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郊区荒野上,有座不起眼、长满荒草的坟堆,附近的人大都不知道里面埋的是谁。直到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解开了这个谜团,人们才晓得里面埋的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曾从涪陵考入北京大学,后赴法国巴黎勤工俭学,参加由赵世炎、蔡和森、周恩来在法国领导的“里昂学运”,他曾与陈毅并肩战斗过。
这位大人物还担任过安徽泗县县长,为皖东北国共合作抗日新局面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名字叫黎纯一。
江苏来信道出惊天秘密
2010年11月下旬,重庆市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收到一封来自江苏泗洪县的信,来信道出了一则惊天新闻:“在重庆涪陵的郊外,长眠着一位革命先烈,他的名字叫黎纯一……”。此前,除了涪陵几位从事党史研究的老同志知道黎纯一这个名字外,很少有其他人知道。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收到的这封信,为江苏省泗洪县的陈子兵所写。陈子兵是江省泗洪县淮北中学的历史教师,也是泗洪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员。这些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黎纯一在皖东北领导开展抗日斗争的历史研究,对黎纯一非常崇敬。2010年夏,陈子兵偶然在网上查寻到黎纯一的女儿黎兴江,而黎兴江是中国社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位植物学家,陈子兵异常兴奋,几经周折,终于打听到黎兴江在云南的住址和电话,便给她写了一封信,希望她能提供一些父亲黎纯一生前的资料。
不久,陈子兵收到了黎兴江的回信,回信还附有黎纯一与陈毅一起起草的《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宣言》的手迹复印件、黎纯一在涪陵郊外坟地的照片,以及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人员王宗藩、杨通才合写的发表在《涪陵党史人物传》上的文章《名闻法兰西 功留皖东北——抗日烈士黎纯一》。细心的陈子兵立即写信给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共同探讨黎纯一在抗日斗争中的几个细节,以便深入研究和宣传黎纯一的事迹。
正是这封信,唤起了人们对革命先烈黎纯一的深切怀念。
以笔为剑斗西洋战北洋
1897年10月,黎纯一出生在重庆涪陵包家乡何家湾(今属重庆市垫江县)一个以种地兼织布为生的家庭,他有九男二女11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八。由于家庭非常贫困,无奈之下,父母将黎纯一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送了人,而天资聪颖的黎纯一则从小被送到外祖母家,外祖母心疼他,节衣缩食地供他在当地读私塾,后来考入涪陵五中读书。
黎纯一学习非常用功,也接受了不少进步思想,他立志刻苦学习,希望用知识改变社会、报效祖国。1917年1月,年仅20岁的黎纯一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期间,结识了李大钊。两年后,经考试合格,他被确定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批赴法国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1919年3月17日,黎纯一等人乘轮船启程赴法国里昂中法大学留学。
里昂中法大学本是北洋政府以解决勤工俭学生海外求学为名而筹建的。同年9月,中法当局却以学生闹事(实际上是对勤工俭学学生和在法华工成功阻止中法秘密借款合同的签订恼恨在心)为借口,拒绝留法学生和华工进入“里大”继续学习,并停止给学生发放生活维持费。中法当局的卑劣行径,引起了留法学生的极大愤慨,在赵世炎、蔡和森、周恩来的领导下,一场争取重回里昂中法大学学习的斗争爆发了。
这一时期,黎纯一与陈毅并肩战斗,共同组织“入校先锋队”,并推选赵世炎等人为代表,与法国政府进行谈判,争取中国留法学生的合法地位。期间,黎纯一与陈毅亲如兄弟,陈毅起草的几篇文章,均由黎纯一以法文译出,向法国公众和媒体批露,得到了法共机关报《人道报》撰文支持。1919年9月底,“入校先锋队”到达里昂,提前冲入里昂中法大学住下来,第二天即被荷枪实弹的法国警察押进法军兵营。
