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继文在给顾客介绍产品

朱继祥夫妇在打铁
【阅读提示】黔江区舟白街道丛山村4组有3个亲兄弟,他们在农村实施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开起铁匠铺打制农具,以此来改变家庭的贫困面貌。三兄弟成家后,分别开起铁匠铺,妻子也成了打铁高手。三夫妻的铁匠铺成为大山里的一道风景,“铛铛铛”的打铁声响成了山里的致富旋律。他们打制的农具畅销渝东南和湖北咸丰、来凤等县市,他们的名字也远近闻名。后来,三夫妻几易铁匠铺,最终让家庭摆脱贫困,过上了好日子,演绎出打铁致富传奇。这三兄弟分别是朱继祥、朱继刚、朱继文,三兄弟的妻子分别是唐梦云、魏素琼、罗红英。
常去铁匠铺学会打铁
“铛铛铛……”昨(24)日,记者循着清脆而又极具节奏感的打铁声,在黔江区舟白街道箭坝社区1组找到了铁匠朱继祥。今年48岁的朱继祥和妻子唐梦云正在打制农具。炉火旺,铁正红,朱继祥不能停下活来与记者交谈,只得一边打铁一边讲述朱氏三兄弟打铁30多年的故事。
朱继祥的家坐落在海拔1300多米的丛山村,小地名叫蔡地槽。这里与湖北省咸丰县甲马池镇接界,山峦叠嶂,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以致村民生活困难。朱继祥在兄妹中排行老大,老二朱继刚,老三朱继文。朱继祥的父亲朱俊成是村里的明白人,他希望儿女多读书,用知识来改变家庭的贫困面貌。尽管父母起早贪黑地勤扒苦做,孩子们读书成绩也好,但家里还是没有能力送孩子们读更多的书。“我们三兄弟初中没念完就辍学了。”朱继祥说。
上世纪70年代,丛山打铁的很多,仅蔡地槽就有10多个铁匠铺。“小时候觉得打铁很稀奇,我经常跑到铁匠铺去看,一看就是大半天,有时竟忘了回家吃饭。”朱继祥说,三兄弟辍学后,就成了父母耕作的帮手。下雨天不能去地里干活,三兄弟就到铁匠铺去看打铁。“就这样,我们三兄弟就把打铁的技术偷学到了手。”
有一次,一铁匠师傅病了,村民急着要农具,朱继祥三兄弟主动提出来帮忙打制。那天,朱继祥掌火,朱继刚和朱继文硬是把农具打制了出来。铁匠师傅病好回来见煅烧、锻打、安钢、水中去火等工艺,都用得恰到好处的造型美观的农具惊呆了。“那铁匠师傅夸我们说,我们三兄弟是打铁的天才。”朱继祥说。
30年前开起兄弟铁匠铺
1980年,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朱氏三兄弟为了改变家庭的贫困面貌决定开铁匠铺,打铁制作农具,以此来增加家庭收入。
说干就干,三兄弟用几根木头和几块木板,在住房边搭了一个棚子做铺子,又挑来黄泥巴筑起火炉,在村里的煤矿上买来煤炭后,就开始了他们的打铁生涯。
三兄弟打铁时,朱继祥是掌火的师傅,朱继刚是抡大锤的下手,朱继文是拉风箱、夹铁钳的帮手。因此,村民称他们的铁匠铺是兄弟铁匠铺,亲切地称他们为兄弟铁匠。
三兄弟铁匠铺开业时,接的第一批业务是为一建筑工地打制抓钉。那批抓钉打制出来后,由于质量好,好使用,来找他们打制抓钉的人越来越多。“湖北咸丰的一些建筑老板也找来了。”朱继祥说。生意红火没多久,建筑工地就改用铁丝不用抓钉了。于是,他们转向了打制农具,从此一发不收,一干就是30年。
虽然三兄弟打铁没有拜过师,属“自学成才”,但他们打制的农具造型好,经久耐用,加上服务态度好,生意越来越红火,产品远销誉渝东南和湘鄂边区。“不是夸海口,方圆一两百里没有不晓得我们这里的朱铁匠。”村民朱继朋说。
铁匠铺伙计到农具厂工人
丛山当时不通公路,给农具的运输带来不便,也影响了朱家打铁的收入。于是,三兄弟做通父亲的工作,把家搬下山,移居在箭坝社区湾塘(小地名),距黔(江)咸(丰)公路边1公里多路。然后,在黔城马市角开了铁匠铺。
三兄弟的铁匠铺一开,生意就兴隆起来。“那时,每天来打农具的村民要排队,有时需要等一两天才能得到货,我们根本不需要把农具摆到市场上去卖。”朱继祥说,赶制农具时他们三兄弟常熬通宵。
后来,黔江及彭水、酉阳、秀山的农资公司干脆把三兄弟打制的农具买断了。为此,三兄弟成了这些区县农资公司的农具“专供商”。
1988年,黔江县农具厂看中了朱继祥、朱继刚的手艺,将兄弟俩招进厂当打铁师傅,成了工厂的工人。“自此,我们家的生活逐渐好起来。”朱继祥说。
90年代初,黔江县农具厂倒闭了。朱继祥、朱继刚回到湾塘,又和朱继文一道开起兄弟铁匠铺,继续打铁,制作农具。
3兄弟分别开起铁匠铺
1986年,朱继祥与湖北省咸丰县杨洞姑娘唐梦云结婚;1989年,朱继刚与箭坝社区姑娘魏素琼结婚;1996年,朱继文与丛山村姑娘罗红英结婚。
