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史话

石柱老区红军井的来历

发布时间: [2011-03-31 19:30:41]

秋 枫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城北边十里外,有一片荒野,山大林茂,环境险恶,常有大猫出入,因而人们称这里叫“猫圈坡”。

  猫圈坡有口井,叫“红军井”。 人们说红军井是“龙井”,龙井里的水是“龙水”。 难道红军井里真的有条龙吗?

  1934年1月10日,贺龙率领红三军第九师胜利攻占悦来场,火速打扫完战场,随及浩浩荡荡向石柱县城进发。当天傍晚,红军部队顺利抵达石柱县城附近的沙谷乡,在猫圈坡宿营。

  红军进驻猫圈坡,一面组织战士学习,一面组织宣传队,并派出侦察连化装进城打探敌情。宣传队深入村寨,宣传红军的任务和纪律,传播革命思想,宣传土地革命,提出“穷人不还富人债,佃户不交地课(租);红军是帮助穷人打天下的队伍;穷人要翻身,团结起来打土豪劣绅”等口号,深得地方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到之处,红军战士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冒着严寒上山打柴送到群众家里,和群众拉家常,帮助打扫庭院卫生。有位年过花甲的马姓老人,因病不能劳动,家里连煮饭的柴都没有。红军战士给他送去柴禾,老人热泪盈眶,连声慨叹说:“红军是好人,我人长几十岁,从来没见过这样好的队伍!”

  在猫圈坡,贺龙亲自深入农家调查民情。他走村串户,夜以继日,深入了解群众生活的困难和疾苦。他得知这一带已连续四十多天没下过一滴雨,庄稼不长,禾苗枯死,溪水断流,水井干涸,人们要到几里外的小溪沟里去挑水饮用,有的群众因缺少劳力,只得饮用“牛滚凼” 的污水。饮水贵如油。贺龙心里很是不安,下定决心要帮助猫圈坡群众解决饮用水困难。

  于是,贺龙一面派卫生员向群众宣传饮用水卫生知识,要求村民不要饮不卫生的水,饮不卫生的水会染上疾病。一面亲自带领红军战士,身背武器,手拿锄头、铁锹。在山野里四处寻找水源。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天,贺军长终于在猫圈坡下院子一处低洼地发现泥土湿润。他很有经验,果断决定,命战士们向下挖。果然,不到一支烟的功夫,在挖开的土凼里有水浸出,贺龙和战士们都兴奋起来,继续往下挖。战士们七手八脚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忙了一个晚上。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亍,一股冒着薄薄热气的泉水涌了出来。大家兴喜若狂,齐声欢呼起来:“水来了,水来了!”猫圈坡的群众高兴地围拢上来。为了不使水源浪费,保持清洁,防止山洪冲进水井,让群众能常年不缺水吃,贺龙带着战士满山遍野找石头,修水井。两天功夫,一口方方正正的水井修好了。贺龙站在井边,笑着对村民们说:“乡亲们,泉水找到了,水井修好了,大家一定要保护好水井,让它永远为你们猫圈坡的群众流出清凉的泉水;你们也一定要记住,这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你们修的水井。”贺龙的话音一落,顿时响起一片“感谢红军,感谢贺军长”的吼声!从此,猫圈坡的人民饮上了清凉的泉水。

  说也奇怪,不管怎样大天干,其他的水井都干涸了,溪水断流了,而猫圈坡的这口红军修的水井却终年不涸;白天,村民挑水,水位下降了,一夜过后,又是满满一井水。人们都说猫圈坡水井是“仙井”、“神井”,当年亲眼目睹挖水井、修水井的土家老人马大爷笑哈哈的说:“么子仙井、神井哟,那是我亲眼看见贺龙军长为咱们老百姓挖的井;贺龙属龙,龙离不开水,它干得了吗?它是一口龙井。”

  后来,猫圈坡的人民称这口井的水叫“龙水”。 人们为了表达对红军、对贺龙的深情,编了一首山歌流传至今:

  昔日饮水贵如油,

  遇到天干就发愁;

  自从贺龙挖了井,

  龙水流进锅里头。

  为了铭记贺龙和红军的恩情,1982年12月,石柱县人民政府将这口井命名为“红军井”,竖碑刻文,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