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有个“夫妻”变电站 夫唱妇随送百姓光明
发布时间: [2010-08-20 16:41:58]
在距离重庆彭水县城20余公里远的北斗村,坐落着桃子坪35千伏变电站,因为地势偏远,两对夫妻轮流值守这里,为当地点亮了一片光明,被百姓亲切的叫做“夫妻”变电站。
一个很少人愿意“站岗”的站
8月11日上午9时许,一辆小车急匆匆地驶进桃子坪变电站。进门后,师傅赶紧把5个盛满水的大桶从车里搬出,两个穿着国家电网工作服的一男一女则欣喜地往屋里抬。“这个地方比较偏远,站里的生活用水都是靠我们送。”开车的师傅告诉记者,“一般是一个星期送一次。”抬水的两人是一对夫妻,丈夫叫陈正强,妻子叫邓小琼,在这里值守变电站快5年了。“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来这里。”回忆2005年10月来上班的第一天,陈正强至今有道不尽的酸楚,破烂的院子里长着1米多高的杂草,值班的地方就是一个漏雨的草棚,“这里就像一个放牛坪经常有牛群进来,更有毒蛇这些出没。”“年轻人来这里肯定不安心!”考虑到情况特殊,国家电网重庆彭水供电公司左思右想后作出一个决定:只要是电力员工愿意到这里工作的,可以聘用家属一起过来上班。邓小琼原来是当地供销社的下岗职工,夫妻俩一合计,于是“夫唱妇随”来到这个变电站开始了两口子的生活和工作。和他们一样,还有一对夫妻主动请缨来到这里,因为此,“夫妻”变电站的叫法在百姓口头广为流传。
夫妻用情经营着这个“家”
“我们两家,每家值一个礼拜的班。”陈正强说,刚来时自己42岁,妻子才38岁。因为离县城偏远,这里的生活条件一直没有好大的改善。为此,夫妻俩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些菜都是我们自己种的。”指着院墙里一片绿油油的蔬菜,邓小琼脸上露出了快乐的笑容。记者看了一下,在院墙角落,茄子、黄瓜、辣椒,几乎应有尽有。“想吃肉了怎么办?”“我们一个星期买一次,然后放在‘家’里。”邓小琼道,考虑到距离县城太远,住了半年草棚后,供电公司对这里进行了简单的翻修,这才有了现在的砖瓦房,后来又添置了冰箱这些。“如果不是这样,这么热的天,很多东西都会坏。”记者走进其中一对夫妻的卧室,除了一张床和一个小电视外,“家里”几乎没有再值钱的东西,但却很整洁。在厨房,擦得亮晃晃的灶台无不给人一种温馨。“日子久了,感觉这样的生活苦吗?”面对记者的疑惑,一脸憨厚的丈夫陈正强接过话茬:“这是我们的工作。如果可能,我们会在这里守一辈子!”
恩爱“师徒”点亮一片光明
看负荷、测温度、抄报表、巡视设备……这是两对夫妻每天工作的主要内容。尽管工作显得有些枯燥,但她们在这里却生活的十分开心和满足。陈正强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一个秘密,因为妻子刚来的时候完全是个“门外汉”,自己只能手把手地教她每个工作环节,所以自己妻子同时还是自己的“徒弟”。“她现在已经是个电力通了!”说起这个,陈正强很得意。今年4月,夫妻俩就发现一条线的开关无法合闸,赶紧向上级反映情况,这才避免了供区发生停电的危险。“山区里雷雨灾害天气比较多,时常会发生类似跳闸的事情,所以,我们的电话必须一天24小时保持畅通。”陈正强道。“变电站除了要给当地的高速公路隧道等提供照明支撑外,还要保障近2万户居民的用电。”随行的重庆彭水供电公司工会主席马正海说,这个变电站虽小,但两对夫妻却给当地百姓点亮了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