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成友 实习生 徐杨
4月18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清洁村下着大雨。
市委党校中青班的几位学员在进村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周后背着背包回城。
“你们看,乡亲们来了!”顺着学员周恒丰的手指处,上百名村民冒雨打着“亲人,欢迎常回来看看”的横幅,提着鸡蛋,捉着土鸡,来给与他们一起生活了几天的这几位城里人送行。
顿时,与亲人难分难舍的场面,让泪水和雨掺和在了一起,从几位男子汉的脸上滚了下来……
从官员到学员
———角色转变带来感情大变
4月中旬,市委党校中青班的140多位学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到城口、秀山、巫溪、彭水等贫困区县中最偏远的村中,以“三进三同”的方式,开展农村实践活动。
他们在单位中都是处级、厅级干部,现在却以学员的角色到百姓中去。
“也正是这角色的转变,才带来了感情的大变。”学员陶世祥说,“以学员的身份在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中,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老百姓才是最好的老师。”
陶世祥说,没了“官味”,与老百姓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在他住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钟灵镇凯堡村那户农民家里,早上刚起床,主人就把煮好的面条端上了桌,走访贫困户晚了回家,主人打着手电筒到山路上来接。
学员王庆华要去的是黔江区小南海村杨秀来家,当她一踏进杨家的门时,杨秀来72岁的老父亲就连声说,“感谢政府,干部真好!”
“老人的话让我感到惊异。”王庆华说,后来才知老人患白内障多年,去年受惠于国家“百万贫困白内障复明工程”,治好了一只眼睛。因此,对党和政府就感恩不尽。
“山里人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王庆华说,“只要我们把百姓当亲人,百姓就把我们当恩人,山里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朴实情感,是我们这些党的干部最好的老师。”
感情的转变
———牛粪臭味变成了青草香味
学员周恒丰住进彭水县郁山镇清洁村周云强家,晚上睡在牛圈旁边的一间屋里。开始两天,牛粪的臭味,让他闻着就要发呕,早晚都要提着水去冲洗牛圈。
可是,随着与村里老百姓感情上的交流,这牛粪的味道也变了。学员们在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中,看到了山里人对党的朴素感情,对改善贫困生活充满的信心后,再看这牛粪,就不觉得脏了,而是山里人的纯洁心灵。
“3天后,我闻到的这牛粪味,不再是一种臭味,而是一种青草的清香味。”周恒丰说。
感情上转变后,学员们就把亲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了。郁山镇有不少村小学校没有操场,村服务中心没有电脑。学员们自筹了30多万元资金,帮助村里购置了50台电脑,修了6块学校操场。
“是农村基层干部的朴实,颠覆了我对他们的看法。”学员钟渝说,以前总认为村干部都是自私的,只会欺负农民。可这次到武隆县最偏远的文复乡高隆村后,彻底改变了看法。
“村委会副主任兼村文书熊广建让我由衷的敬佩。”钟渝说,这位46岁的村干部个头矮小,驼背。
但他背驼心不驼,除了种好自家的烤烟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干好村里的工作,为村民服务上。当钟渝问他:“你家都这么困难了,为啥不抽时间多干点自家的事?”他说,“我愿意为村民多干点事!”
熊广建的母亲和妻子都有病,在村里算是最穷的户之一。可是,在村里慰问贫困户的名单中,掌握着决定权的他,却没把自己家列进去。
当钟渝他们要离开高隆村的前一天,熊的妻子突然患阑尾炎要送进武隆县城动手术。因身无分文急得流泪的他,找别人借了几百块钱,妻子才住进了县城一家条件较差的私人医院。
第二天,当钟渝他们赶到医院看望时问他为何不把自己家列入慰问的贫困户时,他说:“我是村干部,不能把自己定为慰问户。”
“这句平淡的话,让我们几位学员感动得流泪。”钟渝说。
从恩人到亲人
———荣誉村民是最大的荣誉
“这次农村实践中,村民们授给我的一块‘荣誉村民’的牌子,是我一生中得到的最值得珍惜的荣誉。”学员袁天长说。
这块牌子,是从亲人到恩人,又从恩人到亲人的见证。
袁天长与几位同学一起,住进忠县任家镇天星村后,把村民当亲人,为村民们办了几件实事,村民们把他们当成了恩人。
随着与亲人们以心换心的交流,村民们又改变了看法,把他们看成了是自己的亲人,是村民中的一员,并向村委会建议,由村委会给10位学员,每人发了一块“荣誉村民”的大红牌子。
“从亲人到恩人,再到亲人的转变过程,是农民和我们学员思想交融,真诚转换的过程。”到巫溪县城厢镇白泉村搞农村实践的学员杨树宏说,“当我们用真心温暖百姓的同时,百姓也会用纯朴的心涤荡我们的心灵。”
“住进‘民房’容易,但要走进‘心房’却难。”学员徐志红说,“刚走进城口县高燕乡五峰村时,乡亲们对我们也非常的热情,但总感觉到与我们中间有一层隔阂。”
几天后,当村民看到学员们确实是真心实意地当学生,到村里来学习的后,才敞开心扉,把他们当成亲人,倾诉了所盼所想。
“我给了乡亲们些许的帮助,他们给了我真诚的回报,涤荡着我的心灵,终生难忘。”学员袁天长的感受,代表了所有学员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