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蘶蘶,松柏常绿。
2024年6底,笔者专程赶到四川南部县,在李鸣珂烈士塑像园内,釆访了李鸣珂的孙子---75岁的退休教师李德国,还采访了39岁的曾孙李飞。李德国用他那满是青筋的手抓住我的手激动地说:"我的父亲李正文是李鸣珂的长子,父亲经常向我讲起爷爷在重庆开展革命斗争的故事,我随时都为我爷爷李鸣珂而自豪,爷爷虽然英年早逝,在重庆壮烈牺牲,可我父亲李正文在1951年9月30日,在北京怀仁堂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爷爷永远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从小立下报国志
1899年的那个大雪纷飞的寒冬,李鸣珂出生在四川南部县河东镇嘉陵江畔一个贫困佃农家庭,一排老草房就建在龙王沱嘴,父母养育了李鸣珂三兄妹,李鸣珂是老二,从小在嘉陵江边拾掇水柴,摸魚捉虾,练得一手好水性,6岁便可在嘉陵江上吸波拥浪。
李鸣珂7岁那年,被父亲送到姑父赵甫成办的私塾学习。李鸣珂自幼聪明好学,练得一手好字,能背不少的古文,常回家把岳飞精忠报国、花木兰从军等故事讲给家人听。5年后,11岁的李鸣珂考入了当地的初等小学,学业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按照当地风俗,15岁的李鸣珂与当地同样受过教育的赵和鸣订了婚。18岁那年春天,李鸣珂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办乙种农业学校,两年后,20岁的李鸣珂立志以知识报国,顺利考入成都四川省高等蚕业学校,在成都读书期间,他接受到不少进步思想,积极参加各种反帝反封建革命活动,认识了导师吴玉章,在吴玉章的影响下,李鸣珂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学校的青年运动和校外的工人运动。1922年春,李鸣珂与相爱已久的恋人赵和鸣结为夫妻,在李鸣珂的影响下,妻子和哥哥以及妹妹也参加了革命。
1925年初,告别妻儿,满怀豪情的李鸣珂来到到广东,进入熊克武的“建国联军干部学校”受训,不久转入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步兵科学习,在这里,他接触了更多的共产党人,特别是受到周恩来、叶剑英等人的直接教育,认清了人生奋斗目标。不久,经吴玉章介绍,李鸣珂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李鸣珂正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927年5月,李鸣珂参加了粉碎夏斗寅叛乱的作战,同年8月1日凌晨,南昌起义枪声打响后,李鸣珂奉命率部接应朱德领导的教导团,完成任务后又主动支援友军战斗,在南昌起义中立下战功。不久,李鸣珂被中央调到中央前敌委员会任警卫营长,担负保卫周恩来、叶挺等领导人的安全,保护文件档案、押运缴获的武器和现金、协助政治保卫处惩治反革命分子等任务。部队南下广东时,李鸣珂奉命率部在蜈蚣岭阻击敌人,激战三天三夜,敌人未能前进一步,保证了起义军安全转移到潮汕地区。事后,周恩来表扬李鸣珂“打仗骁勇,指挥有方”。
来到重庆领导革命运动
1927年至1928年间,四川大小军阀相互勾结,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共四川省委遭到严重破坏。为了加强对四川革命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派李鸣珂回四川,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兼军委书记,领导武装革命,负责全川的军事工作和保卫省委机关的安全。
1928年夏,李鸣珂秘密来到重庆后,冒着酷暑迅速组织建立起地下工作交通网。为了全身心地投入革命,李鸣珂将自己的妻子和兄妹从南部县接到重庆,组成党的交通联络站。妻子李和鸣驻站联络,保管文件,传递情报;妹妹李蜀俊被派往南岸区做工人和妇女工作;哥哥李祥如被安排在一家酱园厂,掩护设在那里的省委机关。李鸣珂则奔走各地发展党组织,在川军中搞兵运工作。他曾联络南部籍的共产党员李载浦等,建立起了南部县的地下党组织。
李鸣珂在主持四川省军委工作期间,制定了升钟寺起义计划;策动瞿联丞旅两个团在万源县固军坝起义(即川东起义),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独立师第一旅”;领导、协助旷继勋率全旅起义(即蓬溪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总指挥部”,这一系列武装斗争,给了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的打击。
在涪陵组建了四川第二路游击队
1929年11月,中共四川省委决定在涪陵的国民党驻军郭汝栋的军中组织兵变,实施建立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计划,派李鸣珂到涪陵工作。李鸣珂到涪陵后,为实施起义计划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为加强领导,于当年的12月初,在涪陵秘密成立了中共涪陵特别行动委员会,由李鸣珂任书记。年底至次年春,李鸣珂在郭汝栋军队防区的丰都、彭水配备得力的军运干部,健全军支组织生活,大力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启发和提高士兵觉悟。他化装成农民,亲自侦察和计划部队起义后的行军路线,并选定罗云坝为起义根据地,派员加强对那里的农民赤卫队进行训练。李鸣珂一面加紧士兵里面的群众组织,一面指导编印《红军日报》,《红军日报》是中共涪陵特别行动委员会于1930年3月中旬在涪陵城区创刊的军报,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在涪陵罗云坝正式成立后,由二路红军游击队前敌委员会接着办报,至1930年7月停刊,该报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最早的红军报。