1921年10月13日,法国当局以“赤色分子”、“过激党”等罪名,将蔡和森、黎纯一、陈毅等104名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押至马赛上船,遣送回国。
押运回国不是斗争的结束,而是斗争的继续。为表达对法国政府的抗议,途中,黎纯一和陈毅起草了《留法勤工俭学生被迫归国后宣言书》并附留法学生签名名单,到处散发,在上海引起当局的重视。
回国后,黎纯一、陈毅被43名四川籍留法归国的同学推选为代表,回川为留法勤工俭学生奔走呼喊。抵达重庆后,黎纯一、陈毅驻巴蜀中学,先后起草发表了《赠勤工俭学同仁》、《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宣言》等文章,揭露法国政府迫害进步学生的罪行,与四川军阀刘湘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1923年初,黎纯一任《新蜀报》编辑,与陈毅一起撰写了许多支持革命运动、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文章,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之后,黎纯一又来到成都,担任《四川晚报》编辑。不久,黎纯一担任社长,他以报纸为阵地,大力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抨击时弊,号召进步青年投入革命洪流。
同时,黎纯一联络陈毅、陈孟熙、王寒雄等留法同学,在成都小福建营巷创办了中法大学分院,并在分院讲授《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恩著作,号召青年参加革命。
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黎纯一受命秘密回到重庆涪陵,继续开展进步活动。1926年冬,他联络旅外学生在涪陵创办了进步刊物《鹤游》,并编演讽刺剧《落困》,揭露当时的黑暗势力。
成长为英勇的抗日将士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黎纯一将妻子和不到4岁的女儿黎兴江留在涪陵的家中,只身前往南京。途中,南京沦陷,他只好经安庆转战皖东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前后,处在抗日前沿的皖东北第六区辖泗县、五河、盱眙、宿县、灵璧、定远等县,地理偏僻,交通不便,贫穷落后,除津浦铁路以及公路沿线大的集镇都驻有日伪军维持会外,国民党第六区专署所能控制的也只有泗县的几个区,其余各县地方势力杂陈,形势错综复杂。
黎纯一到皖东北后不久,因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时任安徽六安行政督察专员兼泗县县长的李松风认为身兼县长守土有责,为个人安全起见,即辞去县长一职,由黎纯一接任泗县县长一职。
黎纯一领导下的抗日人民自卫军司令部上尉副官翟继武,就目睹和见证了他在泗县领导开展抗日的一系列活动。翟继武在其生前回忆录《对皖东北初期抗日民族战线的回忆》一文中写到:“黎纯一到任后,一反从前的历任县长常态,轻装简从,出入不带卫士,态度和蔼,平易近人,毫无官僚习气,深受群众欢迎。与地方士绅,关系亦颇融洽……”同时,黎纯一接纳了朱伯庸、戴季康(后改为戴季亢)等一大批上海党组织派来的共产党员,安排到自己的队伍。他作风民主,关心下级,坚持抗日,与共产党员相处十分融洽,配合十分默契。
1937年冬,为适应抗战形势,泗县成立了抗日人民自卫军,由黎纯一兼司令,下设政训、参谋、军训、军械、军需、宣传等各部,积极招收青年学生,组织训练。经过两个月的发动、筹备、培训等工作,司令部有了1600人、枪,并成立5个常备大队。同时,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指导,以常备大队为主体,收容徐州退下来的溃散军队,扩大和健全武装组织。通过举办青年干部训练班,召集泗县较大的工商业,动员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
出枪,坚决保卫泗县,组成了抗日统一阵线。
奋战沙场他身负重伤
1937年末,日军占领盱眙县城,黎纯一率领常备大队第三中队开赴盱眙县境抗击敌寇,经激烈战斗,收复盱眙。1938年初,日寇铁蹄已踏及蚌埠并对邻近泗县的五河进犯,黎纯一命令常备大队前往五河阻击。1938年5月,徐州失守,宿县沦陷,日军占领灵璧,泗县危在旦夕。黎纯一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作战。一日,他率部返回泗城时,遇日机轰炸,低空扫射,黎纯一指挥用步枪还击,并对地面之凶敌进行顽强抵抗,打退了日军的进攻。黎纯一成为抗日英雄,受到安徽省政府通令嘉奖,他的事迹还发表在当时的《中央日报》上,鼓舞了由徐州退下来30万国军的士气。
