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抢渡阿蓬江 贺龙四进水车坪
红军渡
1933年4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湖北利川十字路召开会议,作出《关于发展鄂川边苏维埃运动的决议》,决定以鄂川边为游击中心区来创建新的根据地,并向酉、秀、黔、彭方向发展,举兵攻打彭水。在准备攻打彭水期间,贺龙率领的红三军曾三进黔江马喇湖(现马喇镇),在濯水古镇抢渡阿蓬江,在水车坪作誓师动员。昨日,本报“穿越阿蓬江,拥抱母亲河”大型系列报道采访队记者,在位于黔江区濯水镇阿蓬江边的红军渡,重温红军在黔江征战的峥嵘岁月。
古渡变交通枢纽
“红军渡原名黄泥沱渡,是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渡口,因渡口是黄泥巴带而得名。”黔江区濯水镇文化中心主任谢元胜,一边把记者带到红军渡带,一边介绍,“当年,贺龙率领红三军攻打彭水时在此抢渡阿蓬江后,当地群众为怀念红军,将渡口更名为红军渡。”
红军渡坐落在濯水集镇西面的阿蓬江边。渡口处立着一块高约3米,宽约1米的巨石,石上刻着“红军渡”三个字。巨石前横着一块长约2米,宽约0.3米的条石,条石上刻着红军抢渡阿蓬江的简介。在有了319国道后,渡口停用,已看不到遗址。“过去这里是当地人过阿蓬江的‘生活渡口’,也是黔江到彭水的必经之路。”谢元胜说。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濯水的交通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记者看到,319国道距红军渡不到200米,渝怀铁路离红军渡约500米,渝湘高速公路互通至红军渡300多米,这三条交通大动脉在红军渡处形成了交通枢纽,同时濯水镇的农村公路也实现了村村通、户户到。“昔日的‘渡船交通’、‘扁担交通’、‘背篓交通’已成为历史。”谢元胜说。
红军树
红军三进马喇湖
“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在红军渡抢渡阿蓬江时,曾三进三出黔江马喇湖。”谢元胜说,1933年4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湖北利川召开十字路会议,作出《关于发展鄂川边苏维埃运动的决议》决定后,贺龙率领红三军在鄂川边活动,为举兵攻打彭水作准备。
1934年4月3日,红三军直属单位和红九师,从湖北来凤县安抚司经川鄂交界地进入酉阳细沙一带,4月5日到达马喇湖。这天,正值清明节,人称莫二老爷的大恶霸莫跃堂正为其女定亲设宴,热闹非凡。红军突袭莫家大院,活捉了莫跃堂及其亲戚,将粮食分给当地群众。莫大老爷则从后门钻进牛圈,找了一件长工的破烂衣服换上,装成长工溜走。“红军走后,老百姓编了个顺口溜:‘红军来,穷人欢,地主吓得打孬窜,二老爷急忙钻床脚,大老爷赶紧钻牛圈,不是装着长工样,性命早完蛋。’”据马喇镇统战委员郑友明介绍,这个顺口溜至今还在当地流传。
4月19日,贺龙率领红三军由湖北咸丰活龙坪出发,在黔江邻鄂镇沙子场宿营,于20日再次来到马喇湖。这一天,逢马喇湖赶场,治保主任龚启清和保安队司务长带着几个保安队员正在场上米行打人抢米,红军当即抓了司务长。“当晚,红军先头部队还乘黑夜狠狠地打了国民党孟存仁团部,孟存仁是钻进山林溜走的。”郑友明说。4月23日,红军从马喇湖出发,向酉阳毛坝进发,准备举兵西进攻打彭水。途中,红军还打开了大土豪姚祖新、姚福万的粮仓,将粮食分给群众。
5月5日,红三军由酉阳毛坝出发,到木叶后,兵分两路,一路走小涵、大板营,一路走矮洞溪,于当晚进入黔江县境,第三次“会师”马喇湖,准备向彭水进发。
贺龙练功举过的石墩
红军抢渡阿蓬江
1934年5月6日凌晨,贺龙率领红三军从马喇湖出发,奔袭彭水县城。红军经马喇镇胡家沟、北溪盖、伍佛岭、老堡坨,进入濯水镇杨柳池、大面坡、林转,到达阿蓬江边的黄泥坨渡。“红军是急行军,达到黄泥沱渡口时才早晨8点左右。”谢元胜说,红军到达濯水古镇后,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当天的古镇比赶场还闹热。
黄泥沱渡口处水面宽达100余米,水深流急,如果没有渡河工具,红军几千人马是很难渡过阿蓬江的,况且用一条船过河,会耽误攻打彭水的时间。这时,贺龙找到了当年在水车坪买马时结识的朋友罗青山、罗洪德。两人此时已是当地的船老板,听说红军要过河去打彭水,便立即召集50多名船工,组织到17条木船,组成了为红军摆渡过河的船队。过河时,大船一次载四五十人,小船一次载二三十人,船工都是粗犷彪悍的小伙子,他们拼命地摇桨荡橹,一船一船地把红军和战马渡过河去。“船工们得知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顾不上休息和吃饭,硬是在天黑前把几千名红军官兵和骡马安全送过了阿蓬江。”谢元胜说。
