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史话

探访贺龙红军与他在石柱县挖掘的“红军井”

发布时间: [2013-09-16 14:58:01]

 

红军挖“仙井” “龙水”流锅头

探访贺龙红军与他在石柱县挖掘的“红军井”

特约通讯员 谭华祥 文/

在重庆市革命老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至今流传着贺龙带领红军到石柱发动群众打富济贫、帮助群众挖掘“红军井”的传奇故事。

夏去秋来,硕果累累。笔者择其一个下午,满怀对革命先烈的无比敬仰之情,出县城约2公里,前往该县南宾镇红井社区红井组帽顶山猫圈坡探访猫圈坡“红军井”。

刚在茂林修竹掩映的农家小院平台旁的 “红军井”边站稳脚跟,当地一马姓土家大爷就讲起了贺龙两次进入石柱和在南宾镇红井社区开挖“红军井”的故事。

贺龙红军两进石柱

1933113,由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团在湖北省利川县(今利川市)建南击溃四川军阀三防局王崇德部,缴获敌军两班的枪支,并处决了其所属伪三防下属的3个队长。117日,红军从湖北利川的乐福店进入四川省石柱县的临溪镇,进军王家坝、黄水坝、冷水溪、栗子坝等地,然后返回利川境内。

193413,贺龙率部兵分四路攻克利川城后,为了查找可靠的根据地,他们从利川城出发,兵分两路,翻越齐曜山经过磨刀溪、龙驹坝、茨竹丫、油砂坝,进入新田白水溪,最后到万县(今万州市)边境打游击。18日,贺龙率领部分红军,由利川的鱼泉口进入石柱县的双河场、黄水坝,19日在悦崃古城坝住一宿,110日抵达石柱县城附近的猫圈坡一带学习、休整。117日,贺龙率领红军战士从猫圈坡动身,经老蚕溪、卷店、太平槽、菜子坝,于120日离开石柱境,进入利川。

红军所到之处,大力宣传党的政策,提出了“穷人不还富人钱,佃户不交地主租”和“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加之红军纪律严明,实行“打富济贫”政策,深受群众拥护,石柱就有不少群众参加了红军。

贺龙率红军两次进入石柱,虽然时间都不长,但经过他们的宣传,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发展壮大了游击队伍,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千方百计关心老百姓生产生活。

开挖“红军井”

19341月中旬,贺龙率领的红军刚来到石柱县城附近的猫圈坡一带学习、休整期间,正值冬季,寒风呼啸。

当年,猫圈坡住着几十户土家族人,时值冬旱,接连40多天没下雨,溪河断流,水井干涸,群众饮水困难。猫圈坡只有一口井供饮用,群众经常为争水发生口角,甚至斗殴伤人。红军来后,一下子增加很多人,吃水更成了问题。老百姓热爱红军,主动把井水让给红军用,自己下山到几里外的小溪里挑水。这事被贺龙知道了,他决心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他一面让卫生员向群众宣传饮水卫生知识,一面亲自带几个战士四处寻找水源,终于在下院子一处洼地发现了浸水。红军战士冒着风雪,连夜动工,挖起井来。一股泉水终于涌现出来,大家高兴极了。井凿好后,贺龙指挥战士从庙背后运来薄石板嵌好井壁,砌得方方正正。猫圈坡群众吃水的问题终于彻底解决。

1982年,石柱县人民政府将这口从不枯涸的水井命名为“红军井”,列为革命文物加以保护,并树碑题词,修缮完整。自此,“红军井”成为了石柱革命老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让人们永远记住“红军井”光辉灿烂的历史,将“红军井”所在的冒顶村更名为“红井社区”,同时将该地确定为“红三军休整地”。

 “当时的‘红军井’井长1米,宽0.7米,深0.6米,井壁用石板砌成平台,一直是猫圈坡山民的生活用水,四季不涸,清泉甘洌。”马姓土家大爷告诉笔者,1934120日,贺龙红军挥师进入湖北利川县境。贺龙红军走后,当地村民为不忘挖井人恩德,将水井牢牢保护。

红军走后,说来也怪,不管怎么干旱,这口井的水却终年不干,饮用不尽。土家人为表示对贺龙和红军的热爱,把这口井称为“仙井”、“神井”。大家编出民谣唱道:“昔日吃水贵如油,下山挑水就发愁,自从红军挖‘仙井’,‘龙水’流进锅里头。”当地土家老大爷说:“么子(土话,意为“什么”)‘仙井’、‘神井’啊,那是我亲眼看到贺龙军长给咱们老百姓挖的‘幸福井’哩!”

听完老大爷的介绍,笔者走近翻修一新的“红军井”,把刚劲有力的碑文摘抄下来,以飨读者——

“一九三四年一月九日(农历冬月廿四日)贺龙同志率领红三军军部及红九师全体指战员,从利川县鱼泉口进入石柱县,经过双河场、黄水坝、古城坝等地,于一月十一日抵县城外猫圈坡轿子顶一带休整,为了争取时间,避免惊动敌人,红军未进驻石柱城,赢得了七天休整时间。当时正值隆冬,饮水困难。为了解决饮水问题,红军淘了此井,供部队与群众饮用。一月十八日,红军经蚕溪、卷店、分水岭、太平槽、菜子坝离境,返回利川。

数十年来,此井从不枯竭,成为附近群众不可缺少的生活用水井。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一日,石柱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零零七年六月立”

图片说明:

1、翻新后的“红军井”。

2、“红军井”碑文。

3、当年贺龙红军驻扎的猫圈坡。

4红三军休整地纪念碑。

5、每逢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当地老百姓都要在“红军井”陪“老革命”过节。

6、“红军井”被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