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史话

涪陵老区革命烈士

发布时间: [2011-04-04 07:42:53]

  李蔚如烈士

  革命烈士李蔚如

  李蔚如(1883—1927) 涪陵大顺乡人。是早期同盟会会员之一。川军中将,川东著名的农民自卫军领袖,能文善武,倡学兴教,擅长军事。1903年李尉如进入日本东斌军校学习,与川藉同学熊克武、但懋辛、吴玉章结为知交;1905年参加同盟会之后,1907年奉令回国联系同志,建立川东据点,准备起义,后因被重庆知府通辑而离川;1911年在广州参加黄花岗之役失败后秘密回重庆训练学生军,在杨沧白领导下亲率新军攻克了重庆。

  辛亥革命胜利后,李尉如曾先后担任蜀军政府涪陵地方司令长官,护国军四川招讨军参谋兼军法处长,重庆镇守使署参谋长,四川省军府参谋长兼成都陆军讲武学堂堂长等职,享有“四川同盟会九人团”的大哥之誉。

  1924年李蔚如回到涪陵,创办四镇乡农民武装、“四镇乡农民运动讲习所”和造福桑梓的更新小学。1925年又创建了川东青年的革命学校--弋阳国民师范学校。1926年在与吴玉章、刘伯承、杨闇公紧密的革命工作关系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他把涪陵地区的革命烈火越烧越旺,在川东形成高潮,以至重庆爆发震惊中外的“三·三一”惨案后,还接纳了一些党内的知名干部和革命同志。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6月李蔚如被涪陵驻军郭汝栋诱骗绑架,7月上旬被解送至重庆南岸黄桷垭时,遭刘湘、王陵基杀害,时年44岁。

  李蔚如既是正气凛然、性情刚烈、久经沙场的战斗英雄,又是足智多谋、满腹经纶的儒士。

  早年,他加入同盟会,奔走革命,1909年曾遭清政府通缉,在上海他思念故乡的老友,写下七律一首相赠:

  学书学剑两不成,飘零湖海一身轻。

  拼将傲骨撑天地,剩有灵犀照古今。

  雪冷眉山人易老,春回歇浦我消魂。

  何日得扫单于墓,立马燕然为勒铭。

  诗言志,表达了他决心铲除清朝腐朽统治,不怕牺牲,革命到底的抱负。

  辛亥革命胜利后,1915年孙中山先生发动第二次讨袁战争。李蔚如参加了蔡锷将军领导的讨袁护国军。1916年3月攻克泸州。战后,他在为此役英勇牺牲将士的追悼会上拟撰了一副对联:

  由来是成仁烈士,能邀历史光荣,侠骨委荒邱,留得勋名垂后世;

  只为这专制魔王,断送英雄壮丽,挽歌悲薤露,聊浇奠酒祭忠魂。

  铮铮肺言,切切心声,倾吐了对专制制度的无限愤慨;同时讴歌了为革命甘洒热血、勇抛头颅的献身精神。

  1923年李蔚如又在家乡大顺场新落成的自己李家祠堂住宅古门上题镌对联“苔砌倦观群蚁阵,花房嫌听乱蜂衙”,昭示自己厌恶军阀混战、涂炭生灵的心态和向往和平、追求光明的思想。

  1924年,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出现了新的形势。李蔚如接触到马列主义,认识到中国要强盛,必须靠人才。于是他筹集资金,创办了“更新”小学,自任校长,并为学校亲写了一首《校歌》:“历史步步的推进,苦难的社会已将陨沉。我们同舟共济,向那无边学海前进。高举革命大旗,促进社会的更新。”后来这所学校成了共青团员、共产党员聚会的地方,还为革命培养了很多有用的人才。

  1925年3月12日,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噩耗传来,李蔚如悲痛万分,随哀一笔写了12首挽词,并在更新小学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会场四周悬挂着“美玉良金君子德,凄风苦雨后人思”,“出师未捷身先死,临殁犹将国事误”,“贤老不忧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等条幅。一曲:“国事正蜩螗,血战玄黄。长星夜落掩光芒。满地兵戈风日暗,谁扫搀枪?/勋业盖天王,国士无双。独怜人事转沧桑。问是谁家蒿里地,风雨白杨?”泣天恸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此时的李蔚如已从苦闷、彷徨的小径中走了出来,完全打消了退居乡里、不问时政、养老课子的想法。随后,他还经十几年前的学生刘伯承介绍,认识并积极亲近了杨闇公,通过谈心和书信交往,他又看到光明和前途,重新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

  1926年,李蔚如的五弟、早期中共党员李仙舟在家乡新婚时,李蔚如撰写一副贺联:“梅开并蒂小阳气候正宜天即兹美景良辰好修订百年鸳谱,藕结同莲大业人生初作室将展雄心壮志莫辜负万里鹏程。”勉励五弟树立革命的婚姻观,以“天下为公”,同心同德,在风起云涌时代的浪潮中大有作为。李仙舟很是争气,历任中共中央组织部主任干事,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兼共青团中央特派代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牺牲于武汉。

