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老区南宾镇天星小学马世树扎根农村教育三十年无怨无悔
备课和批阅学生作业是马世树每天晚上的“必修课”
学校的桌椅和门窗坏了,都是马世树自己整修
记者 谭华祥 文/图
他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无私资助贫困学生,扎根农村教育三十年无怨无悔。他教过的学生都说,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家长们说,把孩子放在他班上放心;和他战斗过的老师说,能成为他的同事是一种荣幸。他在大山深处耕耘了三十个春秋,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
他,就是年近半百的南宾镇天星小学教师马世树。
马世树自参加工作以来,扎根山区教学三十年如一日,在条件艰苦的山区默默奉献。三十年来,始终把爱生如子作为教育工作的法宝,把不让一名学生流失作为治教目标。
天星小学位于南宾镇红星村天星组,“山高气候寒,沟壑伴山峦,信息资源差,汽车难上山”是当地的真实写照。执教三十年来,马世树努力做到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和爱心无私地奉献给了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用无形的师德魅力、丰富的文化知识、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去引导、培养、教育每一名学生,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培育出深厚的师生情感,探索出具有山区特色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曾多次被各级党政表彰为“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以实际行动塑造出贫困山区的师表楷模。
扎根山区呕心血
1978年,马世树高中毕业后,因老家南宾镇红星村天星组(当时的南宾区双庆乡天星村)差老师,他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毅然报名参加考试并以优异成绩被录用。从此,他成了家乡的“娃娃司令”。1986年,按照有关文件要求,以优异成绩考入石柱师范学校。1987年秋,他主动申请到没人愿意去的当时的永和乡红明小学顶岗实习。
1988年,中师毕业后,一些亲朋好友纷纷主动为他协调关系,把他安排到城区附近的学校工作,但都被他一一回绝:“不论是小时候求学,还是后来代课,我都在天星小学,说明天星小学与我很有缘分。我是从那里出来的,我没有理由不回到那里去!”
走进培养他、锻炼他成材的天星小学的第一天,他傻眼了:几十个学生在破烂不堪的校园里玩沙子、丢沙包,两年前的繁荣景象不知去向。就在这时,有一为当年的同学在外地打工发达了,写信劝他“下海”,马世树写信告诉这位同学,在山区当教师虽然清苦,但苦中有乐,扎根山区教书育人,是他这一生无悔的选择。山外的条件固然比这里好许多倍,但大山里的孩子更需要教师,他离不开大山里的孩子们。
“领导安排我在这里‘当官’,我不能辜负领导的希望!”一阵沉思后,马世树决定用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学生成绩来挽回学校声誉,以此把流失的学生吸引回来。
通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后,马世树组织几位老师召开座谈会,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认真研讨,达成了“抓好教学质量,挽回学校声誉,壮大学生队伍”的共识。
功夫不负苦心人。连续几年,该校“小升初”考试名列全区前茅,天星小学出名了,不仅当地学生全部回来了,连三河、大河等周边乡镇的学生也慕名前往,到1994年,该校学生人数达到252人,校园活跃了,天星小学成为远近农村小学学习的榜样。
“没有马老师,就没有天星小学的今天。没有天星小学,我们这个地方就不会出恁多的人才!”当地群众几乎都这样说。
是的,三十年来,马世树为了山区教育事业,义务搬运学生书本10余万本,累计行程2000余公里;为了山区孩子学好知识,成为有用之材,马世树几乎牺牲了所有时间,把家里的农活全部压在妻子肩上。
撒向学生都是爱
从事教育工作以来,马世树一直任教毕业班工作并担任班主任,他始终把爱生如子作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法宝,把不让一名学生流失作为治班目标。
1987年在红明小学顶岗实习时,班上有一位叫刘阳的学生因家庭特别困难,哥哥初中没毕业就外出打工,姐姐小学毕业就没能再进初中,由于他家离学校远,住在一个小山沟里,9月开学后三天,还没到学校报到,得悉此情况后,他在放学后,翻越一座大山,步行10余里,将失学的刘阳接回学校,并替她交了报名费,每天免费提供午餐。一年后,当马世树顶岗实习结束时,该学生哭着塞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道“马老师,您不是我亲人,却比亲人更关心我、理解我,您是我永远的好教师。”
1992年,所教毕业班有个叫马世华的学生,家庭非常贫困。当时升学考试集中在大歇中学,马世树掏钱给他买车票、交生活费。
直到现在,谈及马世树对学生的关爱时,学生们都赞不绝口。在山区的孩子,家里都很穷,有的甚至买不起学习用具,他就自己掏钱给孩子们买书本和文具,甚至给孩子们买衣服、买鞋。遇到学生生病的时候,他还忙前忙后的,给学生端水送药。
说起对待差生和后进生,马世树说,优点尚没有被发现的学生就叫“差生”,在他的眼里,学生没有好与坏、先进与后进之分,他甚至不许别人说他的学生不好,包括学生的家长。
他经常说:“每一个学生都有潜力可以挖,你认为他行,他就力争行;你认为他有问题,他就会出问题。”他还认为,花不美不能怪花,应该怪养花的人,老师好不好才是最关键的。在他的这种思想下,他“改造”了许许多多的“差生”,让他们和优生一样,赢得了尊重和爱戴。
三十年来,至于帮助过多少贫困学生,马世树没有底细。“我本来就是送给他们的,又没有准备要他们还,我啷个记得嘛!”他的话很朴实却又令人回味。难怪人们都说,他将父爱全都给了学生。
三尺讲台写人生
“一个好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更主要的是以人格的力量去感化学生。”马世树对教师职责的解释很简单。
从教伊始,他就虚心地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教学的各环节,使课堂教学走上了正轨。为了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新时期的教师不能落伍,山区的教师更不能落伍”。为了充实自己,开阔学生的视野,多年来,他一直自费订阅《小学生数学报》《作文起步》等,无偿送给班上学生阅读,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广泛地阅读和吸收,使其如鱼得水。
他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始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多次被评为“优质课教师”,所指导的学生多人次在各级竞赛中获奖。随着教学经验的增长,教法的不断灵活,他所任教的班级教学质量总是名列前茅。
“欣赏优秀生,喜欢中等生,但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困生。”是他始终坚持的信条。在教学中,他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困生,如一缕春风,吹散他们心头的迷雾和困惑,像润物春雨,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同学们都反映:在他的课堂上,只有做学习小主人的喜悦,没有自卑的感觉。
马世树,这位普通的乡村教师,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有的只是对山区教育事业一颗奉献的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不但影响了一批教育工作者,而且带动了一大批大山深处的孩童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求学、如何成长。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从教第一天以来的不悔诺言——“既然山区教育需要我,我没有别的选择,只有默默的守侯着、耕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