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史话

红色“地下钱庄”———石柱“和成字号”

发布时间: [2010-08-19 22:53:06]

 

  文/图 黄钰财(石柱)

  石柱县西沱镇云梯街下端的“和成字号”,是西沱镇地下党在中共石柱县委领导下,于1940年冬季创办的经济实体。

  在长达9年的地下斗争中,“和成字号”从最初的“和成棉庄”逐步发展到后来的“和成商号”和“和成字号”、“永成字号”。一批批地下党员在血雨腥风的岁月里,为完成党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而艰难战斗,前赴后继,商号成为西沱地下斗争的坚强堡垒和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站,为党的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为革命老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和成字号”的永成商号现存200平方米,和成商号现有750平方米,因部分建筑在三峡蓄水175水位线以下,拟部分搬迁至在建的土家风情园,作为革命事迹陈列馆供人们参观。

  成立商号,

  为革命事业筹措经费

  永成、和成商号通过经营大米、盐巴和土特产品,为革命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为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据资料统计,从1940年“和成字号”创办到1949年解放,“和成字号”、“永成字号”为党的活动筹集经费不下于10万银元,安置地下党员7人。

  1940年冬,西沱街党支部按照中共石柱县委的布置,组织谭卓安、秦万多、崔英福、谭学德、彭家杰、彭普昭、彭普庆等人凑了300斤棉花的本钱,在西沱镇上开起了“和成棉庄”。

  不久,西沱镇支部又组织共产党员王家滋投资5石玉米,万县武陵人鲁季舟投资1000银元,部分共产党员和群众集资3000余元,共集资金5000元(法币),租用下盐店对面街房作铺房,于1941年3月成立了“和成字号”。

  商号由共产党员秦万鑫任经理,群众王万全任会计,聘用江书世为店员,由经营粮食逐步扩大到经营桐油、食盐、山货、药材、棉纱等商品。经营范围以西沱为中心,逐步扩展至万县和湖北利川、忠路、小河、恩施以及重庆、自贡等地,并在万县设立分号(由彭家杰负责),业务人员由最初的3人增加到11人。

  1943年春,“和成字号”迁到西沱平街的门面,生意逐渐兴隆起来,门庭若市,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成为古镇的一道风景线。

  革命党人,

  前赴后继开展活动

  随着业务的发展,同时也为了安置和隐蔽更多的革命同志,1944年2月,在“和成字号”原址又建立起了“永成字号”,由共产党员崔英福任经理,经营项目与“和成字号”相同。

  1944年5月,崔英福因传递《新华日报》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怀疑而转移后,共产党员谭学德接任“永成字号”经理,由共产党员江诗富担任会计,群众胡明远、袁天宝、彭永福为店员,后增加了刘宗兴、谭联安、王万宇等人。

  1944年冬,秦禄廷、王家滋奉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先后在西沱清理党组织,与西沱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之后,西沱党组织在“和成字号”、“永成字号”的基础上,又建立了“翁成字号”扩大经营,大力筹集党组织的活动经费。

  1947年10月,中共石柱县特支建立,同年12月,西沱党支部建立。“和成”、“永成”、“翁成”3个商号在西沱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大力开展工作。不久,“和成字号”等商号的革命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

  储备物资,迎接解放

  1948年2月,国民党当局在西沱设立“万(县)忠(县)石(柱)三县联防办事处”,由国民党四川省第九区专员公署保安副司令杨昭侬,率一营兵力驻扎西沱,专事“剿匪”。杨晤侬坐镇西沱,驻进“和成字号”,监视革命活动。

  为继续坚持革命斗争,党组织派秦万鑫、谭学德开展统战工作,一方面应付杨晤侬,另一方面争取已卸任的原国民党石柱县长熊福田的支持。

  在熊福田的帮助下,地下党的3个商号与“同济商号”、“南宾垦殖社”实现联营,取名“同福字号”。该商号由熊福田任总经理,国民党石柱县参议长谭栋安任理事长,杨麟甫、张礼源、熊智仁等任理事,谭肖岩任监事长,彭普昭等为监事,秦万鑫、谭学德、崔英福、谭以祥、彭家杰分别任油业部、米粮部、山货部、盐业部和万庄(驻万县分号)经理。

  实际上,“同福字号”内部的人事、业务、财务等管理权仍然掌握在党组织手中,为坚持斗争作好坚强的后盾,成为坚持斗争的秘密联络站。

  1949年夏,中共石柱县特支奉上级指示,要求“和成”、“永成”两商号尽量储备粮、油、食盐等物资,迎接解放。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商号立即购买和储藏了100石大米(约5万斤),100多包食盐(约2万斤)和2万余斤木柴。

  1949年11月22日,西沱解放后,西沱党支部立即将上述物资送交解放军,完成了上级党组织布置的任务,“和成字号”也完成了红色地下钱庄的历史使命。

  商号石柜台

  古巷悠悠

  商号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