“红军在等待渡河的过程中,还在古镇上打了龚聘卿、龚明礼和李八老爷等八家土豪,把他们粮仓的粮食分给贫苦农民,并派出宣传队在古镇街上、渡口两岸田坎上书写‘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打土豪,分田地’、‘穷人起来坐天下’等标语。”谢元胜说,许多群众给红军送茶水、煮鸡蛋、蒸米粑。这一天,还有10多名古镇青年加入到红军队伍中。
“红军的人马过河后,贺龙派副官杨德轩向船工们表示感谢,并给每个船工发给两块大洋和五升米作工钱。”谢元胜说,红军的前锋部队当晚宿营水车坪、后续部队则驻扎在离古镇不远的白杨、洋田一带。
贺龙四到水车坪
“我亲眼看到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到了达水市乡水车坪。”89岁的水市乡茶园2组村民罗应江说,他当时11岁,是水市小学四年级学生。“贺龙这次是第四次到水车坪,此前曾三次到水车坪开展革命活动。”。
水车坪距濯水10多公里,是水市乡的一个赶集点,方圆百里的人都来这里赶集,每场能交易300多匹骡、马和100多头牛,十分繁荣。罗应江家租的房子对面是石琢之客栈,两家只隔着三四米宽的街道。贺龙每次到水车坪都是住在石琢之客栈里,乡亲们称贺龙为“五哥”。
“贺龙第一次到水车坪是1914年秋。”罗应江说,刚走上革命道路的贺龙(当时叫贺云卿),由新结识的家住水车坪好友贺兴瑞带领,一行6人装扮成商人,从湖北鹤峰来贩买山货、骡、马,在石琢之客栈住了10天,并和石琢之建立了友情。“在此期间,贺龙与老百姓摆龙门阵时,话语中常说到‘惩治恶人’和‘除暴安良’等新鲜词语,给人不是一般‘生意人’的印象。”
贺龙第二次到水车坪是1916年8月。当时是贺龙持一把菜刀,拉起1000余人的农民革命队伍后,为了加强装备,来到水车坪请石琢之帮忙去彭水、贵州沿河一带收购一批战马。“贺龙一到水车坪就被国民党保安队发现了,石琢之叫贺龙换上长衫子,装扮成石琢之的亲家,才逃过了国民党的追捕。”罗应江说。
1917年,贺龙在炸湖南省督军谭延闿公馆失败后被捕入狱。这年冬,贺龙被营救出来后来到水车坪。“贺龙这次只在石琢之家住了一宿。第二天佛晓就离开水车坪去了武汉、南昌、广州等地,踏上了新的革命征途。”罗应江说。
贺龙率攻打彭水的红三军是1934年5月6日天黑时到达水车坪的。“贺龙从马喇湖出发前,就派两名通讯员提前去告诉老友石琢之,要他向当地群众搞好宣传动员工作,在家里等他。”罗应江说。
贺龙渡过阿蓬江到达水车坪后,首先就去拜访石琢之。石琢之喜出望外,连忙把贺龙迎进屋里安排在他以前常住的房间住下,并设宴接风。“贺龙走上街一边看望群众,一边公开宣传红军‘打富济贫’、‘除暴安良’的革命宗旨,并派部分官兵带领群众将大地主李彩之、周世禄、梁明欢的财物没收来发给贫苦大众。”罗应江说。
水车坪场镇后面有一棵苍劲挺拔的皂角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树高十三四米,树冠伸展10余米,盘根错节,郁郁葱葱。贺龙曾多次在树上拴过骡马。每到盛夏,树下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去处,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地方。当晚,贺龙在树下向全军作攻打彭水的誓师动员报告,部署战斗。“讲话中,贺龙指着皂角树坚定地说:‘我们红军就要像这棵苍劲的皂角树,经得起风吹雨打!’”罗应江说。5月7日凌晨,贺龙告别乡亲们,骑上马率领红三军从水车坪出发,攻打彭水。
贺龙和红军走后,水车坪人民为了永远不忘这段历史,将皂角树命名为“红军树”。1977年,当地村民自发组织在“红军树”旁为贺龙立碑。2010年,黔江区委、区政府、区人武部在“红军树”旁竖立起“水车坪红军纪念碑”,并成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不少游客慕名来此瞻仰“红军树”,表达对贺龙和红军的崇敬与怀念。
记者看到,经过几百年风吹雨打的红军树依旧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树下栽有300平方米的麦冬草,通往红军树的公路已经硬化,还建成了400多平方米的“红军树”广场。“‘红军树’已成为红色旅游景区和红色革命教育、廉政教育基地。”水市乡党委书记刘伟说。
(首席记者 杨敏 记者 李诗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