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带夫改嫁两次只为供儿读书
发布时间: [2010-08-20 16:59:26]
(通讯员 谭晓钟 刘宏伟 文) 爸爸瘫痪卧床11年,家境贫寒日胜一日;妈妈尽心侍候爸爸、干农活、四处打零工,勉力支撑让儿子念完初中;为找个人帮助自己供儿上学、为夫治病,妈妈“带着”爸爸“改嫁”两次;儿子以637分考上重点高中,为了圆自己的求学梦他暑假四处打零工,但因是童工却四处碰壁,一个假期只挣了十元钱……
今年中考过后,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龙潭乡的大小开矿工地和公路施工工地,经常看到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前来要求打工。但是得知这个少年刚初中毕业只有15岁时,老板们都以他是童工而不录用。他是谁?为何小小年纪要自己出来挣钱?他急于挣钱要干什么?
一个假期挣了10元学费
这个少年名叫杨成,家住石柱县六塘乡漆辽村。他今年中考考了637分,比市级重点高中石柱中学的录取分数线高出了12分。“他这次还没发挥好,以他的实力完全可以考651分以上进高中尖子班。”杨成的班主任冉老师说,杨成在学校是一位优秀学生,学习努力、为人本分、用钱节约,只是可能由于家庭环境因素导致其性格有些内向。在许多家长都为自己的孩子收到石柱中学高中部的录取通知书而自豪和高兴时,杨成一家人却因为这张通知书的到来而愁眉不展。为什么拿到重点中学的通知书还高兴不起来呢?原来,杨成的爸爸杨中立在11年前因意外摔成了下半身截瘫,从此,原本的小康之家变得十分穷困。杨成的妈妈周小芳独力支撑家庭,尽全力让杨成完成了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业。但是,家里为杨中立治病和杨成读书已是债台高筑。如今,杨成读高中每年的费用大约是1万元,这笔费用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一笔巨款,周小芳已感到无能为力。见此情景,杨成决定到邻近乡镇打工,为自己挣学费,为妈妈分忧。7月初的一天,杨成在龙潭乡一家铅锌矿厂找到活干,为厂里背炸药。从场镇到矿山,杨成用他稚嫩的肩背背着50斤炸药翻山越岭。那天他挣到10元钱,不过这也是他这个暑假挣到的唯一一笔工钱,因为人家知道他是童工后就没有谁再收留他干活了。
虽然还是想自己出去打工积攒上学费用,但为了让妈妈安心在外打工挣钱,杨成只好留在家里照顾爸爸。看着坐在轮椅上的爸爸,多年来的一幕幕辛酸苦辣浮现在杨成眼前……
摔成瘫痪还被江湖郎中骗去数万元
原本,杨中立和周小芳夫妻二人凭着自己的勤劳,靠种烤烟使一家人的小日子还算过得去。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99年4月的一天,杨中立爬到屋后大树上去调整电视天线,一不留神,他从树上掉落下来,当即摔断了三节胸椎。
灾难突然降临,让周小芳懵了。为了节约钱,也因交通不便,家人将杨中立抬到当地一个土郎中家里就医,经土郎中“治疗”了3天后病情越发严重,杨中立才住进县医院。又治疗4天后,院方劝其转到重庆大医院治疗。但听人说到重庆入院就要两三万元,这可把周小芳难住了,她根本筹集不到这巨额的医药费!万般无奈之下杨中立和周小芳出院准备回家。此时一个自称是县医院“退休医生”的人出现在他们面前,承诺包把杨中立治好。这一对缺乏辨别力的农村夫妇就信以为真,让这个“退休医生”给杨中立用“针灸理疗”治了4个月,然而1万多元钱很快花完,病却一点不见好转,周小芳只好携丈夫回家。回到家后他们找亲戚朋友借了1万元钱,又陆续在当地一个姓秦的和一个姓彭的土郎中那里“治疗”了两三个月花光了所有的钱。周小芳再也借不到钱了。杨中立在家躺了一年后,周小芳还是凑了一点血汗钱把丈夫带到重庆西南医院就医。但是为时已晚,杨中立永远也站不起来了。此时,周小芳为杨中立治病和被骗的钱已达数万元,欠了一身的债。