黎纯一等人领导的常备大队在与日军和顽固派的斗争中,逐渐锻炼成为一支持久的、敢打敢拼的、英勇善战的、坚持敌后抗日的先锋队伍,受到上海党组织及皖东北特支与鲁南八路军的支持与赞誉。1943年夏,黎纯一在一次对日作战中身负重伤,被秘密地送回成都治疗,由于伤势过重,在成都万国医院逝世,年仅46岁。他的遗体被悄然无声地送回重庆涪陵,安葬在重庆涪陵郊外鹅颈关的一山坡上,而当地人很少知晓。
原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妹妹江泽慧后来在纪念父亲江上青(江泽民同志养父)的文章中写到:“1939年下半年,日本鬼子更加嚣张,与我抗日势力展开了多次枪战,时任灵宿行署主任兼第五游击团一团团长的黎纯一,在皖东北特支书记江上青的领导下,在敌战区坚持战斗,与日军浴血奋战。1939年8月29日,特支书记江上青在小湾村遭反动武装突袭,壮烈牺牲。小湾村事件发生后,黎纯一处境危艰,不久,上海党组织派杨纯接任特支书记,黎纯一在党的统一战线指引下,仍坚持团结抗日,坚持反投降、反扫荡斗争……”
英烈事迹让家乡人动容
2010年11月29日,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根据江苏泗洪县的来信并核实,黎纯一的墓地的确在涪陵郊外鹅颈关的一山坡上,“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先烈,居然不被涪陵更多的后人所知,而且他的遗骨还在荒山上,实在不忍……”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的几位老革命最大的心愿,就是大力宣传黎纯一烈士的革命事迹,并将黎纯一的遗骨迁入陵园或修复黎纯一现在的墓地,供人凭吊。这也是黎纯一女儿黎兴江和养女黎兴慈(已逾90岁高龄,系涪陵五中退休教师)最大的心愿。
2010年11月30日,涪陵《巴渝都市报》以《一封江苏来信道出惊天新闻》为题,对黎纯一烈士的英雄事迹进行了报道,引起涪陵当地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涪陵区民政局的一位负责人说:“看了这篇报道,我的心很不安,还不知道有这样一位留学法国的早期革命者,曾驰骋疆场、奋勇抗日、为国捐躯,我们一定会重视这件事,让先烈的灵魂得到安息,否则,我们有愧于先烈,也对不起他们的亲属……”
2010年11月31日,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召开党支部会议,组织全体党员学习这篇报道。会上,党员、特别是离退休的老党员们,共同缅怀了黎纯一烈士。原涪陵市委副书记、分管党史工作的老同志钟世昌激动地说:“这篇报道,唤起了我们对革命先烈黎纯一的崇敬,他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丰功伟绩。”
草埋荒塚数十载终安息
2010年12月5日上午,凉风嗖嗖,落叶纷飞。在涪陵青龙山公墓管理所内,出现了感人的一幕:青龙山公墓管理所与黎纯一的养女黎兴慈,正式签定了黎纯一烈士遗骨迁入青龙山陵园的协议。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作为见证方,见证了签订协议、选定墓地、并到黎纯一原墓地凭吊的全过程。
青龙山陵园的负责人得知黎纯一的英雄事迹后,当天即召开会议,决定免费将黎纯一烈士的遗骨迁入已修建好的青龙山陵园,并为其塑像。从第二天开始,他们便派专人四处查寻和联系黎纯一的亲属,12月9日,制定出黎纯一烈士遗骨迁入青龙山陵园的详细方案。签定合同后,青龙山陵园的负责人征求烈士亲人的意见,最后确定将黎纯一烈士遗骨埋在军魂园,并修建大理石墓,墓的旁边塑铜像,供后人凭吊。
一个月后,由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主持,在青龙山陵园隆重举行了先烈黎纯一遗骨安放仪式,“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不忘历史,慰籍英烈的英魂,展示英烈风采,让先烈的事迹世代相传……”青龙山陵园负责人王健说。
前些年,黎纯一的女儿黎兴江因工作关系和常年出国讲学,很少回涪陵,以前每每想到父亲的遗骨还草埋在荒山上,她总于心不忍,但实在无力改变这一现状。而涪陵青龙山陵园的义举和责任感,了却了埋驻于他们心中数十载的愿望。让黎纯一烈士的子女和亲属们着实感动。(冉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