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史话

高级将领杨克明血洒甘肃高台

发布时间: [2024-07-08 16:00:23]

河西走廊觅人,昔日红军何处寻?

一片黄沙埋忠骨,高台陵寝哭忠魂。

  87年前涪陵籍将士杨克明血洒西域

1983年8月,曾任过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第33军97师师长的王波同志,从北京专程赶到甘肃的高台县,来到高台烈士陵园(后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痛悼烈士忠魂,为昔日的老首长杨克明写下了《哭高台》的诗:“河西走廊觅亲人,昔日战友何处寻?一片黄沙埋忠骨,高台寝陵哭英魂。革命壮志今已酬,祁连雪山春染透。三千丹心光日月,西征路上照千秋。

就是为了《哭高台》这首诗,前不久,笔者跨过黄河,穿越戈壁,专程来到甘肃省高台县,拜谒了我心中的偶像---原涪陵籍烈士杨克明。

      夫妻阔别57载 再见已是阴阳两隔

为了能充分了解杨克明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事迹,我们特地请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一位姓王的解说员为我们作详细讲解。当小王知道我们来自杨克明的家乡,是专门来为杨克明扫墓时,非常激动,讲解得特别仔细:1985年8月17日上午,天气非常炎热,一位满头银发年已近八旬的老妇人带着儿媳和孙子以及孙媳妇,一路风尘,专程赶到高台烈士陵园祭奠与她阔别53年的丈夫杨克明……

小王深情地说:老妇人名叫魏俊淑,当时已78岁了,她们一行是从贵州省贵阳市专程赶来的,在烈士陵园相关领导的陪同下,魏俊淑来到杨克明烈士纪念亭前,当讲解员讲解到杨克明纪念亭上“三过草地心犹壮,一死高台志未移”的楹联时,老人突然跪倒在地,失声痛哭。

陶正,我日夜思念的夫君啊!我苦苦等了你53年,找了你53年,你怎么就抛下我们母子走了呀,你说过革命成功后,你一定会回来找我们的!可你怎么就一个人早早的走了呀!这些年我一直盼你,等你,没想到,等来的只是一位冷冷的塑像……老人撕心裂肺的痛哭声,震撼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灵。无尽的哀思,悲戚的泪水,深情的呼唤,令在场的人也泪水涟涟。

魏俊淑老人口中的陶正正是杨克明的原名。1985年8月初,收到政府颁发的杨克明同志的烈士证明书后,魏俊淑老人这才得知,丈夫在53年前和她挥泪离别后,为了革命的需要,改姓更名成了杨克明。魏俊淑老人万万没想到她日夜思念的丈夫,早已在1937年1月20日阵亡于甘肃高台。魏俊淑老人53年的苦苦守候,等来的却是与丈夫的阴阳两隔,怎能不让她肝肠寸断,悲痛欲绝呢!

身后战友帮寻亲 英雄原是涪陵人

魏俊淑老人到底是怎么找到她早已英勇牺牲的丈夫的呢?我禁不住向小王追问。

对此,小王继续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同样感人的故事:1983年8月初,一位老红军专程赴高台烈士陵园祭拜英烈,这位老红军名叫王波(1908--1999),时任政协四川省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政协副主席。王波同志在1933年11月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3军时,任97师师长,是杨克明的老部下,后来王波同志和杨克明一起参加了长征。这次王波是专程来高台烈士陵园祭拜老首长杨克明的,他含泪写下了《哭高台》一诗。

河西走廊觅亲人,

昔日战友何处寻?

一片黄沙埋忠骨,

高台寝陵哭英魂。

革命壮志今已酬,

祁连雪山春染透。

三千丹心光日月,

西征路上照千秋。                                               

在高台烈士陵园,王波同志还意外得到一个消息,那就是,新中国成立后,高台县通过各种途径,一直都没有找到杨克明烈士的亲属。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王波同志暗自发誓:要为老首长杨克明寻亲,找不到杨克明烈士的亲属,死不瞑目

1983年8月中旬,风尘仆仆回到四川后的王波同志,立即向组织汇报了杨克明烈士的情况,四川省委决定由省政协、党史办牵头,组织力量在川东地区开展了认真查询,无论如何也要找到杨克明烈士的亲属。

根据调查资料,通过线索综合分析,长寿县云集乡青丰村(解放前属于涪陵县管辖)的群众提供的一个叫陶正的人,与杨克明的情况非常相近。王波同志闻讯后,火速赶到长寿县云集乡青丰村,找杨克明的乡邻了解情况,还走访了健在的原川东游击队老战士、红四方面军老领导,最后以铁的事实证明:杨克明就是原来的陶正。

