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长军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是享誉全国的长毛兔大县,全县两万多农户养兔,常年圈存250多万只,十几万农民靠长毛兔脱贫致富。提起长毛兔,人们自然会讲起“养兔大王” 秦定荣的故事。
秦定荣家住双坝村,自幼家贫,初中没毕业就辍学打工。那年他15岁,到一建筑工地挑砖,牛一般的重活,每天干10小时活路可得一块五角的工钱,干了一个月,他去领工资,工头说“第一个月工钱作押金,不发。”秦定荣顿时丧心痛哭,怒问苍天,打工仔流血流汗拼命干,为何得不到应有的报酬?从此,他立志寻找机会自己创业。十几年的打工磨难,他干过烧窑工,做过砖瓦匠,当过跑摊客,饱尝挣钱的辛酸苦辣,吃尽老板的尖酸刻薄。
1999年,国家扶贫攻坚,石柱大力发展长毛兔产业,副县长何志发从上海请飞机运回一批“安哥拉”种兔,在全县推广饲养。“玉兔”从天而降。听到消息,秦定荣认为机会来了,于是瞒着家人,怀揣全家仅有的3600元积蓄,溜进县城,买了60只长毛兔。而此时,长毛兔行业正在跌入低谷,兔毛价格一垮再垮。
回到家,秦定荣要喂长毛兔的消息很快传开,有人说“秦定荣想钱想疯了,脑壳进水。”有人说“他是共产党员,做来给别人看的”……冷嘲热讽,迎而扑来。然而,胸有成竹的秦定荣懂得“逢贱莫懒,逢贵莫赶”的古训,他将冷言冷语甩到脑后,领着妻子,日夜赶修兔圈,成为全村第一个养兔人。
次年春天,县里召开长毛兔现场会,组织全县兔农集中参观圈存500只的大户。“500只算老几?明年春天看我的,保证养殖1000只。”现场会上,秦定荣夸下海口,出言不逊,掷地有声。全场一片哗然,有鼓励,有怀疑,有奉劝,也有嘲笑。
会后,秦定荣消失在双坝村,他远行山东,考察学习取经。
一个月后,秦定荣怀揣满腹文章回到家里……这年底,他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圈存长毛兔超过1000只,只只大腹便便,肥肥胖胖,活蹦乱跳,毛发光亮;这年长毛兔市场行情水涨,秦定荣创收突破3万元。
又是一年春潮涌。“养兔大王”的故事暴传土家山寨,全县长毛兔现场会在双坝村秦定荣家如期举行,县领导来了、市领导来了、电视台记者来了、报社记者来了、养兔农民来了、兔毛老板来了; 参观的、 采访的、取经的、订货的, 络绎不绝。秦定荣生肖属兔, 人们说他是“玉兔下凡”,惠泽民众。这说法显然唯心,但秦定荣确确实实创造了土家山寨的“兔王神话”。
天有不测风云。
2004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畜瘟降临,秦定荣的兔场未能幸免,1000多只长毛兔病死过半。面对畜瘟,他焦急如焚,八方巡访动物医院,于事无补。
这天,秦定荣听说村里一养猪户从外地带回一剂防治猪瘟的中草药配方,有33味中草药,他突发其想:能防治猪瘟,是否能防治兔瘟?不妨弄来试试。于是,他花几十元钱买回药方。猪和兔必定不同。秦定荣采取分组试验,将33味中药分解成11个不同组合的配方,每3只兔分成一组分别饲养,每天将每组兔子的粪便悉心记录,观察分析,调整药方。20多天后,终于找到了最佳配方,兔瘟得到有效防治。消息传开,惊动不少兽医专家和相关科研部门,西南大学考察后,授予秦定荣为“西南大学兽用中草药剂推广示范户”;石柱长毛兔产业多年攻克不下的兔瘟难题,也因此药到病除、迎刃而解。
秦定荣的长毛兔产业越做越大,催生和引导了石柱长毛兔产业的迅速发展。他所在的双坝村990多户农家,就有700多户养兔,500只以上的长毛兔大户就有几十家,全村圈存5万多只,年创收500多万元,不少兔农经秦定荣传道授业,帮扶致富;2005年,双坝村成立了全县第一个“长毛兔专业协会”,秦定荣当选为协会党支部书记兼会长;也就在这一年,秦定荣当选全国劳模,双坝村被命名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秦定荣并未满足于现状。他虽然是个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却有超人的开放意识和锐智进取的眼光。他时常外出考察,打听行情,了解品种,学习饲养经验和繁殖技术。他从山东引进优质“德西良种兔”,自己开展人工授精繁殖,全面改良换代;同时改革采毛技术,改以往的剪毛为拔毛;并与出口毛商老板取得联系,兔毛直销,2000多只“德西长毛兔”,每年获纯利20多万元。
有官人说秦定荣的作法不妥,认为发展长毛兔产业旨在搞活地方经济,肥水不流外人田,兔农应统一购买县畜牧部门繁殖的种兔,所产兔毛也应卖给当地收购公司统一对外销售,甚至用行政手段干预秦定荣买卖。秦定荣斩钉切铁地说:“本地兔种近亲繁殖,体弱多病,毛质低劣,同样一只兔,同样的成本,别人的要多卖一半的钱;我只信科学技术和先进经验,不信权势;找钱才是硬道理。”出语铿锵有声,毫不动摇。
科学有捷径,人往利边行。秦定荣的科学养殖法无疑倍受广大兔农的青睐;真理面前,专业畜牧部门也不得不服,只好步其后尘。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秦定荣养的长毛兔,毛发风长,就象拔草一般,拔了一层又一层,他月月轮回采毛,打成包,邮寄发往出口毛商,货到钱到;一个农民,足不出户,日进斗金,甜在心头:“我的长毛兔人工授精繁殖,品质优良,满山的野草和所有作物枝杆都是极好的饲料,很少使用添加剂,有这些专业功夫,成本低,毛质好,价格高,哪有不来钱的?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养兔大王”津津乐道,盘算着未来:还要适度扩大规模,实现常年圈存3000余只,将大量的兔粪用作果树栽培,主业派生副业,两业并进;山区农家,年创收三四十万元,不是梦想。
土家山寨养兔王,在自信与向往中书写“兔王神话”。
讲完“养兔大王”的故事,眼前豁然一亮:逢贱莫懒,逢贵莫赶,是智者;敢夸海口,能干实事,是勇者;相信真理,不信权势,是强者;几者兼备,成就“王者”。科学有捷径,树业有专功。农民秦定荣,在落后的乡村造创“兔王神话”,诠释了一位伟人的致理名言:“科学技术一但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