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史话

中共党史知识——重庆部分

发布时间: [2008-12-24 10:00:19]

中共党史知识——重庆部分
 

116.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19783月,全国科技大会以后,重庆市各级党组织都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19824月,根据中央个省委指示,市委成立了以3名市委书记为正副组长的知识分子工作检查组,对全市落实知识分子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从1978年到19876月,经过五次检查,全市纠正和平反知识分子在“文革”前和“文革”中被错误处理的历史问题和冤、假、错案。在知识分子中发展中共党员1.37万余人,选拔入各级领导岗位4700余人。

117.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粉碎“四人帮”后的头两年,在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领导同志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的急噪冒进指导思想影响下,重庆市也提出“实现国民经济新跃进”的方针,编制了《重庆市1978——1985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由于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致使重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形成徘徊不前的局面。19794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失调的问题,纠正两年工作中的失误,并制定了用三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当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新的八字方针,重庆市确定了用三年调整的目标。经过3年的调整,重庆轻、重工业产业比例逐渐趋于协调,轻工业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42%增加到1982年的46.6%,重工业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58%降至1982年的53.4%,基本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同时,工业结构的其他方面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118.全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点的大城市

1983110日,中共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制订《关于在重庆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上报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并转报党中央、国务院。当年28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给重庆市“一相当于省的经济管理权力,由市直接承担完成国家计划和上缴财政任务的责任”,国家对重庆市实行计划单列,重庆市成为全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中央批文指出: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各项改革工作的一项重要决策。认真搞好这个改革试点,对于进一步搞活和开放我国西南的经济、探索军工生产和民用生产相结合的新路子,以及如何组织好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都有重要的意义。”同年4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批准永川地区与重庆市合并,实际市领导县的管理体制。

119.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

1989年春夏之交,重庆高校受北京事态影响,从415日至6日,在悼念胡耀邦同志的活动中出现异常,流传政治谣言,张贴攻击党和政府的标语和大小字报。部分社会渣滓和不法分子趁机兴风作浪,煽动罢课,堵塞交通,呼喊反动口号,进行抢劫活动,竟砸坏市政府吊牌,冲击人民宾馆,殴打公安干警、武警,并聚众通宵静坐,轮流绝食等。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连日发表广播讲话及通知,动员游行学生冷静、克制、顾全大局,爱护身体,提高警惕,防止坏人乘机捣乱;并安排车辆运送学生返校复课;要求广大干部职工监守岗位、维护生产、工作和社会秩序,不要上街声援非法游行。64日,北京发生严重反革命暴乱,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通告,作出“严厉禁止对北京反革命暴乱的一切声援活动”等5条规定,重庆“高自联”等非法组织被陆续强令解散。626日,重庆地区高校全部复课,全市很快恢复了正常秩序。

120.国营、集体商业“四放开”改革

1991124日,重庆市主管财贸的党政领导在全市财贸工作会议上宣布:重庆要在商业流通领域推行经营放开、价格放开、分配放开、用工放开既“四放开”改革。自此,以“四放开”为标志,重庆市商业流通改革进入到了一个全新时期。当年重庆市“四放开”改革经历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开三个阶段。至年底,全市“四放开”企业从开始时的11家发展到近600家,占全市国合商业企业总数的90%以上。199211月,国务院总理李鹏亲临重庆考察“四放开 ”改革时说:“四放开”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重庆带了好头。田纪云副总理认为,“重庆在当时的环境下搞‘四放开 ’真了不起。对全国都是一个贡献,是立了一大功。‘四放开’是深化商业改革的一个突破

121.国营工交企业“五自主”改革

199`1018日至20日,中共重庆市委召开工作会议,主要议题是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落实如何进一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具体措施。会议决定选者35家国营大中型工交企业试行生产经营、产品定价、内部分配、劳动用工、技术改造五方面享有自主权(简称“五自主”)。1991年四季度一批试点企业起步,1992年一季度扩大试点范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面上推开。试点企业的改革大体分思想发动,领会有关“五自主”改革的政策文件精神;从企业实际出发,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有市“五自主”领导小组对试点企业的实施方案进行审批;企业实施“五自主”改革方案四个步骤,由市“五自主”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督促、检查。当年10月,改革推开后,70%的区县城镇工交企业实行了“五自主”改革。

