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史话

黔江老区革命烈士故事

发布时间: [2011-04-04 07:40:34]

黔江有一座烈士陵园,始建于1959年。1967年再度培修。陵园里掩埋着从黔江县境内移迁来的多位革命烈士的骨骸,也有属于黔江籍但牺牲在别地的英雄志士的生平事迹及遗物陈列展览。从时间年代算,有早在1934年贺龙领导红三军在酉阳(黔江的相邻县)建立南腰界红色根据地时,牺牲在黔江境内的红军烈士,也有新中国建立后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殉难的烈士。黔江烈士陵园纪念碑,算得是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在黔江县的缩影,碑身题写的毛主席诗词引用得十分得体。1977年8月1日,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0周年的时候,中共黔江县委在陵园的正前面竖起一块“红军烈士纪念碑”。碑文详细叙述了1933年和1934年红军在黔江县境内的革命活动情况。

  万涛烈士

  黔江烈士陵园纪念馆所记叙的英烈中,最著名的一位当属万涛。《辞海》中有这样一个条目:“万涛(1904—1932)四川黔江(今重庆黔江)人,原名诗楷,号铁民。土家族。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起历任中共鄂西特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二路党代表、湘鄂西中央分局军委委员、第三军政委、湘鄂西省委常委和军委会主席团委员,是湘鄂西苏区和红军创建人之一。

  万涛烈士出生在黔江冯家镇桂花村地,他在这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19岁到重庆求学,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1岁改名万涛,先后在武汉、重庆、鄂西从事革命斗争。1926年赴上海,在党中央机关工作。1927年,湘鄂西农民暴动失利,为贯彻党中央“八七”会议决议,恢复和发展农民革命运动,万涛以中央巡视员身份到了鄂西。1928年1月,中共鄂西特委在沙市成立,万涛任特委委员。这年冬,他在华容县指导反抗敌人清乡斗争中不幸被捕,在狱中英勇不屈,后经组织营救出狱。出狱后,万涛与周逸群、段德昌等一起,领导了鄂西根据地的游击战,并最终完成了洪湖地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929年6月,党中央派万涛(化名王德)与贺龙组成湘鄂西特委。1930年初,任红四军二路党代表。7月,红四军与红六军在湖北公安胜利会师,组成红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后为邓中夏)任政治委员。为巩固和壮大洪湖革命根据地,挫败了敌人一、二次围剿,万涛做出不懈努力。

  1931年1月,党内以王明为首的“左”倾教条主义者,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等支持下,取得了党中央领导地位。同年3月,王明派夏曦到达湘鄂西,对苏区斗争予以全盘否定,并强行改组特委,成立湘鄂西中央分局,夏曦自任书记。周逸群的领导权被剥夺。1931年5月,周逸群以巡视员身份在岳阳贾家凉亭检查工作时遭敌人埋伏,不幸牺牲。

  1931年夏天,洪湖发生特大水灾,蒋介石趁机对湘鄂西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此时,万涛任前委书记兼红三军政委。经多次顽强战斗,10月8日,红三军取得胜利回到洪湖。但就在这时,长江南岸的红九师失利,夏曦推脱责任,发出了《湘鄂西省军委会对第三军巡令》,“撤消万涛同志政治委员之职,调后方工作”。

  被排挤出红三军后,万涛回到地方工作任省委宣传部长。在此期间,他不顾自己处境艰难,负责出版《洪湖日报》,在报上撰文批判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毫不妥协地与王明、夏曦的“左”倾机会主义进行斗争。然而,在夏曦把持下,湘鄂西党内开展了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反倾向”斗争,批判万涛的“右倾机会主义”倾向。1932年夏天,正当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对湘鄂西发动第四次围剿之时,夏曦却在苏区发动“肃反”运动。万涛被扣上“托派”、“反革命高等坐探”、“改组派首领”等帽子,被杀害于洪湖瞿家湾青龙庙,年仅28岁。

  “洪湖含悲唱挽歌,荆江挥泪祭英灵”。1957年12月,在万涛被冤杀的25年后,国务院拟定的《湘鄂西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中,列进了万涛的名字。1984年9月,国家民政部门向万涛遗孀冉启秀,颁发了万涛同志《革命烈士证明书》。

  黔江因有万涛烈士这样的土家族儿子,而成为红色旅游胜地。万涛光辉的革命生涯,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坚持和捍卫真理,并为真理而献身的气节,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黔江官渡峡景区因万涛而熠熠生辉。

  黔江烈士陵园纪念馆所记叙的英烈中,还有解放初期牺牲的革命战士。1949年11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黔江,但国民党残余部队和地主恶霸,聚匪数万人窜犯川黔湘鄂边境一带。1950年2月,人民解放军15团、95团赶赴黔江剿匪。在敌我悬殊、补给困难、土匪据守山险等不利的作战条件下,大小战斗百余次,不少指战员英勇捐躯。除九五团参谋长何清正、指导员马德民、连长杨再山、战士胡正吉等10余人有名可查外,大多数烈士没留下姓名。

  黔江烈士陵园纪念馆所记叙的英烈中,还有1959年8月牺牲在西藏彭错湖平叛战斗中的英雄胡汉钊,他也是黔江人民的骄傲。

  胡汉钊,苗族,黔江县濯西乡张家村人。1956年参加人民解放军,编入9231部队(即54军)134师400团4连,任副排长。1959年入藏投身平息达赖反革命叛乱的战斗。8月27日,位于彭错湖畔的底金山战斗打响,胡汉钊左手腕被子弹射穿,他边跑边射击,一梭子撂倒5个敌人。刚冲上一个山头,埋伏着的10名匪徒猛扑过来。他沉着应战,一排子弹将10个敌人全部打死。这时从另一方向射来一梭子弹,胡汉钊胸部鲜血直涌,他咬着牙扔出一颗手榴弹,晕倒过去。这时部队发起了冲锋,满山喊杀声把胡汉钊从昏迷中惊醒。他睁眼一看,9个敌人正在向冲上来的同志们射击。他不知哪来的劲儿,猛扑过去,一排子弹撂倒7个。剩下两个抡起刺刀朝胡汉钊扑来,子弹夹坏了,枪打不响了,胡汉钊举起冲锋枪猛砸,砸死一个敌人;这时另一个敌人举起大石头向胡汉钊砸来……部队冲上底金山后,发现胡汉钊身负3处重伤,壮烈牺牲。他一人击毙敌人23个。

  胡汉钊的英雄事迹在报刊上传颂,在西藏家喻户晓。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追记一等功。胡汉钊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胡汉钊英雄连”。西藏军区和共青团黔江县委发出通知,号召西藏军民和黔江青年向胡汉钊烈士学习。胡汉钊烈士遗体安葬在西藏加林烈士墓。黔江革命烈士陵园开辟了“胡汉钊烈士纪念室”。

  如今,黔江革命烈士陵园,通过20多年的管理、维修,墓茔整洁,花草秀美。每年清明,人们扶老携幼前往祭扫,缅怀英烈事迹,重温纪念碑上那句毛泽东诗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