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打工发了财 回家修公路 山旮旯里听不见汽车声 蔡大勇今年42岁,1992年外出打工,2007年回到彭水老家。整整15年时间,他积攒了一点积蓄,但首先想到的帮助居住在“山旮旯”里的乡亲们如何走出大山。 老桥村位于龙溪乡与走马乡的交界处,在峰峦起伏的群山怀抱之中。中间有一条近三公里长的“断头路”。 山上的人们生产、生活所需物资,全部要到山下靠人工背回来。 陡峭的山势让人在行走时,稍不小心就会有摔下山崖的危险。于是他逐渐萌生了为乡亲们修条公路的想法。 村民们都说他是“修路迷” 说干就干。2007年11月,蔡大勇的修路计划开始实施。谈起当时的修路情形,蔡大勇脸上浮现出了自豪的神色:每天有30多人在工地上劳动,都是在我家吃饭,有的拿来鸡蛋、面条;有的拿来猪肉、蔬菜。工地上以10人为一个小组有条不紊地分段施工。村民们干劲十足,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村民焦新华介绍说:蔡大勇既是组织指挥者,又是施工带头人,线路勘测、物资管理、召集人马全是他。清晨6点30分他准时到工地上,晚上通常要熬到凌晨一两点才休息。 那年冬天,天气特别冷,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上积雪厚到40厘米。老桥村二组村民蔡小彬说:即使在那样的气温下,他白天在工地忙碌,晚上还要拿着电筒四处奔走,组织安排第二天的施工。村里年轻人都打工去了,请人干活,特别是不开工资的活,是最难请的,他要花费不少口舌,有时跑了好几家才请到一、两个人。他就是这样一个“修路迷”。 为了调整公路用地,蔡大勇把自己家的耕地全部拿来补偿给别人。他常常一天要在3公里的施工地段上跑20多个来回。时至今日,在整个公路建设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2008年3月中旬,这条宽4.5米长3公里的“断头路”接通了龙溪至走马主、支干道共35公里,走马乡山上4个村27个组都通了公路。 要想富先修路,这对当地村民来说,感受颇深。以前连买包香烟都要花大半天时间到乡场上买。现在不同了,在家门口的公路边一夜之间就冒出好几家小百货商店,店里生产生活资料一应俱全。 老桥村2组段光绪老人说:“我80岁了,做梦都没有想到这山上还会通公路。蔡大勇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