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史话

四川红军二路游击队员向麻花从军记

发布时间: [2023-05-10 10:38:20]

   

今天,我要讲的是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具体讲的是向麻花从军的故事

向麻花出生在一家贫穷、饥馑的佃农家里,出世时,父母没给她取名字。长大后,她以炸麻花谋生,她的麻花炸得又香又脆,人们都以此来称呼她,向麻花便由此而得名。

  1930年4月6日傍晚,涪陵罗云坝晚霞飞空,树影婆娑。一位青年妇女,背着背包,在那镀满金辉的铜矿山的崎岖道路上,匆匆地追赶着红军队伍。她累得满头大汗,不时停住脚步,用手揩擦脸上的汗珠后,又往上攀越。这个女人,就是罗云坝的赤卫队员向麻花。

        苦大仇深的她加入“土地会”

向麻花的身世是凄凉的。她两岁时,父母交不起租子,被地主抓去毒打一顿,父亲因之悲愤成疾,气郁而死。在旧社会“八字衙门大打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穷人有冤无处申。财主把她父亲迫害死了,仍不罢休,又逼着母亲去还债。母亲卖完了全部的家当,也还不清那阎王帐,又被抓去做苦力抵债,不久,母亲也活活地被折磨死了。家破人亡,向麻花陷入孤苦伶仃、饥寒交迫的困境。她给人放过羊,也给人洗过衣服,种过地,后来被罗云街上刘婆婆接过门,与自己的儿子刘志云成了亲。

1926年,罗云党支部建立,罗云坝传来了拯救人民苦难,谋求自由幸福的强音。就象一团火,烧暖了人心。向麻花心里燃起了信念,点燃了希望。罗云坝建立农民协会时,妇女中,她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农民协会。大革命失败后,她又秘密参加了罗云党支部组织的“土地会”。在那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她不顾个人安危,置身斗争前列。丈夫再三劝阻她,公婆严厉指责她,男尊女卑的封建世俗舆论过她,都未能动摇她的革命信念。她一心跟党走。去冲破人间的黑暗,追求光明的出路。

向麻花的革命精神和坚韧毅力,感动了弟媳陈芝秀,两妯娌结下了深厚情谊。无论是种庄稼,操持家务,侍奉公婆,陈芝秀都一肩承担下来。她任劳任怨支持嫂嫂摆脱家务,走向社会,去参加革命活动。

可是,向麻花正要迈步前进的对候,道路上又铺满了荆棘。就在这年10月,向麻花的丈夫刘志云被伤寒夺去生命。安葬丈夫后,她又生下一个孩子。丧夫的不幸和孩子的拖累,给向麻花的精神上带来巨大的压力。她怀念丈夫,又焦虑今后的困厄处境。

刚吃完早饭,赤卫队队长刘伏洋来到向麻花家里,刘伏洋是受党支部和赤卫队的委托来慰问向麻花的。他诚挚地安慰向麻花说:“堂弟死了,你失去了亲人。党支部和赤卫队的同志们都非常同情你,要我向你表示慰问。人死不能复生,同志们都希望你象原来那样挺起腰杆向前走,作为一个赤卫队员,要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这些话象春风一样吹拂着向麻花的心,她坐在床上,想刘伏洋的话。她越想心越亮堂。

她绣出二路红军游击队战旗

四川红游击队建立时,政治部主任周晓冬为其精心设计了一面战旗。旗面红色象征革命。旗左上角嵌有镰刀斧头的党徽,左边竖写着“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十个大字,象征共产党领导的四川工人农民自己的军队。前委同意这个旗样,决定交给女赤卫队员向麻花来绣制。向麻花接到通知,背着孩子,立即赶到文昌宫(红军指挥部),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弟媳陈芝秀听说嫂子要为红军突击绣制战旗,热情地为嫂子送水、送饭,并带来了针线,帮助嫂子绣。妯娌俩满怀着革命热情,一针针,一线线地绣,把对党对红军深沉的爱,倾注在针尖上,把心灵里的呼唤绣在红旗上。经过几天几夜的突击,终于完成了任务。向麻花怀着喜悦的心情,把战旗交给刘伏洋:“大哥,我完成了党交的任务。我别无所求,只要求领导允许我参加红军!”

