昌义奉命潜伏到桥头左侧,发现敌人正准备炸毁大桥,阻止我军前进。此时,潘昌义带领两名战士又冲到了最前头,迅速端起枪,几个点射,消灭了炸桥敌人。敌人恼羞成怒,又纠集一群群敌人向大桥扑来,潘昌义英勇抗击,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不料,狡猾的敌人从潘昌义后面投来几颗手榴弹,潘昌义和另两个战士都负了伤。敌人在炮火掩护下,迅速向大桥靠拢。潘昌义带领两个战士,不惧顽敌,不顾个人安危,忍着伤口剧痛,架着机枪,在敌人靠近时猛烈扫射,一直坚持到三排的同志赶到,全歼灭了敌人,终于保住了大桥。这次战斗,仅潘昌义个人就击毙敌人20人,俘虏敌人3人,击毁敌汽车1辆,为大部队取得战役性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

默默无闻回到家乡务农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上级有关部门征求潘昌义的意见,憨厚踏实的潘昌义表示想回家乡涪陵务农。从此,潘昌义扎根农村,在家乡默默无闻地务农,他将所有的军功章悄悄藏了起来,不但从未在领导和群众面前流露过自己是英雄,连家人也只知道他身上的累累伤痕而不知道他在部队立过大功,他从不在任何人面前谈及自己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的成就。

直到1975年初,部队派人到涪陵了解潘昌义复员后的情况,当地干部和群众才惊诧地知道,他曾是一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大功的战斗英雄。当地政府知道他是抗美援朝的英雄后,感叹地说:“老潘呀!你有功劳怎么不向我们讲呢?”潘昌义回答说:“功劳属于那些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的先烈们,共产党员只能讲为人民多做贡献,不能讲功劳……”

潘昌义就是这样对待荣誉的。他有功不居功,从不闹特殊,困难再大也不向国家伸手。潘昌义的伤口经常复发,需要治疗,全家7口人均务农,家庭经济很困难。特别是1962年潘昌义家里遭火灾,房子被烧光了。这时,有人对他说:“你过去在战场上闯过,为革命负过那么多伤,现在有困难,向公社反映一下,请求点补助吧。”可是,潘昌义却说,“假如凭功劳向党伸手,把功劳当着资本,就会被腐蚀,困难再大,不能靠政府补助来解决,必须自力更生才行。”在这样特大困难面前,潘昌义仍然是一声不吭,自己克服困难,每天照样积极参加劳动。生产队看到他的实际困难,十分关怀他,要给他评救济,可他说啥也不要。

潘昌义始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一边,却处处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当着自己的亲人来看待,哪家有了困难,他就满腔热情地去帮助解决。有的人病了,他不管白天黑夜主动去给请医送药。对于队里的“五保户”,更是热心的照顾,积极帮扶。村上有个叫孟伍头的娃娃,4岁时父母双双病逝,无依无靠,潘昌义满怀情义,把孟伍头接到自己家里生活,照顾得很周到。邻居见他负担很重,劝他将孟伍头拿给别人收养,他却说:“孟伍头太可怜,村上的人都困难,让我们抚养他吧,咬咬牙就会过去的。”当地群众无不称赞他,而潘昌义还是那句老话:“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比起党的要求还差得远呢……”

后来,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知道这一消息后,便组织人对潘昌义在朝鲜战场上的事迹以及回乡后的表现,进行了详细地收集和整理:潘昌义在朝鲜战场上,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特等功一次。1954年初,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他“二级人民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1953年7月出席了朝鲜国宴,受到了金日成的亲切接见。1954年5月1日和10月1日,两次光荣地受到领袖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1年11月,正在家乡务农的潘昌义接到上级通知,立即赶往北京,随中国代表团赴朝鲜访问,受到朝鲜人民的热烈欢迎。

潘昌义由于在朝鲜战场上多次负伤,复员回乡后,伤残留下的后遗症越来越明显,经常头痛、背痛,加上胃病和慢性气管炎一直缠绕在身,但潘昌义始终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一股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战胜了伤残留下的痛苦,在农村顽强、快乐地生活着。

遗憾的是,这位赫赫有名的大英雄潘昌义,于1995年5月在家乡涪陵新妙因病去世,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那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永远是我们的楷模。(冉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