按当地“儿大分家”的习俗,三兄弟结婚后,均被父母分家,各自另立门户。分家后,三兄弟都把打铁当成家庭增收的主要项目,分别在湾塘的住房旁建起了铁匠铺。3个铁匠铺成了大山里、阿蓬江边的一道风景,每天“铛铛铛”的打铁声,与阿蓬江的流水声汇成一种独特的旋律,在大山里、江面上回响。
分家时,三兄弟每人只有1间房子。为了改变居住条件,三兄弟不分白天黑夜地挥锤打铁。“每天都是天一亮就开锤,很晚才收工,累得睡觉时腰杆都伸不直。为此,我还患了腰间椎盘突出症。”朱继祥说。
三兄弟虽然各自开了铁匠铺,业务各做各,但他们经常在一起探讨、交流打铁技术,从不为了扩大自己的业务,建立更多的用户,而互相诋毁。“我们都是用质量、信用赢得用户。”朱继祥说,三兄弟中哪一个的产品出了问题,都要帮忙解决。“慢慢地,朱氏铁货成了我们三弟兄的品牌,而且30多年来从没倒过。”
经过几年的艰辛打铁,三兄弟均修了小洋楼。记者看到,3栋小洋楼依山傍水,跟别墅一般,屋里各种家用电器样样皆有。“我们现在过的是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哟!”朱继祥说。
3个“夫妻铁匠铺”成美谈
三兄弟各自开铁匠铺后,都成了掌火师傅。那时已开始使用电动鼓风机,不再需要人拉风箱,只需一个抡大锤的下手。于是,三兄弟各自带了1个徒弟来当下手。
有一年春,三兄弟的打铁生意正忙,而朱继祥的徒弟却要回家去搞耕种,临时又找不到人来帮忙,急得他不知如何是好。
“我来给你当下手。”妻子唐梦云把衣袖一卷,把大锤抡了起来,“我看你打了两三年的铁,看也看会了。”
说来也怪,唐梦云没有要朱继祥指点什么,她就把大锤打得轻盈自如,而且轻重均匀,像一个老手一样。从此,朱继祥打铁,妻子就成了他的帮手,不用再请人了。“少请一个帮手,家里就多一份收入。”朱继祥乐呵呵地说,“这份收入是‘捡’来的!”
看到大嫂能抡大锤打铁了,朱继刚的妻子魏素琼、朱继文的妻子罗红英也学着抡大锤打铁,没多久都成了打铁的高手。从此,三妯娌都成了铁匠,打铁时都是丈夫掌火、妻子抡大锤。村民称他们的铁匠铺是“夫妻铁匠铺”。
兵分三路闯天下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具的兴起,传统农具市场受到冲击,朱氏3兄弟的打铁业务也受到了影响。
为了让自己的手艺适应市场,继续成为家庭增收的门路。2003年,朱继文把铁匠铺开进了黔江城,朱继刚也把铁匠铺搬迁到了黔(江)咸(丰)路边,朱继祥则留守老屋。三兄弟兵分三路闯天下,避免了内部竞争,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
朱继刚和朱继文为了适应现代农具的发展,引进气压锤来制作农具,既节省了劳力,又提高了制作速度。每年收入4万多元。
朱继祥在家里仍采用传统的手工锻打。虽然一天打制不了多少,但质量好,耐用,一年下来的收入也不比弟弟们的收入少。“打铁还是老办法过硬!”朱继祥自豪地说。
“朱氏三兄弟去年靠打铁都实现了万元增收。如果其他村民都有一项手艺,增收就不成问题了。”丛山村干部说。
为打铁手艺的生存担心
手拉风箱,吹烈洪炉里的炭火,在炭火中煅烧铸铁,然后抡起铁锤,在铁墩上锻打,这就是传统农铁具的制造工艺,也是传统铁匠的形象。“煅烧、锻打、在刀口安钢和在水中淬火等都是铁匠的绝活。随着现代农机的兴起,这些绝活已面临失传。”朱继祥说,他带过十几个徒弟,目前只有两个徒弟还在打铁。
朱继祥说,打铁很辛苦,每天脸要被炉火烘烤,满脸是铁灰。一天下来,人黑得像挖煤的。锻打时,铁花溅在身上要烧坏衣服,他每年要烧坏几套衣服。由于经常抡铁锤,手上的干茧是一层盖一层。“现在没有多少人能吃这份苦,所以,这些年很少有人来学打铁了。”
“我为传统打铁行业的未来担忧。”朱继祥说,他的两个儿子都没学过打铁,现在一个是木匠,一个在开吊车。朱继刚的大女儿读的是幼师,小儿子的理想是考大学,不想继承父业;朱继文的儿子读书成绩好,他不想让儿子学打铁,要把儿子培养成大学生,圆他小时的大学梦。
朱继祥说,我们三兄弟能过上好日子,全得有打铁这个手艺。因而,我们有传承打铁工艺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有人来学,我会毫不保留地传授。打铁是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不能让这个行业后继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