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不退志。’这句话就是我创业的成功秘诀。”这是记者近日采访退伍军人龚正勇时他说的一句话。正是因为这句话,让他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创业天地。如今,在成都有他的农家乐,在黔江金溪还有他年出栏5000头的生猪养殖场。
部队转业后回黔搞运输
今年42岁的龚正勇,出生于黔江区金溪镇原丁家村的一个生活相对宽裕的家庭。1983年,刚刚初中毕业的龚正勇便踏进了军营。身强力壮的龚正勇,在部队获得了不少诸如“优秀班长”“骨干班长”的荣誉称号。“在军营,我养成了吃苦耐劳和遇事沉着冷静的习惯,这些在我之后的创业路上起到了关键作用。”1987年,龚正勇转业回到了黔江,被安排到原啤酒厂任保卫科长。1991年,眼看运输行业车辆少,市场前景广阔。龚正勇决定停薪留职下海经商,于是,他向亲戚朋友借了一部分钱再向银行贷了2万余元现金买了一辆翻斗车。“路子没选错,跑运输第一个月就获得了100多元的纯收入。”龚正勇说,跑运输虽然收入高,但非常辛苦。“如今我还清楚的记得当年跑运输时的艰苦情景。”龚正勇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南海城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沙。为了赚钱,大冬天里,他在黔江河里运沙子,7天7夜没睡过一次觉。“虽然辛苦,但是很值得,当年,不但还清了借来买车的2万多元现金,还存了几万元。”
成都度假发现商机
2004年底,应成都战友张康宁的邀请,龚正勇到成都度假游玩。在成都龙泉驿区,随处可见生意火爆的农家乐,龚正勇对火爆的场面特别感兴趣。这时战友张康宁告诉他,龙泉驿的农家乐在全国都是比较有名的,这些农家乐都靠近主城区,是不少市民周末度假的好地方。通过几天的实地考察,龚正勇兴致来了。龚正勇和战友张康宁决定合伙开农家乐。“开农家乐不是个难事。在当时,大家既不愁资金也不愁客源。因为龙泉驿满山遍野都是桃花,每年一度的桃花节(3月18日),前来观赏的游客达60多万人,吃住全都在农家乐。”龚正勇告诉记者说。有了思路,却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龚正勇便和妻子回到了黔江,找位置的事情就交给了战友。突然有一天,龚正勇接到了战友张康宁的电话,称龙泉驿的天鹅湖要承包转让。“当时我听到这消息,特别兴奋,我立马叫战友把它承包下来。”随后龚正勇和妻子立马赶到了成都。在天鹅湖,看着周围山上的桃树、枇杷等组成的生态公园,龚正勇惊呆了。随即和战友将70多亩地承包了下来。2005年3月,在即将迎来龙泉驿一年一度的桃花节之季。龚正勇和战友花280万元的新型农家乐也开张了。“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桃花节当天,我们接待客人达1200多人次,获得了6万多元的毛收入。”龚正勇告诉记者,由于第一次做农家乐没有经验,第一年桃花节只收入30万元。如今,仅在3月份桃花节,就已超过了当年的1倍多。每年都能顺顺利利地赚取120多万的毛利润。
回乡创业,办生猪养殖场
为响应黔江区委区政府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号召。2007年龚正勇回到金溪镇,在大坝(小地名)承包了15亩闲置土地,建起了年出栏5000头生猪的养殖场。“目前,投入1115.3万元的养猪场已按照标准化、正规化的建设要求全面完工。”龚正勇告诉记者,他在1996年就有过搞养殖的想法。“搞生猪养殖就不怕风险吗?”面对记者的提问,龚正勇告诉记者什么行业都会有风险,只要有胆识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没有办不好的事。龚正勇说,如今沿海地区在逐步取缔生猪养殖场,而武陵山气候条件好,又能防止病毒交叉感染,这给生猪养殖创造了条件。图为区委洪天云书记在龚正勇的生猪养殖场了解情况(记者 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