122.重庆的三次计划单列

建国初期,重庆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和西南军区的驻地,属中央直辖市,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南重镇”的区位优势十分突出。1954619日,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撤消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71日,重庆改为省辖市,并入四川省建制,但考虑到重庆在西南的特殊区位优势以及经济上的巨大影响,中央决定对重庆实行国家计划单列。重庆的各项经济计划管理纳入全国的综合平衡。其时,重庆在计划经济管理的职权方面尚未脱离省辖市的范围。1959年,中央决定实施以地区为主题的计划管理体制,重庆也就改由四川省统筹的计划管理模式,结束了自1954年以来实行的第一次计划单列。1964年,我国国民经济进入调整后期,中央为了加强对经济的统筹管理,将全国七个大工业城市纳入全国的计划综合平衡,重庆再次实施了国家计划单列的模式。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此次单列于1968年终止,重庆仍恢复为省辖市计划单列。改革开放的春风为重庆送来了第三次计划单列。19832月,中央批准重庆为全国第一个实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试点大城市,并从1984年起实行国家计划单列。此次计划较为全面彻底,重庆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在重庆的67个省属大中型企业也下放给重庆市,重庆在经济体制的领域里逐步地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建国以来重庆市的三次计划单列,对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23.重庆的四次直辖

在重庆历史上曾经经历过四次“直辖”。第一次直辖,是战国时期,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消灭巴国,并于公元前314年置“巴郡”,以江州城(今重庆市城区)为首府。其实,“郡”相当于今天省或直辖市一级行政机构。迄今已2300多年。第二次直辖于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89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重庆在作为四川省辖市的同时,照特别市(直辖市)组织,其行政地位开始超过省会和其他大城市。193955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正式将重庆升格为直隶行政院之“特别市”(直辖市)。194096日,国民政府发布训令:“明定重庆为陪都”。重庆以“特别市——陪都”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中心。第三次直辖于建国初期。其时,重庆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西南地区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地,重庆直辖市由此诞生。19973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6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成立,管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所辖行政区域,市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人口3061万人(1998年末),成为中国最大的直辖市。此为重庆历史上第四次直辖。

124.直辖后中共重庆第一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9752761日举行。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750人,列席代表122人,特邀代表14人。大会听取、审议通过了原中共重庆市地七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原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的建议(草案)》、《重庆市1996——2000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纲要(草案)》。市委书记张德邻在会上作了题为《负重自强,加快发展,为建设繁荣、富裕、文明、进步的新重庆而奋斗》的报告,提出了未来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大会选举产生了由59名委员、9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重庆市第一届委员会;选举产生了35名委员组成的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出重庆市出席党的十五大代表30名,61日,中共共产党重庆市第一届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张德邻任市委书记,蒲海清、王云龙、刘志忠、王鸿举任副书记。

125.“弘扬红岩精神,塑造当代重庆人”活动

红岩精神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在领导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过程中,锤炼、培育、形成的一种无产阶级革命精神。重庆直辖市成立前后,中共重庆市委于199612224日召开的中共重庆市七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决定: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弘扬红岩精神,塑造当代重庆人”活动,把这项活动作为重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曲。这一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成和拥护。通过大力弘扬“红岩精神”,在对干部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126.江泽民对重庆的题词及讲话

19914月,江泽民总书记来重庆视察,题词勉励重庆人民“发扬红岩精神,沿着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道路奋勇前进”。199410月,江总书记第二次视察重庆,又题词勉励“努力把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经济中心”1998311日全国“两会”期间,江总书记亲临重庆代表团,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重庆干部和群众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集中力量抓好移民安置、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四件大事”。413日至17日,江总书记到重庆视察,在一次题词勉励“抓住机遇,埋头苦干,实现重庆新的振兴”。

127.《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1997年,中共重庆市委立足新的市情,制定了全面振兴重庆的战略规划,并先后邀请了百余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来重庆研讨论证。在市第一次党代会期间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之后,又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发展战略。当年615日,经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制定了《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今后十五年重庆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形成长江上游新兴产业群,到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1995年翻两番,综合经济实力力争达到全国省市中等水平,城乡人民生活富裕文明。