向麻花是刘伏洋的堂弟媳,一个寡妇,身边又有两岁的孩子,家里比谁都困难,居然如此勇敢,如此热爱党的事业。刘伏洋一听,愣住了,内心增加了几分敬意。对她的要求,该怎样答复呢?他正在犹豫,“向麻花被人喊走了”。

   晚霞映战旗,风吹战马鸣。战士们望着迎风招展的二路红军战旗,跳呀!唱呀!忽然,前委发出号令:游击队撤离罗云坝,立即向铜矿山转移。

父送子,妻送夫,乡亲们热烈欢送子弟兵。山明水秀的罗云坝,显得格外闷热。

不顾家人反对参加红军

一天中午,向麻花听说红军要走,再次找刘伏洋要求说:“大哥,我决心参加红军,跟党走,干革命,请接受我吧!”

  “你孩子还小,怎么能当兵呢?当兵要跑路,要打仗,拖着孩子行吗?再说还没取得指挥部的同意呀,你还是回去吧,在家里同样可以干革命嘛。”刘伏洋恳切地劝阻向麻花。“不行!我一定要参加红军!”向麻花背着孩子飞一般地往家里跑去。

信念的真正崛起,才能激发出高昂的革命热情。向麻花在活生生的现实体验中建立起来的革命信念是那样坚强,那样不可移易。

向麻花回到家里,一家人都迎上来。婆婆几天几夜没见到媳妇和孙子了,眼见媳妇背着孙子回来,高兴得老泪盈框,亲热地迎上去抱孙子。

陈芝秀打来一盆热水,请嫂嫂洗脸。

公公见儿媳妇一回来,就慌慌张张,仿佛有心事的样子。他坐在门边,含着烟管,心里琢磨开了:儿子死了,媳妇几天几夜不归家,是不是变心了呢?于是他试探道,“麻花,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你几天几夜不归家,让人说起不好听啊!”

  “我坐得正,走得正,就不怕别人说长道短!”向麻花不假思索地说。“我要当红军,马上就要出发了,特地回来告别公婆。”

  “么子?当兵!”公公脸一变,把烟管往桌上一磕:“怪事!我从来没听说过有寡母子当兵的。你莫坏了我刘家的名声啊!我儿死了坟都还未干,你就变心啦!”气得胡子一吹一吹的。

   向麻花见公公气呼呼的样子,感到内心不安,便婉言劝慰说:“公公,我不是变心了,我是要当红军,红军是为我们穷人打天下的军队。我们穷人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有翻身出头的日子。望公婆支持我吧!”

  “你丈夫才死,娃娃还未断奶,我们当老的怎能忍心让你孤儿寡母出去抛头露面呢?你们那房人,就是那条命根子啦!我求求你罗!”婆婆含着热泪挽留媳妇。

  “要去,把娃娃带起一齐滚!”公公更是怒不可遏。

  “望公公婆婆息怒。公公婆婆的好心我已领会了,我向麻花不是铁石心肠。我担心公公婆婆,我也痛爱我的孩子。但是我想到我父母冤仇,想到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革命兄弟,我的心就难过。不为他们报仇雪恨,我怎么能在世上为人呢?对于公婆的侍奉,孩子的抚养,我已全拜托弟妹了,请公婆放心!”

   向麻花刚说完,陈芝秀端来了夜饭。婆婆拉着她问道:“芝秀你与嫂嫂商量好了么?”

   陈芝秀坦率地回答说:“嫂嫂去当红军,是为了给穷苦的人办翻身事业,也是我们全家的光荣。让嫂嫂安心去吧,我愿在家里代替嫂嫂侍奉公婆,抚养侄子。”

   公公听后,瞪着眼睛喝道:“翻身,我怕是讨死!我算是失去一个儿子,又丢掉这个媳妇!”说罢,拂袖而去。

“吃饭吧!天都快黑了。”在婆婆催促下,向麻花闷着头吃了几口饭,匆匆地把孩子交给陈芝秀:“弟妹,就拜托你了,我永远也忘不了你对我的关心和支持。”说完,向麻花在陈芝秀面前双膝跪下,泪如泉涌。

   陈芝秀弯腰扶起嫂嫂,接过侄儿,含着热泪说:“嫂嫂勿担心,出去好好干革命!”

弟媳的话象一股暖流,流进了向麻花的心窝,使她受到极大的鼓舞,更增添了信心和力量。向麻花亲了亲孩子,告别婆婆,大步出走了。

在暮色苍茫的罗云坝上,陈芝秀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妯娌俩站在铜矿山麓的一棵大松树下,挥泪告别。陈芝秀看着嫂嫂披着晚霞的背影消逝在铜矿山的树丛中,才离去。

人们都传颂,向麻花与陈芝秀是一对神奇的妯娌。她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展示了女人的尊严和人生的价值。

对于我们,向麻花的这些故事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这样的人生旅程,但这段历史,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永垂不朽的红军精神,值得我们去铭记,去学习。(冉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