1930年初,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李鸣珂鼓舞官兵起义士气,为惨遭杀害的同志报仇,故决定枪杀城防司令何治久。一天傍晚,李鸣珂头戴博士帽,身穿长衫将七子连小手枪藏在长大衣的衣袖里,隐藏在涪陵潘家巷上较场坝斜对面的一块石碑后面,等候何治久到来。等了好久,才有一乘轿影转出潘家巷口,李鸣珂立即开枪,可惜夜色已深,视线不清,连放几枪均未击中。在这危急时刻,李鸣珂要求郭汝栋部队的地下党员赵启民连“千方百计举行独立的、机动的起义”,兵变成功后,立即开赴罗云坝与赤卫队汇合,组建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
1930年3月17日晚,乘着夜色,李鸣珂命令潜伏在郭汝栋部的共产党员赵启民连,在驶出涪陵城的木船上宣布武装起义,51名起义士兵从清溪场附近上岸,连夜开赴罗云坝。4月7日李鸣珂从彭水赶到涪陵罗云坝,联合当地农民赤卫队,建立了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李鸣珂任前委书记兼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总指挥。
三年前,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涪陵区委推出了大型舞台剧《罗云星火耀渝东》,在剧中,充分反映了李鸣珂领导成立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的全过程,剧中的李鸣珂手持军旗,大声宣布:"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成立了!"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观众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李鸣珂在朝天门不幸被捕
94年前,年仅31岁的李鸣珂在重庆壮烈牺牲,血染朝天门。
那是1930年4月的中旬,李鸣珂奉命到重庆向省委汇报工作,而这时,曾任中共四川省委士兵运动委员的易觉先叛变了,被敌人委任为上校参谋、侦缉队队长。易觉先常带着一帮便衣特务,破坏党的组织,追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李鸣珂决定要为党除害。这时,中共中央已任命李鸣珂为红6军军长,身边的同志劝他赶快离开重庆赴任,免遭易觉先的毒手,但李鸣珂坚决表示:“杀了易觉先再赴任!”李鸣珂带着特工队员邓文书、汪治国,在重庆的大街小巷四处寻找易觉先的踪迹。
真是冤家路窄呀!4月18日上午,李鸣珂一行与叛徒易觉先及其带领的特务在重庆朝天门码头突然相遇,双方都同时发现了对方,易觉先惊叫:“抓住李鸣珂!”话音未落,李鸣珂己抬腕连发两枪,将易觉先击毙。一时间惊动了敌人,大批军警齐出,全城戒严,搜捕李鸣珂等。战斗中,邓文书牺牲,汪治国脱险,李鸣珂第二天不幸被捕。
在狱中,李鸣珂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毫无惧色,正气凛然。他把审讯室变成对敌人的审判室,把法庭当作宣传党的政策的讲坛,义正辞严地同反动派进行面对面的斗争。李鸣珂给老上级周恩来写了封遗书:"恩来同志:与你永别了……目前群众革命斗争日益发展与扩大,反动的统治阶级对于领导革命的本党是要尽量摧残的!望你珍重,祝你领亲中华革命早日成功!"(此信原件现保留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复印件保留在李鸣珂孙子李德国家中)。
就义前,李鸣珂还从容地给同志们和妻子留下遗书,鼓励他们将革命进行到底。他在遗书中要妻子“好好教育孩子,准备给我复仇……你今后唯有革命”;劝告同志们:“切莫为我空悲痛,愿对准我们的敌人猛攻!猛攻!”
4月19日在重庆朝天门沙嘴刑场英勇就义。据当时重庆《国民公报》报道:“内有一犯,年约30余岁,八字短胡,毫无惧色,沿途大呼“共产党万岁”口号,如登讲演之台,闻系共产党著名首领李鸣珂。”可见其就义时英勇豪壮之情。
李鸣珂牺牲后,1946年3月,朱德总司令会见了为李鸣珂已参军的次子李从珂,并提题词:“父是英雄儿好汉,父子相继要使工农把身翻”。李鸣珂的妻子和兄妹回到南部县,继续参加革命斗争。
建国后,李鸣珂长子李正文被选为烈属代表赴北京,参加天安门国庆观礼,1951年9月30日,李正文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在此次的采访中,李鸣珂的曾孙李飞自豪地说:"我们现在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北京工作的有十几个人,在南部县的也有四十多个人,每年吃完团年饭,我们一大家人都会来到祖祖李鸣珂的塑像园内,缅怀他老人家的英勇事迹,我们县上还将他的革命事迹纳入到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
长江和嘉陵江水静静流淌,无言地诉说着李鸣珂当年血洒朝天门的悲壮故事……(冉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