在证实杨克明就是川东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的陶正后,王波同志就根据所提供的线索继续寻查。1985年7月,几经周折的王波同志,终于在贵阳市找到了杨克明烈士的妻子魏俊淑。当魏俊淑老人得知丈夫杨克明早已牺牲在甘肃高台的消息后,嚎啕大哭,痛不欲生。

参加革命别妻儿 屡建功勋为革命

1905的春天,杨克明岀生在涪陵县云集乡(今属长寿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本姓陶名正,曾用名陶树臣、洪陶尔、洪涛。从小酷爱学习的杨克明,16岁时考入省立涪陵第四中学,他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宣传活动,在学校被吸收为社会主义共青团员,1926年秋,19岁的杨克明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杨克明化名洪涛尔,被我党组织安排到丰都县城、高家镇等地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受中共四川省委军委派遣,在涪陵、丰都、石柱等县组织农民起义,开展武装斗争

1930年4月7日,四川第二路红军游击队在涪陵罗云坝成立,杨克明告别妻子魏俊淑和刚出生的儿子陶森林,随四川第二路红军游击队转战于武隆双河一带,打土豪分田地。担任四川第二路红军游击队宣传员,不久,杨克明提任二路红军游击队二大队一中队队长。杨克明率领三个分队,跟随主力,转战于涪陵、丰都、武隆、石柱等地。1930年7月,二路红军在向忠县行军拟与三路红军会合途中,遭到强敌围困,在石柱县渔池坝与数倍于我的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队伍损失很大,杨克明等冲出敌人层层包围,与赵启明、邓止戈等转移到梁山(梁平)四川第三路红军游击队。

1930年冬,党组织派杨克明到营山县的农村秘密开展革命斗争。他化装成一个卖布的生意人,人称“杨布客”,出没于营山安化场等地,迅速将安化场周围的绿水、安固、双河、消水、柏林、骆市等村的农协会恢复和建立起来,革命烽火越烧越旺。1931年夏,杨克明任开江广福乡支部监委,参加组建川东游击军第二支队。

1932年夏,四川省委决定将梁山中心县委改为梁(山)、达(县)中心县委,杨克明任书记,领导宣汉、万源、开江、梁山等县的革命工作。经杨克明的努力,达县地区很快建立起了由他兼书记的党的特别支部,宣汉等地党的组织也相继恢复建立起来。这些组织成为了农村革命活动的坚强堡垒,为日后迅猛发展的川东游击武装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驰骋沙场无所惧 壮烈牺牲在高台

1932年底,宣达战役胜利后川东游击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杨克明在达县的几个乡里,几天内就组织了几千人参加游击队,整个川东地区不到10天,武装起来的游击队达3万余人。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将川东游击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由于当时的条件和严竣的斗争形势,杨克明不愿连累家人,加之无法与老家的妻子取得联系,但他经常挂念着老家的亲人,表示等全国解放后,便回老家去陪伴亲人。1933年11月2日,红四方面军第33军成立,王维舟任军长,杨克明任政委。1936年1月,根据中央指示,红33军与红5军团合编为红5军,杨克明任军政治部主任。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以后,红5军、9军、30军组成西路军,西渡黄河,转战河西走廊地区,在多次战役中获胜,敌人对杨克明怕得要死,恨得要命。

1937年元旦拂晓,杨克明率领红5军3000余人,一举攻占甘肃省高台县城。此时,5军一部和9师、30军分驻于临泽县城东南的沙河堡、倪家营子等地,与高台县我军主力部队相距较远。正当我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庆祝高台解放的时候,国民党高官马彪、马步青等乘我高台守军力量薄弱,且与主力配合困难之机,纠集2万敌军,对高台县城进行层层包围。1月12日,敌以约5个旅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对高台县城发起猛攻。杨克明等镇静自若,认真组织防守,与敌在城外激战7昼夜,在与占绝对优势和拥有精良武器的敌人的激战中,我军伤亡较大,弹药消耗严重,且得不到及时补给,被迫退入城内坚守。1月20日,敌全力攻城,血战10余小时,全城陷落。杨克明、董振堂以及13师师长叶崇林等红5军将士3000余人,大部分壮烈牺牲,血洒高台。

  国民党部的高官马步芳、马步青惨无人道,将杨克明、董振堂、叶崇林等红军将领的头颅割下来,悬首示众,不让群收尸,残酷至极。杨克明等将领的头颅被残忍割下后,被挂在高台县城的城门上,杨克明牺牲时,年仅32岁。高台的穷苦百姓想为杨克明收尸,可城墙的大门被国民党士兵日夜把守,到后来,杨克明遗体被扔进千人坑……

