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9日,涪陵区委三届九次全委会作出决议,以民生发展为导向,落实“12+3”措施。 区委书记张鸣说,推进缩差共富,必须着力于四个重点:切实加快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倾情扶持低收入群众;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收入分配合理化。去年,涪陵区投入80亿元,擎起缩差共富大旗,彰显出开篇的恢弘气势。 管窥:市级贫困村的变化 涪陵区江东街道的营盘村,从长江之畔的半山坡到雨台山顶,大都是坡地,最缺的是水,雨台山也因先人祈求上苍降雨而得名。尽管从坡地的山头上就能望见涪陵城,营盘村却戴着市级贫困村的帽子。 去年12月24日是个下雨天。在营盘村的办公室,村委会主任蔡其明为村民办理转户和宅基地复垦申请手续忙得抽不开身。8组村民田应明递交复垦申请手续后,喜滋滋地说:“家里的旧房子早就没住人了,复垦后能得到六七万元的复垦补偿,这个政策好哟。” 格瑞投资公司在村上建设了3000亩的杨梅基地,前五年给村民每年200元的补助,投产后实行农户和公司四六分成。农户一亩地至少能有2000元的纯收入。3社村民何永适家的地全部种上杨梅,他又在村里的一家园林基地打工。“我们几十个五六十岁的老头老太50元一天,一个月也要找1000元以上。”何永适说。 去年村上的能人办起了养殖、种植等微型企业,引进村外资金建起食品厂、摩托车配件厂,有500多人走出土地,从事非农生产。城乡资本的交融互动,产业发展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引擎。在村里的丰图发动机配件厂,45岁的村民舒榜蓉熟练地操控着数控机床,一件件气门芯从她的手里下线。“我在厂里上班,缴了‘五险一金’,一个月还有一千七八百元的工资,老公和女儿在外务工,一年下来收入四五万吧。下班后,我回家还能照顾我弟弟的两个孩子。”舒榜蓉说。 70多岁的盛大成是村里的特困户。村上给他改造了房屋,办了低保,他收养的孩子在村小学读六年级。“娃儿在学校吃上免费的牛奶、鸡蛋和午餐。逢年过节,村上、街道还送红包、菜油和猪肉。我这老汉享受着老来福哟……” 蔡其明介绍,去年,村上得到的各类财政补贴和建设资金超过100万元,新修了村民活动中心,人行便道实现了户户通达。 营盘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6271元增长到去年的7525元,增幅高达20%。 “依托杨梅产业、雨台山整体开发和劳务经济,今年全村将实现整村脱贫。”蔡其明说。 镜头: 移民小区成为宜居示范 新年元旦的晚上,敦仁移民小区的刘大妈和儿女们吃过团圆饭后,就到小区的院坝跳坝坝舞。 2011年,涪陵区打捆移民等各项资金1亿多元,实施了包括小区环境整治、就业扶持等内容的城市移民小区困难帮扶项目。 先前的小区院坝是乱糟糟的菜市场,果皮纸屑随处可见,小区里的健身器材经常被人破坏,而小区入口时常被菜贩堵得水泄不通。现在,小区道路铺设了沥青混凝土,新栽植了桂花树、茶花;新建了红歌广场,安设了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健身器材及休闲座椅。 “我儿子在顺江大道好吃一条街开了个餐馆,一个月能收入三四千元……”刘大妈说,“居住环境好了,人也变得舒心,生活也更加幸福。” 成就:15项共富工程完成投资80亿元 2011年,涪陵区15项共富工作快速推进,累计完成投资80.1亿元,其中财政投入42.2亿元。 促进就业创业,新增就业岗位2万多个,就业人口超过1.5万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81个,城镇登记失业率3.45%。新增个体工商户5854户,累计38129户。今年新发展微企2000户,新创清溪、百胜2个市级小企业基地。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累计转户121152人,已受理宅基地退地申请1000多户5000多人。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34个,入股土地2.21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18个。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32.48%。成立小额贷款公司3个,完成筹备村镇银行1个,推进“三权”抵押融资1890万元。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建成农民新村35个、巴渝新居4531户,改造农村危旧房7283户,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7.1平方米。开展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预计新增农用地8643亩,复垦农民可获得地票收益7.2亿元。新增农村沼气池28435口,新、改建农村厕所18437个。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建成10个扶贫生态移民新村及配套产业园,新达到整村脱贫标准的贫困村15个,落实100个机关事业单位、100个企业、100个社会团体、1万名机关干部帮扶,减少贫困人口12440人。2012年将实现贫困区摘帽。 实施两大“关爱行动”,投入5994万元实施小学生蛋奶、义务教育贫困生爱心午餐、留守儿童和贫困生节日礼品等关爱工程,受益学生8万人。每年筹资6000万元以上开展“六节”慰问。近两年筹资982.5万元,资助贫困大学新生及中小学贫困生。“五保”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460元/月,新、改扩建敬老院9所,新增5个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标准化敬老院达48家、床位4916张,敬老院集中供养率42%。 发挥公有经济作用,成立13个大型国企集团,“五险一金”全覆盖。国有资产总额达到570亿元。 加快保障房建设,今年新开工保障房19594套106.84万平方米,年底前公开摇号配租3501套。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579万元。在建安置房8913套85.02万平方米,完工326套3.24万平方米。 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签订集体合同395个,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396户,重点企业覆盖面96.5%,其他企业达72.5%。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85%、90.2%、96.2%。城乡居民医保在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政策范围住院报销比例68.5%,职工医保报销比例75.4%。发放临时物价补贴1500万元。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预算内教育投入预计增长28%,乡镇以上中心校全部实现寄宿制,建成中医院迁建一期工程、精神病医院主体工程等卫生设施,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100%,确定701名乡村医生从事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零利润。 财政每年安排中心镇各200万元、一般乡镇各100万元支持场镇建设,安排每个村和社区5万元建设便民设施,新增112个行政村通宽带。马武镇农民新村建设试点15个,届时全镇农民集中居住率将达40%。 促进移民安稳致富,配合编制三峡后续实施规划,提前启动实施江东堤防、江北护岸工程、移民生态工业园等重大项目。全面建成三峡生态屏障涪陵育苗基地。改造移民培训中心10841平方米,培训移民9700人,新增移民就业或转移就业3100人。 发展水利事业,完成4座小(一)型水库、15座小(二)型病险水库整治,启动700口山坪塘整治工程及农村“五小”工程,新解决6.73万人饮水安全。江东片区喀斯特地貌水利建设完成投资6000万元。完成红层找水井1584口。 大力引进人才和科技创新,全社会研发费用占GDP比重1.72%,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48%。出台优惠政策引进1324名优秀人才,其中博士5人、硕士69人。培养农业带头人150人、农村实用人才10200名,选派530名大学生、志愿者等服务农村基层。 坚持走民生导向共同富裕道路,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预计2011年全区将实现GDP530亿元、增长20.8%,人均GDP达到7900美元;工业总产值900亿元,增长38%;地方财政收入近70亿元、增长50%左右;社零总额129.5亿元、增长22.5%;2011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7000元,增速达26.2%,新增37.5%的农户实现万元增收;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9:1以内。(文/记者 雷明朗 图/记者 何乾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