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吃上自来水
陶宗福指导村民养鸡
修通的山路
■1年修通40多公里山路,荒地变“银行”
■出资50余万元组建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连续3年,村民人均收入每年增长上千元
“这辆卡车装1500只土鸡,那辆卡车也装1500只。”昨(16)日,黔江区黑溪镇互助村支书、黔江区福山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陶宗福,一边指挥村民往车上装土鸡,一边叮嘱司机,把土鸡分别送到浙江和湖南的土鸡批发站后,不要停留,马上回来运下一批土鸡。村民说,互助村能在全区“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中独树一帜,辞掉副总回村当支书的陶宗福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带领村民修路、建水池、实施农网改造、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让互助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辞去副总回村当支书
“他原本可以在公司当副总,年薪10多万元,却要辞职回村来当每月几百块钱工资的支书,不晓得他是怎么想的。”在互助村采访时,村民们说到陶宗福,都觉得他不可思议,令人费解,有的村民还认为他是“犯傻”、“有神经病”。
互助村是个高山村,陶宗福的家在2组,交通不便、地理环境恶劣,2006年,还有50多户村民没用上电。1980年,陶宗福高中毕业后,当过合同工,办过私人企业,进过民营企业,后到希望集团涪陵公司当营销员,经过打拼,成为该公司渝鄂湘黔片区经理,后任公司客户经理。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07年11月,公司准备提升陶宗福为副总,年薪10多万元,他却出人预料地辞职了。后来,人们才知道,他是在村里的换届选举中,被当选为村支书。
“我当时也作了一番思想斗争,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回村当支书。”陶宗福说,平日里,看到村民们为无钱送孩子读大学发愁、为没有经济收入而愁眉不展时,他就有一种要为村民做一点事、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愿望。“既然大家信任我,我就不能辜负大家,就要承担起这份责任。”
1年修通40多公里山路
互助村方圆14平方公里,但没有一条公路。陶宗福回到村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路。他争取政府支持,又组织村民筹款,经过1年的努力,修通了40多公里山路,一条条盘山公路像玉带一样蜿蜒在山间,通到了每一个组、每一个院落,多年的“扁担交通”、“背篓交通”成为历史。
“那些日子,陶书记是天天守在工地上,指挥施工和调整土地,每天天一亮就出门,夜深了还在忙。”村主任曾龙山说,挖土机司机吃住都在陶宗福家,他不但没找村里报过一分钱,自己还拿出1.5万元用在了修路上。
听说村里修了公路,在外打工挣到钱的村民纷纷回家买车跑运输,目前全村已有轿车5辆、农用车8辆、面包车6辆、摩托车170辆。“我一年光给村民运山货就收入近10万元。”开农用车的5组村民王贞培高兴地说。
利用荒地建“绿色银行”
这些年来,随着外出务工村民的增多,村里也出现了撂荒地。“不能让地荒着,要让撂荒地长出钱来,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陶宗福在村班子会上说,并提出将撂荒地营造成速丰林的思路。
2008年冬,当地遭受了50年一遇的冰冻灾害。陶宗福带领村干部、组织村民来到山上挖窝植树。“冰天雪地,寒风凛冽,陶书记既要指挥,又要施工,还要调运树苗,哪里缺人他就到哪里去补上,尽管天那么冷,他还时常累得直冒汗。”曾龙山说。
冬去春来,该村栽下红椿树苗80万株,营造速丰林4000多亩。记者看到,两年前栽的红椿大多已有2米多高了,长得郁郁葱葱。“再过几年,这批红椿就会成林,可以砍伐了。”陶宗福说,每亩红椿最低可产30立方米的木材,按每立方米价值300元计算,每亩产值可达9000元,4000亩的产值就是3600万元,600户村民平均增收6万元。“这批红椿就真正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
再硬的“骨头”也得啃
“要不是陶书记‘啃硬骨头’,不晓得我们哪时候才能用上电哟!”采访中,2组村民郑守福一边看电视,一边说着陶宗福的好。
互助村虽然很早就通了电,但电价却居高不下,以致不少村民用不起电,农网改造时,一些村民又不让电杆栽在责任地里,以致到2006年,全村还有50多户村民没用上电,郑守福就是这50户村民之一,电成了互助村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再硬的‘骨头’也得啃。”陶宗福斩钉截铁说:“21世纪了,村民还没用上电,我们当干部的没脸见人。”
2008年2月,刚营造完4000亩速丰林,还没来得及休息,陶宗福又带领村民,配合电力部门,全力实施农网改造工程。
哪个村民不让电杆栽在责任地里,陶宗福就去说服;哪个村民不准电线从自留山的树林通过,他就去谈心。“施工中,他(陶宗福)砍山、拉线、抬电杆、挖电杆窝,样样都干,渴了喝山溪水,饿了啃生萝卜。”郑守福说,在陶宗福的带领下,互助村硬是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农网改造任务,让600多户村民全部用上了电。
做梦也没想到能吃上自来水
“我是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吃上自来水。”采访中,2组76岁的村民朱长田把安在灶台上的水龙头一拧,清澈的水就哗哗地流了出来。因为当地缺水,每逢天干,朱长田就和村民们一样,挑着水桶漫山遍野去找水吃,这一挑就是大半辈子。
“在近期内要卸下村民肩上的水桶,让村民吃上自来水。”2008年9月,陶宗福对村民许下诺言。陶宗福争取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后,很快启动了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但把水池地址选在村民责任地里时,该村民却不同意建设。于是,陶宗福拿自家的1亩责任地与该村民交换,并用交换来的地建水池。“当时,大家都没想到他(陶宗福)会这样做,可他说:‘只要村民能吃上自来水,我损失1亩地值得’。”朱长田说。
记者看到,能容纳700多立方米水的水池已建好,水管已铺到村民家中,目前已有20%的村民吃上自来水。“到年底,全村人就可吃上自来水了,到时,水桶就成‘古董’了。”
建合作社助农户增收
“有合作社作后盾,我只管扩大规模养土鸡,没去想有没有销路。”2组村民陶宗治说,他喂养的第一批5000只土鸡已出售,卖了8000元钱,第二批土鸡又要出售了。
今年初,在当地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过程中,陶宗福积极动员村民在林下喂养土鸡,同时,拿出自己的积蓄50余万元组建了福山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养鸡户提供养鸡技术,负责成品鸡销售,还实施保底收购的订单养鸡发展模式,只要是合作社社员,所养土鸡均按每只每公斤16元保底收购,如市场高于保底价就按市场价收购。
“这个模式一‘亮相’,合作社的社员很快就达到了760多个,还辐射到黔江区黑溪、舟白、蓬东、沙坝、马喇和彭水县石柳等地,养鸡近100万只,成为全区“农户万元增收”的一大产业。”黑溪镇党委书记吴仕忠说。
与此同时,陶宗福还与合作社一班人分赴全国各地跑销路,建立销售网络,与浙江、湖南、四川、重庆等10多个省市的客商,签下了150万只土鸡的销售合同,并在这10多个省市设立销售办事处,添置两辆卡车专门运输土鸡。
“互助村在发展林下经济的同时,还在着力发展生猪产业。经过3年的努力,2009年,互助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3900多元,比2007年增加了2000元,今年,互助村的人均收入将达到4500~5000元。”陶宗福对互助村的未来充满信心。
(记者 杨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