128.三峡百万大移民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是我国跨世纪的特大建设项目。重庆库区占百万移民的85%。重庆40个区县(自治县、市)中16个有移民任务,淹没涉及两座城市,七座县城,(集)镇110个,1397家工矿企业以及一大批专业设施,动态移民达103万人。库区百万移民是三峡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1985年,重庆即进行移民工作试点。1993年,重庆移民迁建正式起步,按照“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的方针,在农村移民安置中始终着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被淹企业迁建是库区移民中的另一重点、难点。市委市政府坚持“改组改造,外引内联,选好项目,突出效益”的思路,注意把企业迁建与加强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经营管理相结合。经5年艰苦奋斗,确保了三峡工程一期移民任务的胜利完成。1998年开始致力于二期移民合力攻坚。三峡工程百万移民——这道世界级的难题正逐步被破戒。

129.扶贫攻坚

国家制定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重庆市有20个贫困区县(自治县、市),占区县(自治县、市)总数的47.62%比全国高出21.4个百分点。其中,国定贫困县12个,原四川省定贫困县8个,全市有建卡贫困人口366.42万。1997年重庆直辖后,全面实施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制定《重庆市五三六扶贫计划》,全力开展扶贫攻坚。经过大力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加强基础建设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开发式扶贫力度及各项政策保障,扶贫工作成效显著,至2000年,基本解决了366万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并实现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所有18个贫困区县(自治县、市)城建制越温达标。

130.“三篇大文章”

1999年.中共重庆市委认真贯彻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三讲”教育为动力,紧紧围绕江总书记交办的“四件大事”进一步理清了全市工作思路,立足于重庆的特殊市情,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确定了集中精力做好“三篇大文章”的总体工作思路:第一篇文章,围绕江总书记交办的“四件大事”,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缓解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和矛盾;第二篇文章,从管理好新兴直辖市着眼,进一步改进领导方法,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探索符合重庆实际的行政管理路子;第三篇文章,始终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做好重庆直辖市工作的关键,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这一总体工作思路的确立,为进一步搞好重庆工作打下基础。

13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定位是,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战略支撑、对外窗口的辐射、带动功能。近期的关键是着力构建都市发达经济圈,带动全市经济增长;构建渝西经济区,形成全市经济新的增长极;构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形成全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力量。要按照2000年起步,“十五”取得重大进展,再经过20~30年的努力,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经济带中的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基地;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交通和通讯枢纽。

133.思想政治领域开展的三场政治斗争

1999年,中共重庆市委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了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李登辉为代表的“台独”势力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5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全市各级党组织、各社会团体、各族各界群众对这一野蛮暴行纷纷举行各种抗议和声讨活动,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可辱的壮举,捍卫了民族尊严。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针对李登辉搞“台独”,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党中央“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严厉谴责和抨击李登辉等“台独”分子妄图分裂祖国的罪恶行径。《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党员不能修炼“法轮大法”的通知》下发后,市委认真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学习,组织动员全市各届群众积极开展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深刻揭批“法轮功”邪教的反动本质,大力开展唯物论宣传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对“法轮功”组织及人员的帮助、控制、处理等一系列工作,教育挽救受诱骗的群众,严厉打击了极少数“法轮功”骨干分子

133.开展“三讲”教育

19981223日,中共重庆市委制定下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实施的意见》。成立了重庆市“三讲”教育领导小组,并在黔江开发区、渝中区、綦江县、南川市和市直机关党工委、市建委、市妇联等7个单位进行试点,集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开展“三讲”教育。27日,在中共重庆市委深入开展“三讲”教育运动部署大会上,对全市“三讲”教育的对象、时间、原则和方针、基本要求、内容目的、方法步骤、组织领导作出了安排。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次年7月至12月,相继开展了市级和市直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三讲”教育。在“三讲”教育中,坚持“从严治党”方针,围绕“讲政治”这个核心,始终着眼于“思想上明显提高、政治上明显进步、纪律上明显增强、作风上明显转变”目标,扎实开展思想发动学习提高;自我剖析、听取意见:交流思想、开展批评;认真、整改、巩固成果4个阶段的工作,逐步形成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

134.《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设》,重庆市人民政府拟定了《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并经2001116日重庆市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纲要》的总目标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位居西部前列,实施西部大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办好“四件大事”,取的重大成果,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实现2001年前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