     妻子无私赠遗物 皮箱成镇馆之宝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高台死难的红军烈士,当地政府修建了高台烈士陵园,还专门为杨克明、董振堂等我党的高级将领修建了纪念碑和塑像,以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对后代进行红色基因教育。

  2019年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视察时,还专门为杨克明敬献了花圈。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内,讲解员小王指着展柜里的一只很旧的老式皮箱说:这是杨克明烈士仅存的一件遗物,也是我们馆的镇馆之宝。而这件遗物的获得,还有一段让人心碎的故事呢……

原来,1985年8月17杨克明的妻子魏俊淑一行,到甘肃省高台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悼念杨克明时,发现展出的除了杨克明的英勇事迹和两张照片而外,没有别的实物展出,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要是能展岀克明的遗物多好啊。当时,陪同魏俊淑一起参观的纪念馆的负责人提出,只要魏老能提供杨克明的实物,他们一定如实展出,丰富展馆的内容。

 魏俊淑老人擦了擦泪,轻声说道:由于当年兵荒马乱,我只留下了陶正读书和工作后留下的一只皮箱,这只皮箱一直陪伴着我和儿子陶森林。如今,儿子不在人世了,我也老了,说不定哪天说走就走了,我把皮箱捐赠给你们纪念馆,让陶正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一个月后,当纪念馆的同志赶到贵阳去看望魏俊淑老人并索取皮箱时,才知魏俊淑老人从高台祭拜丈夫杨克明回到贵阳20多天后,便带着对丈夫的思念,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纪念馆的同志们再次泪如雨下

杨克明烈士的孙子陶荣志、孙媳程济文均是解放军军官,在贵州某部工作。次年清明节时,陶荣志夫妇再赴高台祭奠祖父杨克明,并写一首《祭高台》诗。这首诗记述了杨克明同志战斗的一生及亲属寻亲的艰辛过程,表达了后辈儿孙决心继承先烈遗志,献身祖国四化建设的决心。诗为:

数过河西不知情,

今日高台祭亲人。

陶正烈士志气高,

克明英雄万年颂;

树臣形家高又大,

洪涛长征打故人。

吾辈边防保祖国,

献身四化力无穷。

党的路线方向正,

实事求是慰英灵,

国家兴旺有前程,

世界永远属后人。

找到了杨克明烈士的亲属,一块长期压在甘肃、四川两省有关部门和人员心头上的石头落了地。甘肃方面的同志征询烈士遗物时,魏老太太说,50多年中,自己思念丈夫,不论到什么地方都始终保存着杨克明参军离家前使用过的三件物品:小书箱、袖沪和一枝竹箫,这三件丈夫的遗物时时陪伴在身边。老人答应把小袖炉献给杨克明出生地四川省长寿县党史委;竹箫献给杨克明战斗过的四川省达县党史委;那个小书箱是杨克明上学前使用过的用品,老人回忆说:1927年春,杨克明潜回家中,留下小书箱和一些用品,不久,就离家参加了红军游击队,再也没有回过家。这次,魏俊淑老人答应将小书箱献给烈士捐躯后的长眠地——甘肃省。

次年春,高台县委党史办干部张兴德等人带着全县人民对烈士亲属的崇敬和问候,去贵州省看望魏俊淑老人、并准备领取回杨克明的遗物小书箱。抵达贵阳后,才知道魏俊淑老人于20多天前去世了。陶森林家小客厅中为母亲设的灵堂还没撤去,家中还笼罩着一层悲氛。杨克明生前用过的小书箱用红布包得整整齐齐放在桌上,等候着它的新去处。陶森林和家人对高台县来人讲,母亲千里赴河西为丈夫奔丧归来,就一病不起,病中对来探视的领导一再表示:是党的政策好,为自己落实了丈夫的下落,了结了心愿。临终前,老人叮嘱儿子、儿媳和孙子,一定要把小书箱交给甘肃省的老人。第二天,带着杨克明曾用过的那只皮箱,纪念馆的同志心情沉重地回到甘肃的高台,将那只珍贵的皮箱,安放在了纪念馆内杨克明的雕像前,成为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一天的参观和采访结来了,怀着崇敬之情,我们在杨克明塑像前与他依依别离,再回首,雄伟的杨克明塑像在夕阳的余晖中,闪着金光。回程的旅途中,我的脑海里一直呈现着《哭高台》的诗:“河西走廊觅故人,昔日红军何处寻?一片黄沙埋忠骨,高台陵寝哭忠魂”……(冉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