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红色人物
重庆日报 市委党史研究室 联办
本报记者 李幸
刘安恭,红军早期领导人之一,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二纵队司令员。1929年10月,他在广东东江右下坝战役中,英勇作战,身负重伤,抢救无效而牺牲,年仅30岁。朱德总司令曾称他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红军出色将领”。
18岁远赴德国求学
结识朱德、章伯钧
刘安恭是重庆永川何埂镇人,他出生书香门第,刘家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其父刘英山思想开明,倾向进步。刘安恭小时很爱看书。由于父亲从事教育工作,家里有不少藏书,这为他读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他18岁那年,刘英山决定将他远送德国去学习,期盼他能用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强大国家。于是新婚不久的刘安恭匆匆告别父母,在父兄的资助下,踏上了出国求学之路。
到了德国后,他进入柏林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除了正规的专业学习外,他还广泛接触社会,跑了好几个国家进行考察,加深了他对西方世界的经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国期间,刘安恭结识了朱德、章伯钧等中共旅欧支部的成员。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理想,使他们很快成为志同道合的同志和朋友。
1924年,刘安恭学业结束,告别了学习生活7年的欧洲,踏上了归国的征途。在那里,等待着他的是波澜壮阔的中国大革命的洪流。
首次参加革命活动受阻
被迫离开祖国
1924年,离开祖国七年的刘安恭回到了家乡。这里依然是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当时,占据成都、主持政务的是四川军阀杨森。杨森为了巩固扩展自己的势力,正在四处网罗人才。刘安恭肩负中共秘密使命,在杨森的军部当了个参谋。杨森听说刘安恭是在国外学习电机工程的,遂委任他为成都市电话局长。刘安恭在任电话局长期间,推行新制,励精图治。曾任成都西城区政协委员的肖丽生老人回忆:刘安恭在电话局里平易近人,同职员的上下关系融洽,享有较高的威信。刘家的老人还记得,刘安恭做电话局长,是有一定身份的人,配备有供其使用的轿子(相当于现今为领导干部配备的小车),可他从来不坐。刘安恭还十分喜欢踢足球,他经常在少城公园里参加足球赛。
军阀混战,杨森被逐出成都,驻扎在万县。杨森要刘安恭署理兵运事务,为自己招兵买马。这时,朱德来杨森部队做统战工作,再次与刘安恭相聚。同志相遇,分外高兴,他们又在一起进行党的工作了。
9月5日,英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万县惨案”。为了声讨英帝国主义军舰炮轰万县的罪行,中共重庆地方党组织,组织了“万县惨案雪耻会”,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斗争,迫使英舰及其侵略分子不得不撤离四川。刘安恭同朱德等人参与了这场斗争。之后,他利用自己搞兵运的有利条件,积极策动杨森的一个团易帜,因机密泄露,杨森下令通缉,刘安恭迅即潜往武汉。没过多久,朱德也离开杨森部队去了武汉。1927年初,朱德在南昌第三军军官教导团任团长,刘安恭任副团长。
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随后,他遵从党的指示,在上海同刘伯承、吴玉章等人一起,登上了去苏联的轮船,又一次离开了祖国。
带兵打仗披荆斩棘
英勇牺牲献出年轻的生命
1929年春,刘安恭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回国,被中央派往红四军工作。几经辗转,5月初,他到达了宁都红四军的军部。当年3月,红四军在闽西的长汀打了个大胜仗,击溃了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击毙敌中将旅长郭凤鸣,并占领了长汀县城。
刘安恭的到来,红四军的领导们感到兴奋。朱德与刘安恭是患难与共的战友,南昌起义一别至今,又在一起工作了,心里很是高兴。毛泽东也为他的到来表示欢迎。他以前并不熟悉刘安恭,但他认为,这次中央派人来,对红四军工作的开展会有帮助。
由于刘安恭过去曾在杨森的部队里干过,又在苏联学习过军事,所以他指挥打仗勇敢有策略。6月间,蒋介石调动闽赣粤三省共两万余兵力,由江西军阀金汉鼎统一指挥,对闽西苏区和红四军发动了大规模的三省“会剿”。为了粉碎敌人的三省“会剿”,根据前委指示,朱德同志率红四军军部及二纵、三纵,采取外线作战方针,出击闽中。9月初,东进部队在漳平、适中打了两仗,打垮了福建军阀张贞部的张汝匡旅。刘安恭直接参与了指挥。
闽西重镇上杭,三面环水,易守难攻,福建的另一军阀卢新铭及其残部千余人,盘踞其中,成为闽西革命发展的障碍。为了肃清上杭的反动势力,闽西特委在8月至9月上旬,两次发动农民武装攻打县城,结果都没有成功。出击闽中的红四军二、四纵队返回闽西,重新部署,再打上杭。
9月21日半夜,攻城战斗打响了。负责攻打北门的刘安恭,指挥部队爬上城头,并率部勇猛突入城内,全歼城中守敌。只有匪首卢新铭慌忙带了几个随从偷越浮桥,从僻路落荒而逃。红旗插上了上杭城,红军队伍得到了壮大。正在养病的毛泽东,听闻上杭之役胜利的消息,欣然提笔,写下了“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诗句。
刘安恭不仅会打仗,也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他经常给指战员讲政治、军事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军事理论等高深的知识经他深入浅出地讲解,在红四军广大干部战士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萧克将军曾在回忆录中写道:“1929年4月,红四军打下宁都后,住了几天。一天,我们在军部开会,一个陌生人进来,经介绍才知道是刘安恭。他给我们作报告,讲中央精神,还讲政治经济学。有一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资本家采用不休止传送带这种技术方法搞生产合理化,使任何工人一秒钟都不能休息’。”
上杭胜利之后,朱德率红四军再上征途以扫荡闽西的敌军。10月下旬,红四军向东江开进,21日,在攻打峰市的战斗中,二纵队与武装精良的强敌遭遇,“刘安恭亲自率大队自芦下坝涉水,跃过汀江。登岩后发现守敌粤军已于虎市前面的山头设防,控制制高点,红军若不能冲上去,即将被逼至江边激流遭至覆没。刘安恭迅速组织突击队向山头发起冲锋。守军的火力很猛,红军被逼在山坳里。刘安恭见状,夺过战士的一挺机枪亲自扫射掩护。他发挥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获名射手的神威,很准确地把密集的子弹像雨点般倾泻到敌人前沿,打得守军抬不起头来。
红军战士从司令员的射击中受到鼓舞,个个奋勇当先,一声呐喊冲上山头,展开了肉搏战。刘安恭即率大队跟进,忽然一颗子弹飞来,击中了他的头部。参谋长郭化若急令人将司令员抬下,在送往永定县的途中因伤重而牺牲,同志们将他安葬在仙师乡务田村。这场战斗,红军击溃了敌军两个营,攻克了虎市,但是,红四军的优秀指挥员刘安恭,却献出了他年仅30岁的生命。他的牺牲,是红军自井冈山下山以来首次损失的一员高级将领,使红四军受到了“入闽以来未有之损失”。
他的牺牲,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坚定信念,他牺牲后,朱德曾誉他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红军出色将领。
刘安恭担任红四军委书记期间,也犯过一些错误。如过分强调集中,压制了民主,引起红四军党内多数人不满。又因说过一些不利于团结的话,激化了红四军内部矛盾等。因此,被撤销了红四军军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的职务。后来,总政等单位经过认真调查证实,实事求是地为刘安恭重新定论,中央民政部批准刘安恭为革命烈士,中央党史研究室《革命烈士传》编委会同意为其立传,褒扬革命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