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彭水频道 刘家旭,芦塘乡唯一的一位女村支书,今年34岁的她带着全家人经过10年的苦干,终于过上了小康生活。现在,她正带着全村的群众向文明的小康社会稳步迈进。
白手起家搞养殖
1999年,由于家庭负担沉重,上有两代老人,尤其是爷爷年老体弱多病,常年唯有吃药维持,拮据的家庭生活让24岁的刘家旭毅然辞掉代课教师,下定决心改变这种局面,走出困境。
经过反复考察,与丈夫一合计,刘家旭决定做酒搞养殖。可是,没钱啊,就只好东拼西凑,借了万多元。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把水池、猪圈修好了,也养了二三十头猪。还好,一切都比较顺利,年底居然收入了万余元。“你都不知道,我把钱拿在手里数了又数,很高兴,真的。那个时候我想,再苦再累也值了。”刘家旭开心地说。
党政帮忙度难关
前两年一切都挺顺利的,2003年,刘家旭信心勃勃,和丈夫商量准备扩大规模,一口气买了八十头猪崽。哪曾想,遇上了猪瘟流行,八十头半大猪死得只剩下三头了。丈夫李治强说:“那个时候每天用车把死猪拉出去烧掉,看着心疼极了,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们不能做昧良心的事,不能拉出去卖的。”“那个时候我们做得最多的就是俩人坐着一起发呆。”
“感谢党和政府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实实在在的帮助,否则,就没有我刘家旭的今天。”刘家旭现在想起也不由得有些激动。乡人民政府在了解情况后,迅速联系县畜牧局派出专门人员上门分析病因,解剖死猪,给予技术指导,并经常登门做思想工作。
在县畜牧局和乡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刘家旭决定重振旗鼓,向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两万元,买了60头猪崽。
勤学苦念“致富经”
2003年那一次教训让刘家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来养猪没有技术也不行。从那之后,她每年都会定期到县畜牧局参加培训,饲料和药品也直接从畜牧局购买。
“养猪也需要技术,也需要知识。央视七套《致富经》我是每期必看。每次去县城参加培训,我都会到新华书店去买些养殖方面的书籍。”
2006年、2007年是养猪的黄金时间。刘家旭的养殖规模上百头,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面对如此好的形势,她很清醒,“养猪行业太依靠市场了,现在的市场形势变化太快,说不清楚哪天就变了,结构不能太单一。”
“记得2007畜牧局一位领导在和我聊天时就建议我找其他出路,他说:虽然现在效益比较好,但是估计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情况会改变。”
“芦塘的气候适合养牛,现在牛的行情也不错,我正在计划搞一个养殖场,准备投资25万,买60头牛,想和村里面的人一起搞。我连计划书都写好了,是乡政府的小吴同志指导的,他是大学生,畜牧专业毕业的,这方面是专家,比我懂多了。”
致富不忘众乡亲
刘家旭十年磨一剑,有辛勤的付出就有丰厚的回报。现在她家里不仅开了一个酒厂,而且利用酒厂所生产出的附属品建立了一个年出栏生猪200余头的小型养猪场,同时涉足运输业,经营着一辆大型货车和一个推土机,目前年收入近15万元。
芦塘煤炭资源丰富,政府领导很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进行公路建设。2007年刘家旭投资42.8万元买了挖机,投资15万元买了煤车,工人首选板栗村人、芦塘人,到目前,累计用工2000余人次。
刘家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染了许多人,带动了许多人,她指导村民丁胜利修建养猪场,建议他如何选择喂养的饲料,猪崽的品种,现在存栏在百余头左右。指导村民杨小伦、向国春修建了种猪场,现在已经初具规模。
富了不忘父老乡亲等种种事迹都被芦塘乡党委、政府领导和群众看在眼里。在2008年的板栗村支部书记选举中,她的那一句“我生活条件好了,但我不能忘了这里的父老乡亲”打动了参加选举的每一个人,她也成了芦塘乡唯一的一位女村支部书记。2009年被县委评为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
“我不是在乎村干部的那几百块工资,或许我每年私人拿出来在村里搞建设的钱都不止那些。我只是觉得我们芦塘、我们板栗村还比较穷,我想改变这种状况。”
“我考察过了,我们村适合栽板栗,我想带动村民把村里的几百亩荒地利用起来,栽种板栗,让我们板栗村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板栗村。”
“看来当初选刘支书是选对了。”群众高兴地说。
有付出就有回报
“从无到有走到今天,也有十年了,在这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也想过放弃,我也时常在想,如果放弃了,我现在会是怎么样?”刘家旭陷入了沉思。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信心,想做就一定要去做,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不是因为我聪明,而是执着;不是因为产生了奇迹,而是顺应了潮流;不是因为渴望财富,而是害怕贫穷!所以我才会创业才小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