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果种植两相宜
猕猴桃下种高山娃娃菜,蚕桑下种密本南瓜,年收入达10余万元,种出了杨永春一家的甜蜜生活。
24日,阳光明媚,正在猕猴桃基地里为猕猴桃绑扶上架的张永春,非常细心地挪动着每一根枝条。在他的脚下,是一片绿油油的菜地。他绑好一株后,每向前走一步都要朝地下看一下,生怕踩着菜。他说:“我种的这些高山娃娃菜,是在猕猴桃采摘后种下的,再等一个月就要变成钱了。菜卖完,猕猴桃也开始长出新的枝叶,期间有充足的空间让蔬菜生长,可以说是捡得种了一季蔬菜。”
实现产业转型 带动300余户村民走上致富路
张永春是黔江区太极乡太河村一个最早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转型的致富带头人。2005年,在全区发展猕猴桃之际,他大胆地将自家3亩责任地改种猕猴桃,同时还种了3亩地的蚕桑。
后来,张永春把在外打工村民家荒芜的土地利用起来,从2007年起给付少量租金,将自己的猕猴桃基地发展到10亩,去年全部挂果,收入了3万余元;蚕桑面积发展到30亩,年产茧20担,去年收入28000余元。每年在猕猴桃和蚕桑基地里套种的高山娃娃菜和密本南瓜收入达5万余元。
邻居的杨昌容,也是该村的猕猴桃种植大户。在张永春的带动下,杨昌容从2006年开始也发展猕猴桃。现在,杨昌容的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0亩,年收入有3万余元。“当初张永春叫我种猕猴桃,我担心像以前发展白果树一样,树长大了,可仍然不挂果。后来,很多村民在张永春的动员下都开始种猕猴桃,我也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种植。”杨昌容告诉记者,栽猕猴桃的好处是,前3年可在地里种玉米,产量不减少。挂果后,还可以种蔬菜,仍然可以增加农户收入。
农业产业的转型不仅使张永春一家实现了增收,他还带动太河村和鹿子村的300余户村民走上了栽桃种菜的致富路。
家里农活请人做 负责两个村猕猴桃种植技术辅导
目前,太极乡共有猕猴桃种植面积2800亩,仅张永春负责的技术管理区域,太河村和鹿子村就有1780亩。
在猕猴桃的春管和冬管期间,是张永春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他白天很少归家,大部分时间都在农户的猕猴桃基地里忙碌,从生产到管理为村民进行技术辅导。“那些时间,他一天像个野人似的,几乎天天在外面。家里的很多农活都是请人做。”张永春的妻子赵昌术告诉记者。
今年62岁的彭政全是该乡鹿子村1组人。2006年,他在张永春的动员下,种了2亩地的猕猴桃,直到猕猴桃挂果,彭政全悬着的心才踏实。现在,他家的猕猴桃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1亩,去年收入了4万余元,同时,他还在猕猴桃地里套种红薯,仅每年卖红薯粉就收入1万余元。
彭政全说:“我家的猕猴桃管理技术基本上是张永春包了。虽说是包了,但又没给他一分钱的工资。只要到猕猴桃的生长和管理季节,不需我上门请、也不需打电话,他都按时来帮忙指导。我反而成了啥事不管的人,只在采摘、出售的环节是我亲手操作。”
成立专业合作社 形成产、管、训、销一条龙服务
2010年8月,张永春成立了“黔江区矿宏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入社的社员有127户。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农户猕猴桃的生产、管理、技术、培训、销售等服务。
太河村1组的简文武,从2006年退伍后想到重庆一家公司上班。后来,看到家乡的猕猴桃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便推却了朋友为其介绍的工作。在张永春的动员下,简文武留在家里种植了10亩猕猴桃,年收入达5万元。现在,他也加入到张永春的专业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一名社员。
该村支部书记庹廷健给记者介绍,张永春不仅是猕猴桃种植大户、蚕桑大户,还是该村的小蚕共育员,同时还要负责两个村的猕猴桃种植技术辅导。
今年,张永春将原来蚕桑大户的150亩蚕桑接管过来进行经营管理,包括自家的30亩蚕桑共有180亩。他计划,今年将年产蚕茧120担,收入12万元;猕猴桃收入4万余元;蔬菜收入5万余元,力争年收入达到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