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义在农贸市场租赁的门市内利用销售闲暇制作竹簸箕。通讯员 邓国琼 摄
华龙网讯(通讯员 邓国琼 文/图) “编制筛、箩、簸、盖,我也样样都会!”日前,重庆彭水自治县县城南门洞农贸市场一竹器销售门市内,老板陈德义自信地说。
今年44岁的陈德义是该县龙射镇大地村3组人。自打有记忆开始,他和3个妹妹零花和读书的费用,都是靠身为“篾匠”的父亲陈世武靠编制竹器挣来的。他笑称,自己从事竹器制作带销售这个职业也算是“子承父业”。
老“篾匠”编竹器31年如一日
今年75岁的陈世武,10多岁时跟村里其他念不起书的穷孩子一样,总要学个“求衣食”的手艺,他选择了学篾匠。说是学篾匠,其实陈世武根本就没有拜过师,“村里有好几个篾匠,多看几次就学会了,”老人笑呵呵地说,“我眼巧!”
不料成年之后,身强力壮的陈世武却成了龙射区供销社一名用桐籽壳熬碱的临时工,一干就是10多年。1980年,已是4个孩子的父亲的陈世武被辞退回家。为了让一家六口的日子好过一点,陈世武利用篾匠手艺和责任地里近5亩的竹林资源,开始正式编制竹制品出售赚钱养家。
竹凉席、竹篾筛、竹斗笠、竹簸箕 、竹箩箕、竹甑盖、竹筲箕……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乃至更早,这些竹器制品是每个农村家庭必备的生活用具,特别是各式各样的竹背篓和翻晒粮食用的竹晒席,更是千万缺不得的用具。一根根竹子要做成这些用具,“要经过选料、砍竹、破竹、起篾、刮修、打光、编织直至锁口等十几道工序,一定要材料好、用料实、手工细,篾条篾丝要劈得厚薄均匀。”陈世武老人说,“选料好、做工好的篾货,不但经久耐用,而且色泽多年不变。”由于家家都需要,所以当年的篾制品相当畅销,有的家庭因手头紧买不起这些筛、箩、簸、盖,也会在农闲时节备好原料并将篾匠师傅恭请到家里,花上十天半个月的时间,编制晒席背篼箩筐等竹器。这期间,除了主人三茶六饭地伺候着,还会按时结算工钱。“那些年,篾匠手艺很吃香。尽管挣钱不多,但是几个娃娃读书和种子肥料钱,大多是靠这些收入维持的。”
“如今我做篾匠活已经整整31年了,”陈世武老人自豪地说,“用户都说我的手艺好!”
小“篾匠”将生意做到了城里
陈德义是陈世武的长子。自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做篾活儿也是轻车熟路。不过年轻的他可没有把做竹器编织当成正事来做。1990年,20多岁的陈德义跟村里众多的年轻人一起外出务工。闯荡奔波了十年后,牵挂着老婆孩子和老父母的陈德义回到家中,正式“子承父业”,帮着父亲编制竹器。父子俩为了将生意做大,已经不再满足自产自销,将附近村子那些竹制品统一收购起来,运往距离40公里的县城,在农贸市场内摆摊销售。货源不足的时候,陈德义还要到周边的黔江、酉阳、秀山、南川等地收购竹制品。
从最初的露天摊点经营,到在农贸市场内租赁一间门市摆摊销售,父子俩花了差不多6年的时间。“现在的门面和库房租金每年要2万元,”陈德义说,前年与他同村的一位做篾活的本家侄儿也参与进来,租金两家分担,压力小了,销售规模也大大增加。
“如今,随着塑料制品的普及,竹制品渐渐被冷落,生意也不好做了。一个直径4尺的竹箩箕,熟练的篾匠需要3天才能够做出来,零售价钱最好的时候可以卖到100元左右,除去10元钱的成本,每天的工钱只有30元。要是批发价只有60元左右,工钱就更低了。”陈德义说,竹制品都是纯手工制作,产量比较低,经济效益也较差,因而,农村的篾匠也越来越少,现在各地做篾制品的差不多都是像他一样的老人。但是这些纯手工的竹制品还是有着它独特的市场。“我还是喜欢用竹筛和竹簸箕晾晒东西,这样环保得多。”前来购买竹簸箕的李大妈说,“竹筲箕沥米沥菜也卫生。”
如今,父亲陈世武大多数时候呆在乡下老家,因为自家产的竹子远远不够用,他就按照0.18—0.20元/斤的价格找乡邻收购竹子然后制作市场所需的竹器,再收购邻村其他一些跟他年龄差不多的老人编制后无法外销的竹器,然后运到县城。儿子陈德义和合伙人一起在城里负责销售,闲暇的时候,也会编制一些竹器。一年下来,门市的毛收入在15万元左右,“除去租金和两家人的生活费用,结余不多。” 陈德义估算了一下:“年纯收入有5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