  随着如火如荼的农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农民自卫军的力量逐渐强大,不久党组织在大顺场召开了“涪陵县农民协会代表大会”,南川、綦江等县一千多人到会,李仙舟担任大会执行主席,李蔚如作全县农民运动工作总结报告,大会通过了开展减租减息的重要决定。会场的大门上张贴着李蔚如撰写的对联:“切肉须从厚边切,犁头专向不平犁。”表明了革命者要以坚强的斗志打倒土豪劣绅和向一切不平等的万恶旧世界宣战的决心。

  中国革命事业的先驱李蔚如烈士1927年7月8日在南岸黄桷垭英勇就义后,其故里名士张问天撰有先生享堂对联一轴,对李蔚如先生光辉的一生及其伟业作了概要铭记:

  革命冀成功,从惊涛骇浪中搏一个先锋先烈,追维盟组东瀛,力争南越,气吞北虏勇夺西川,文如斯,武如斯,谈笑如斯,筹策示龙韬更甚,忠诚光史册。

  盖棺方定论,在别墅平林里建两间华表华阡,此后阑馨春令,香复秋尝,梅荐冬蒸尽陈夏蒂,治不管,乱不管,兴亡不管,鼓鼙见虎略偏多,感慨吊忠魂。

  杨克明烈士

  杨克明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7岁读私塾。1921年考入省立涪陵第四中学读书。1924年8月,共产党员童庸生到四中任教,组织“社会问题研究会”,积极参加活动,杨克明被吸收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员。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尔后,杨克明化名洪涛尔到四川丰都县城、高镇等地以教书作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0年4月,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成立,担任宣传员。后调任二路红军游击队二大队一中队队长。1930年7月,二路红军游击队合并为一个纵队,任第一中队队长。1930年冬,转移到川北的营山农村开展活动。1932年夏,省委将中共梁山中心县委改为中共梁达中心县委,任书记,主要负责领导宣汉、万源、开江、梁山、达县的革命工作。这期间他着重抓了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为川东游击武装力量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梁达中心县委遵照省委的指示,配合红四方面军行动,支持红军北上。川东游击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于1933年11月2日,川东游击队改变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王维舟任军长,杨克明任政委。1934年4月,在反“六路围攻”作战中,红三十三军在万源罗文坝、长坝一带担任防御任务。张国焘不顾事实,诬蔑他指挥作战不力,被撤销政委职务,调任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内务部干事。1935年秋,红一、四方面军会师,红三十三军与红五军团合编为红五军,董振堂任军长,他任军政治部主任。1936年10月25日,红五军奉命参加西路军,随部队西渡黄河,转战河西走廊地区。

  1937年元旦拂晓,他和军长董振堂率红五军3000余人,一举攻占甘肃高台县城。歼敌1400余人,缴获枪支500余支,生擒伪县长及政府官吏。正当军民热烈庆祝高台解放的时候,敌军马彪、马步青、韩起禄纠集五个骑兵师、两个步兵旅以及炮兵团、民团两万余人,乘我守军力量薄弱,与主力配合困难之机,将高台县城层层包围,于1月20日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向高台县城发起猛烈进攻。他和董振堂严密组织、顽强抵抗,与敌在城外激战七昼夜,我军人员伤亡较大,弹药消耗严重,被迫退入城内坚守。在敌人炮火轰击之下,城墙坍塌,敌人冲进城内,进行巷战,血战十余小时,城池陷落,红五军3000余名将士绝大部份壮烈牺牲。当敌人攻进城内时,他提着两支手枪阻击敌人,战斗打到只剩下他一个人,枪里只有一颗子弹时,为了保持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他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板机自杀。战斗结束后,惨绝人寰的敌人将他和董振堂、叶崇林的头割下,悬首示众,不准收尸。解放后,为纪念高台死难烈士,当地政府修葺了红军烈士纪念馆,为杨克明、董振堂专门修了纪念碑。杨克明烈士纪念碑的对联写着:“三过草地心犹壮;一死高台志未移。”

  简朝禄烈士

  简朝禄(1927—1952) 涪陵凉塘乡人。原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入伍,在淮海战役被解放加入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不久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1月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26军入朝作战。一次战斗中,他在头部、胸部受伤的情况下爬上敌人坦克,撬开盖顶用冲锋枪扫射,这样消灭了第一辆坦克后,全连接连歼敌坦克8辆。简朝禄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二级勋章,并经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批准为“三级人民英雄”。1952年3月5日在作战中牺牲,被追认为“二级人民英雄”称号。

  陈忠权烈士

  陈忠权(1948—1987) 涪陵白涛镇人。涪陵地区粮食局“川516轮”大副。1987年12月5日,当516轮离开上海港进入长江水域时,突遇风暴,为保护船员和国家财产,紧握舵盘,直至船沉牺牲。

  涪陵革命烈士陵园里长眠着100多位烈士,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音容永在。同时,陵园纪念馆里还专辟一馆,以“红星耀川东”为题,介绍“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情况。1926年到1930年,以涪陵罗云乡为中心,在共产党员钟善辅的领导下,夺取乡团练大权,将乡团练改编成农民赤卫队,到后来正式建立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转战武隆、彭水、丰都、石柱、忠县。他们打土豪,建立苏维埃政权,红军游击队威震全川,同时也为涪陵历史写下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