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史话

刘伯承曾在涪陵革命老区秘密养伤

发布时间: [2023-04-26 15:58:51]


十大元帅之一的刘伯承,24岁时在重庆涪陵发动护国起义,并在涪陵秘密养过伤。

涪陵人民历来有勇武尚义、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汉代至清代中期,黎民百姓多次为反抗封建统治压榨而被迫起义。尤其是近百余年来,不断掀起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地主阶级压迫的革命斗争,写下彪炳千秋的壮丽诗篇。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为反抗清廷不断摊征苛捐杂税,白莲教首领、湖南人刘义顺避居涪州,以开商行为掩护,经过十余年传教发动,终于1857年(咸丰七年)爆发涪州青莲教首领刘汶澧领导的农民起义。1862年(同治元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翼王石达开部入川兵进涪州,发布著名的《告涪州四民谕》,在涪陵人民的支援下,使清军受到重创。1876年(光绪二年),涪州人民不堪教会的欺凌,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洋教斗争。清末,李蔚如、高亚衡等留学日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后回国建立涪州同盟会据点,秘密组织武装力量,为川东南辛亥革命取胜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伯承发动川东护国起义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军事家和军理理论家刘伯承元帅,十几岁就立志仗剑拯民于水火,24岁来涪陵,发动川东护国起义,他冒险犯难,出生入死,披刑斩棘,是闻名的川中名将。

1913年孙中山发动“第二次革命”(史称“日袁之役”),刘伯承从重庆将弁学堂提前毕业,入熊克武部参战。讨袁之战失利后,他与熊克武、李蔚如等被袁世凯列作要犯通缉。1915年12月,袁氏称帝,举国震怒。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熊克武、李蔚如等自滇入川,助蔡锷护国军讨袁;派刘伯承、王伯常等自上海返川东组织起义,以应蔡锷。同年底,刘伯承乘“大川”轮返川,他沿途在奉节、万县等地发动革命党人、有识之士起兵护国,均得到积极响应。次年一月,刘伯承到达涪陵的新盛(今新妙)、大顺一带,凭借这里的地利之便、人和之得作为起义据点。

大顺地处茅坪正中,三面绝壁,悬崖千尺,距涪陵百余里,自成一域;隔溪与新盛毗邻,来往便当。李蔚如任涪陵军政府长官期间,以廉明正直名闻全县,在家乡大顺、新盛一带有不少亲友关系。刘伯承到来,对这里的会党头领,志士仁人,晓以讨袁大义,发动组织反袁武装,首先得到蔚如之叔李次庵、李实藩弟兄支持,李次庵并首先报名入伍。李实藩是当地连封码头袍哥首领,有号召力,刘伯承动员他一起奔走联络,起义渐成燎原之势。王立山有三路队伍,其中新盛办团练的王贡三和他自领的人马共两路归属刘伯承。接着,握有人枪数十的张子昭、热血青年何元干(后曾闻名于川东鄂西的袍哥首领)也纷纷加入义军行列,涪丰边境罗云坝的秀才李正庭偕子李焕堂同时参军,被传为“护国军中父子兵”的美谈。一时间,战将云集,义旗如林,群众传为万人之众。许多州县北军问之,惊惶莫名,龟缩城内,不敢越雷池一步。


刘伯承率部队血战丰都


1916年1月底,刘伯承北渡长江,到长寿罗家庙与故友老同盟会会员刘云裳联系,云裳鼎力襄助,他说服表妹夫、涪陵警卫队长杨光烈带领官兵百余,附俄式步枪百二十支响应起义;又筹措大量黄谷、资金,充实军饷;还遣送自幼习武、勇力过人的侄儿刘伟勋充当部队警卫,义军声威大振。2月上旬,刘伯承应壁山县革命党人邀请,协助组建义军工作。事成,刘伯承亲率璧山张明安营,伏击北军周骏师黄团的两个连。缴获其押运的五千套军装。时蔡锷护国军在泸州、纳溪之间的棉花坡与袁军决战。袁世凯命张敬尧、曹辊军沿长江西进,入川增援。护国军情势紧迫,急需有人迟滞袁师,刘伯承遂即返新盛,结集全部义军于大顺场,树帜曰“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王伯常任支队长,刘伯承作军事总指挥,康云程负责联络。队伍近千人,浩浩荡荡进攻邻近的长寿县城。