儿子是生活意义的全部
杨中立瘫痪后,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自己不能控制,周小芳每天要为丈夫换洗三四次被屎尿弄脏的衣被,每天为他揉捏按摩、擦洗身子,小心翼翼地侍候他吃喝拉撒睡,安抚他的情绪。杨中立常常感冒发烧,引起便秘,大便太干燥排不出,周小芳就用手指一点一点帮他往外抠。这一坚持就是八年,周小芳寸步不离丈夫,期望他能奇迹般地好起来,重新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八年,周小芳尝尽人生的辛酸苦辣,她不仅要精心照料丈夫,还要种烤烟卖钱还债,她过得很苦,个中滋味外人不能完全体会。唯一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儿子杨成很懂事很好学,小学六年成绩一直是班上第一名。看到儿子成绩这么好,欣慰之余周小芳又平添一道忧愁——儿子上中学和大学怎么办?自己哪有能力供他读完大学?“我一直劝她带着儿子离开我,去重新成个家,只要保证供儿子完成学业我就心满意足了。”杨中立说,“小芳过得太苦了,她心地很善良,从没嫌弃过我,如果没有她的精心照料,我早就死了。”多年有名无实的夫妻生活让杨中立觉得自己愧对妻子,拖累了她。夫妻二人都在为儿子的将来发愁。杨成小学毕业会考分数大大超过县里重点初中的录取线,但他不属于这所学校的招生范围,要读这所学校必须缴纳3000元的选校费。为了不耽误儿子的前程,周小芳还是拿出自己从牙齿缝里抠出的3000元钱让儿子上了重点初中。周小芳把生活的全部意义寄托在了儿子身上。
两次“改嫁”,只为供儿读书照料丈夫
为了让儿子在县城读书能吃饱穿暖,3年前的一天,周小芳将丈夫交给公婆照料,自己到邻乡龙潭的一家铅锌矿打工挣钱。那段日子,一个同在矿上打工的同县洗新乡的张姓单身男子喜欢上了周小芳,一直追求她。周小芳内心作了无数次思想斗争,最后她答应了张某,但前提是要他许诺与她共同照料杨中立,还要供杨成读完大学。张某同意了。得到丈夫默许后,周小芳准备带张某回来与丈夫一起生活。但是张某的家人极力反对。于是这对有情人离开了家乡到浙江打工,每月按时给杨成和家里寄钱。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张某死于一次车祸。而事后周小芳却1分钱的赔偿都没得到。张某家人的理由是周小芳和张某不是合法夫妻。回到家乡后,周小芳给丈夫买了一辆轮椅,并训练他能够自己在床和轮椅之间自行“切换”。她则继续在附近乡镇打工赚钱来养家和供孩子读书,每月回两次家帮丈夫洗衣服洗澡。她每天打两份工,白天在龙潭公路上做杂工,晚上在一家小电厂打混凝土。活儿不是天天有,所以周小芳没有固定收入,每月多则700来块钱,少则三四百块,除去儿子的生活费后自己的生活费就没了着落。去年,经人撮合,洗新乡的另一个单身男子秦某表示愿意跟周小芳在一起,共同供她儿子上学并照顾她瘫痪的丈夫。但是,他们在杨家与周小芳的丈夫共同生活了仅1个月,秦某就硬逼着周小芳跟他回到了洗新自己的老家。老实巴交的周小芳白白为这个男人种了一季烤烟还喂肥两头生猪,自己又是一分钱都没得到。“唉,靠别个啷个靠得住哦?”见秦某并无诚意为自己分忧,周小芳毅然选择了离开他,并从此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别的男人身上。周小芳继续四处打零工。每次回家为了节约15元的车费,她都要徒步翻越几座陡峭的大山。
“我要挣钱,我要读书”
记者往杨成家采访途中,遇到他正在山坡上放牛,他手里拿着高一语文教材。在杨家,记者看到房屋已经多年失修,屋顶已有许多破洞,前一天晚上刚下了一场大雨,杨中立卧室地上的盆子里还盛着漏下来的雨水。当记者问到杨成今后的打算时,他说:“我要挣钱,我要读书!”他希望利用每个假期打工挣学费把高中读完,考上一所好大学,再贷款读书,学有所成之后好好孝敬父母、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