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史话

涪陵老区有位900多天的潜伏者赵启民

发布时间: [2024-09-19 09:48:38]


今年以来,涪陵区革命传统教育团在针对基层党员的“月末党史大讲堂”活动中,以大型舞台剧《罗云星火耀渝东》的演出视频为背景,讲述了涪陵地方党史---四川第二路红军游击队成立始末,着重讲述了剧中主要人物赵启民的故事。

赵启民是谁?他到底有着怎样的曲折经历?

毕业黄浦军校的赵启民成为了潜伏者

让我们把时间的年轮,定格在上个世纪的1903年,就在那个青黄不接、遍地哀歌的早春,赵启民出生在了四川巴县鹿角场(今重庆巴南鹿角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给当地地主恶霸帮长年,一年苦到头仍吃不饱穿不暖,深受反动统治的压迫和剥削。

尽管日子异常艰难,父母还是忍饥挨饿地将五岁的赵启民送到当地一个私塾读书。聪明机敏的赵启民勤奋好学,不仅练得一手好字,还练得了一手好诗文。18岁那年,毕业于巴县甲种农业学校后,于次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县国民师范学校。在学校,赵启民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然后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1927年5月,毕业于黄埔军校的赵启民,辗转来到涪陵,在驻涪国民党部20军第9师政治部任宣传科员。

早在黄埔军校时,赵启民就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迫切愿望,在驻涪国民党部任职3个月后的1927年8月,经共产党人徐孔嘉的介绍,赵启民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四川省委特支已了解到了赵启民是位爱国、爱民、有正义感的同志,而且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军阀混战非常反感和厌恶。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我地下党组织决定利用赵启民在驻涪国民党部就职的特殊身份,让他在潜伏下来,为我党秘密进行工作,并且为赵启民制定了一套潜伏于国民党内部的纪律,采取单线联系,情报通过秘密渠道转至我党的地下联络点,非紧要关头不能暴露其身份。

  赵启民为了革命的理想,按我党组织的要求,悄悄地隐蔽在了驻涪国民党部,于自已的生死而不顾,佯装积极与敌人周旋,敌人被蒙蔽,赵次明多次化险为益,为我党提供了不少重要情报。

 在白色恐怖下,机智的赵启民经过两年零七个月的努力,由驻涪国民党部20军第9师的排长,提拔为十一连的连长。在此期间,赵启民为我党提供了不少秘密情报。1929年11月,中共四川省委派李鸣珂到涪陵工作。为了壮大我党的力量,决定成立了中共涪陵特别行动委员会,由李鸣珂任书记,在涪陵的国民党驻军郭部的军中组织兵变,实施建立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计划,兵变的主要工作由赵启民秘密完成。

李鸣珂到涪陵后,为实施起义计划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为加强领导,于当年的12月初,在李鸣珂的建议下,由赵启民负责,在涪陵的国民党驻军郭部秘密成立了党支部,赵启民任中共党支部书记,由李鸣珂与赵启民单线接头。赵启民还向我党组织建议:在郭军防区的丰都、彭水等地秘密配备得力的军运干部,健全敌军中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同时,赵启民还在自已身边秘密发动进步士兵加入中国共产党,利用各种机会,参加支部活动,大力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启发和提高了一大批士兵的思想觉悟。

    潜伏期间,郭部的高层对赵启民的活动有所察觉,但又没抓到证据,虽然曾派人秘密监视赵启民,但都被有胆有谋、遇事冷静的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赵启民沉着地应付过去了。

          结束潜伏者身份的赵启民驰骋沙场

    1930年3月13日晚,赵启民接到郭师长的命令,要赵启民速带部队到罗云剿共。赵启民见时机已成熟,决定组织兵变,率部举行武装起义(本文开头的舞台剧反映的就是此内容)。

    当天晚上,赵启民带领1师1团3营11连两个排的士兵,趁着月黑风高连夜乘船至清溪,然后走山路火速开赴罗云坝,3月14日上午,与中共涪陵县委领导的农民赤卫军汇合,赵启民结束了两年零七个月,即900多天的潜伏者生活,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起义士兵在赵启民等人的带领下,分组宣传、组织群众、发动农民参军,扩大赤卫军队伍,发展党员,为组建四川第二路红军游击队作充分的准备。

    赵启民带领士兵起义后,身份随即暴露,国民党部对此惊诧不已,恍然大悟,四处通报捉拿赵启民。

    1930年4月7日,在李鸣珂的指挥下,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在涪陵罗云坝铜矿山脉最高峰鸡石尖正式举旗宣告成立,苟良歌任党代表,赵启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一大队大队长,全队500余人,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吸引了武隆、丰都、石柱的革命武装前来汇合。

    为了开辟涪陵、武隆、彭水、忠县边界的革命根据地,第二路红军游击队向武隆进发,转战于忠县、丰都、涪陵边境,建立了以丰都栗子寨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赵启民等领导深入发动群众,改造当地“神兵”。

    赵启民一行来到“神兵”总头目汪神主处,用自己的切身经历,晓以大义。正在这时,劣绅黄银辉勾结国民党团防三百多人进犯袭击,四川第二路红军游击队应战还击,打得敌人落荒而逃,显示了红军的战斗力。经过与汪神主的多次谈判,终于达成起义的协议,四川第二路红军游击队顺利地开进“神兵”控制区域,相继成立了13个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革命根据地扩大到石柱县回龙、丰都县太平乡一带,四川第二路红军游击队的队伍达2000多人,大大动摇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统治。

  为消灭四川第二路红军游击队,驻涪的国民党军阀郭大槐派三个团的兵力,还纠合大刀会、哥老会、联英会等地主武装共八九千人,从多个方向包围四川第二路红军游击队,四川第二路红军游击队被迫转移到石柱的大山里隐蔽。

  当年8月下旬,烈日当空、酷热难耐,四川第二路红军游击队在石柱魚池坝战斗失利后,中共川东军委随即成立了川东第二路游击军,赵启民任二路游击军司令,李鸣珂任前委书记。在以后的多次作战中,川东二路游击军虽不断遭受损失,但始终坚持斗争,在赵启民等人的带领下驰骋沙场,屡立战功。1932年冬,赵启民率部与红军第四方面军会合后,第二年发展为中国工农红军第 33军,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序列。

  不久,赵启民受党组织派遣,改名換姓后到丰都、合川等地继续作军运、农运工作。此后,赵启民担任中共四川省委军委秘书兼组织科长、四川顺庆嘉定中心县委兵运主席、四川第四路红军游击队总指挥等职。1935年底因病回乡治疗,因政治需要,隐瞒其潜伏敌营的经历,过了一段农耕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赵启民于1950年进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后任四川省泸县民政科长、四川文史馆研究员、泸州市政协委员等职。1974年初因病逝世,年仅44岁。

  多年前,中央电视台热播了电视剧《潜伏》后,目前又有一些省市卫视在复播这个收视率较高的电视剧,而每次收看《潜伏》,我都会想起他---想起那位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不怕流血牺牲的潜伏者赵启民,遗憾的是,他早已离我们而去,永远不再回来。

    潜伏者赵启民,安息吧!我们永远怀念您!(冉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