这支队伍经新盛、石沱,北渡长江直到长寿。刘伯承在长寿桃花街一声令下,顿时号角四起,拍马挥刀,燃起了讨袁的熊熊的烈火,义军奋勇直前,短兵相接,杀声阵阵,形成了拉锯似的战场,与长寿北军激战约两小时,始知长寿县警备队内应生变,背信弃约,按兵不动,延误了攻打县城的良机。他对敌我大局作了认真分析,果断地放弃长寿,挥军东下,进攻丰都县城。

1916年3月19日,阳光明媚,春意浓浓,刘伯承率军行进至离丰都县城三十里的马虎垭屯住。经派康云程侦明敌情,复遣百人潜进城里作内应。布置停当,刘伯承以“暗渡陈仓”之计,于20日晨,一举攻占丰都,枪决知事许石生,歼灭守敌北军张朝臣加强营一百余名,追击溃敌于城外河滩。丰都之战,大获全胜。

然而,刘伯承在激战中不幸中敌弹一颗,从太阳穴射入,从右眼眶飞出,血流如注,多次昏倒,经抢救才复苏。时北军自下游源源而至,疯狂地向城内倾泻炸弹,全城一片火海。刘伯承认为,经长寿、丰都两战,北军再也不敢大胆而进,侧击张敬尧师、迟滞袁军增援,截断长江通道,应援护国军棉花坡之役的目的已达到,遂将部队撤至涪陵鹤游坪(今属垫江)。

刘伯承忍着剧痛在鹤游坪召开了追悼阵亡将士大会。全军无不感动。然而,刘伯承伤势日重,部队无主,王伯常无统驭能力,且携款私奔重庆,将士们失去信心。刘伯承只好让他们各带枪支队伍,分散掩蔽,等待时机。


刘伯承辗转涪陵养伤


在敌人大肆搜捕的情况下,警卫员康云程、刘伟勋精心护卫刘伯承,星夜取小道去垫江东山,又行至丛林尖山子,巧妙地歼敌追兵八人,然后辗转至罗家庙找到了刘云裳(同盟会员)。相见之下,云裳惊喜交集,而刘伯承仍雄姿不减,乐观如故。为了安全养伤,云裳为刘伯承奔走,不遗余力,常于夜间转换住地,先后住云裳亲戚吴家及游来寺友人处各数日。最后选定了云裳二舅父、老中医龙廷辉和幺舅父龙映樨世居的陶家岩。

石马场陶家岩(今属重庆长寿石回乡)是一座三合大院。院后竹林蓊郁,室内淡光映绿;院前密林苍莽,岩下有深邃的“老虎洞”。刘伯承或居内院,或住洞中,均由廷辉处方,映樨配药,此地与外人隔绝,僻静清幽。给刘伯承留下了深刻印象。映樨幼女龙淑德见刘伯承洗伤换药,痛得额角汗珠直冒,却从不呻吟,视为神奇。

月余,刘伯承脑伤好转而眼伤如故。云裳只好赠以新衣、路资,派人与康云程一道护送刘伯承到重庆治疗。途中遇土匪劫场,抬夫逃遁,刘伯承只得绕道秘密到了涪陵新妙。他在新妙先后住陈树屏旅饭馆、李实藩家“野园”和玉皇观故友定成尼姑处。

玉皇观定成尼姑除了增加刘伯承一日三餐的营养外,还悄悄请来周玉清治伤。尽心护理,脑伤渐愈而眼伤加剧,伤口流脓,无法愈合,其间,敌人到玉皇观定成尼姑处搜捕刘伯承,被定成尼姑藏在柴草堆而躲过一劫。

1916年夏,刘伯承辗转到了涪陵大顺场。同盟会会员李蔚如的四弟李盘根、堂弟李久师热忱款待刘伯承。李久师曾作军医,尽心尽力给刘伯承治眼,互相结成了忘年交,但刘伯承的伤势过分严重,不见好转,决定绕道赴渝治疗。刘伯承从木洞乘船,化妆成商人秘密赴重庆,易姓改名,进入德国办的宽仁医院治疗。

德国人阿医生在重庆给刘伯承右眼动手术,刘伯承拒绝施行麻醉,他说:“救国救民,来日方长,安能损及神经?”手术毕,阿医生见刘伯承手捏的椅柱已汗水下滴,惊诧地问道:“痛乎?” 刘伯承笑答道:“些须七十余刀,小事耳?”阿医生问他怎么知道。刘伯承说:“每割一刀,余暗记一数,定无误也。”后阿医生向熊克武说及此事,称赞刘伯承不是军人,而是“军神”。

经阿医生两次手术和精心治疗,刘伯承的伤终于得以痊愈,他又开始了新的戎马生涯。(冉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