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成波种烤烟走上致富路
相传在很久以前,麒麟大仙厌倦了天庭的生活下凡游历,他来到武陵山区腹地一处海拔1300多米的山盖,见当地山民贫病交加便动了恻隐之心欲振救百姓。他使出浑身解数终未如愿,遂无地自容地化作一座美丽的小山堡。黔江区阿蓬江镇麒麟村因此而得名。如今的麒麟村已是黔江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内的重点村,村民走上了科学种烟致富路。麒麟村2组的罗成波就是靠种烤烟增收其中的一人。
丈夫陕北钻井妻子家中种烟
2009年正月初八,土家山寨的乡亲们还沉醉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中。这时,23岁的罗成波却依依不舍地告别母亲和妻子踏上了到陕北钻石油的旅途。
到队后,由于公司迟迟没有为他所在的钻井队下达钻井任务,他们便开始了不知时日的等待。
3个半月后,罗成波所在的钻井队才开始工作。11月中旬,当地时令已进入冬季,天寒地冻无法开展钻井工作,队里决定放假。归心似箭的罗成波怀揣1.1万元的工资卡和同伴返回家乡。
罗成波出门打工后,妻子李凤琼在家也没闲着,她和婆婆除种了几亩包谷外还种了15亩烤烟。
由于面积较大,劳力少导致田间管理不及时,李凤琼种的烟叶的产量不高,质量也欠佳。10月底,烤烟交售完一算账,产值2.16万元,除去开支,纯收入1.2万元。
种烟40亩纯收入6万元
罗成波回到家看到妻子又黑又瘦,他赌咒发誓地对妻子说:“在屋头照样能挣钱,明年我再也不出门打工了!”
罗成波和妻子商量后达成共识,2010年扩大烤烟种植规模,将烤烟面积增加到40亩。于是,罗成波立即四处联系转租承包土地,然后,花了1万多元把一台旋耕机和一辆机动三轮车开回了家。“这两个家伙是犁土和背烟叶的“硬汉子”,能抵好几个劳力呢。”罗成波如是说。
优质的烟叶还得用先进的烤房来烘烤。20天后,罗成波请的施工队进场,两座KH—3小密集型烤房同时动工了。
罗成波深知,雪凌渗透的耕地既疏松又很少有细菌,有利于烤烟生长。于是,冬月间他就把40亩地全部翻犁完。
为了保温保湿促进烤烟生长,罗成波的40亩烤烟面积全部实行地膜覆盖。开春后,他一家三口就开始七手八脚地在地里开厢提埂、盖地膜。5月中旬,就按技术规范栽上烟苗。
转眼间,到了烟叶烘烤期,罗成波一家就更忙碌了。有道是:栽是金,管是银,烘烤才是“聚宝盆”。为了烘烤好烟叶,晚上,罗成波就守在烤房前添煤加火,观察烟叶变化,控制好温、湿度,疲倦了就在烤房旁的椅子上打个盹。
天道酬勤。罗成波当年交售烟叶120担,其中上等烟占42.5%,实现收购产值8.5万元,获得产后补贴1.2万元,除去成本,纯收入6万多元,比上年全年综合纯收入增收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