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风采

-老区好事件

城口革命老区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县

发布时间: [2012-03-01 20:13:43]

    27日上午,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切会见全体与会代表,向大家表示诚挚问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参加会见并在会上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参加会见并出席大会。
      会上,我县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县,县委书记裴智代表我县参会,并接受由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双拥模范县”表彰。
      共和国的旗帜上有城口儿女血染的风采
      “城口,是重庆市唯一成建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老区,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3000多城口儿女参加红军游击队,500余人参加长征,大多数牺牲在长征路上,仅10余人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4200余名城口儿女出征抗日,110名为国捐躯。在中国革命血与火的斗争中,每5个城口人就有一名投身革命。英勇无畏的城口儿女,用生命和鲜血染红了城口的每一寸土地,共和国的旗帜上有城口儿女血染的风采。”据县双拥办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辖25个乡镇(街道),人口25万。共有优抚对象16000余人,重点优抚对象2776人,其中三属72人,西路红军1人,革命残疾军人183人,在乡复员军人439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291人,两参人员1790人,优抚对象占全县总人口的6.4%。驻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城口县人武部、武警城口县中队、公安消防大队。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各级各部门及驻军部队积极弘扬革命老区优良传统,进一步建立健全双拥工作机制,创新宣传模式,抓好政策落实,广泛开展经常性国防教育和共建共育活动,构筑起了解决优抚对象“三难”问题、提高优抚安置工作保障能力、强化双拥共建的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优抚工作、“解三难”工作、复退军人和伤病残人员安置、全民双拥国防意识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爱国拥军意识已深入人心,社会化双拥氛围基本形成,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2010年,我县已连续第六次被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警备区授予“市级双拥模范县”光荣称号,谱写了城口军政军民团结奋进,建设新城口的崭新篇章。
      抓机制保障  双拥工作强力推进
      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常务副组长,县委、县政府及武装部、各驻城部队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议军会和双拥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将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好抓落实。各乡镇(街道)、县级各部门也成立了拥军优属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拥军工作,定期向县委、县政府报告工作开展情况,构建了县委、县政府、县人武部“三家挂帅”,党政军民“四方”配合,县乡村组户“五级”联动的工作网络,形成了军民共建、合力互动、共谋发展、融为一体的双拥模范县创建特色。为确保双拥工作有机制保障,县里先后出台了《城口县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若干规定》、《城口县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规范》、《城口县双拥成员单位职责》、《城口县双拥工作十项制度》等10余项制度,并把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县委、县政府对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有效推动了双拥工作的深入开展。
      抓宣传教育  双拥工作深入人心
      一是加强国防教育。重点加强了以《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兵役法》以及双拥工作各项政策、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抓好了国防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村社工作,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双拥氛围。2008年以来,利用建军建党纪念日和国庆、元旦等重大节假日,军地双方联合举办军训、国防知识竞赛演讲5场(次),英模报告传统教育活动9场(次),讲授国防教育课50余场(次)。二是创新宣传载体。2008年以来,共筹办双拥专题文艺晚会3场,拍摄双拥专题片4部,出版《功臣颂》、《血沃巴山》等国防教育丛书5套,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纪念建党90周年活动出版双拥优抚安置调研文集。同时,在全县25个乡镇(街道)设立了永久性双拥宣传标语,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特别是城口“钱棍舞”,把拥军爱民和城口特色紧密结合,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青睐。三是建立教育基地。投入250万元重建了红军战斗遗址和革命烈士纪念设施,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和红色文化打造纳入红色旅游整体开发。每年参加“重走红军路、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和前往瞻仰、参观的机关干部职工、党团员、中小学生以及部队官兵3万余人次,先烈精神得到弘扬,光荣传统得以继承,增添了老区双拥工作的新优势。
      抓资金投入  双拥工作成效明显
      县委、县政府在财政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开辟了双拥优抚安置资金绿色通道,使双拥优抚安置经费能快速便捷到位。2008年以来,全县共安排双拥优抚安置资金9870万元,占四年来县财政年均收入的8.76%。一是着力加强与部队的交流沟通。利用元旦、春节、五一、中秋、“八一”、国庆等节假日组织有关单位对驻城部队、武警官兵和重点优抚对象进行走访慰问,“八一”建军前召开拥军优属及纪念座谈会和议军会,党、政、军领导欢聚一堂,共商城口发展大计。2008年以来,全县共召开大、中型座谈会100余场(次),召开议军会4次;共发放慰问金(品)近500余万元。二是着力提高涉军群体生活质量。严格按政策兑现抚恤补助标准,并为在乡复员军人遗属实施了不定期生活救助。配合农户万元增收实施了重点优抚对象“创业带动计划”,整合农林水等部门职能、资金、项目、市场、信息等资源帮助314户成功实现产业增收,总收入超过1000余万元,人均达到1.5万元以上。三是着力解决优抚对象住房难题。实施了重点优抚对象“新居工程”,把优抚、救灾、扶贫、国土、移民和新农村建设资金捆绑使用,四年来共投入资金800余万元,帮助400余户优抚对象新建和维修了住房。四是着力加强伤残军人医疗救助。我县6级以上伤残军人全部实行公费医疗,各类优抚对象享受了医疗补助。2010年启动重点优抚对象基本医疗费“0支付”试点,实施医疗减免、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医疗保障和医疗援助“五位一体”的保障政策,并执行“一站式”服务,基本实现医疗不再难。五是着力搞好退伍军人安置服务。全面完成了各年度退伍军人和“三类人员”接收安置任务,农转非退役士兵享受了安置政策,建立了安置优待保障体系,在退伍军人就业创业上给予政策优待和扶持。我县现役军人家属优待金农村标准高于当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00%,城镇高于可支配收入的7%,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011年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均提高到每人每年8000元。先后制定出台了《退役士兵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技能培训补助办法》、《进一步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在退伍军人开办微型企业上给予工商、税务、培训和信贷等方面的优惠,退役士兵就业率超过95%。六是着力支持军队正规化建设。为解决好县人武部、武警城口县中队、县公安消防大队的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2008年以来,县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支持部队建设,有力地推动了驻城部队的信息化、正规化建设。
      抓共建共享  军地优势充分发挥
      我县坚持把军地共建作为融洽军政军民关系的重要纽带,实现了军地双方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葛城街道、县财政局、农行城口支行等十余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发挥资金优势,拓展进军营真情拥军活动,帮助部队改善训练生活设施。军队发挥自身人力物力优势,在驻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消防、抢险救灾等方面积极参与,主动帮地方排忧解难支援发展。2009年军地双方加强协作,实现110、120、119三台合一,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寻求救助。几年来,军地双方绿化荒山共植下20余万亩军民林,教育等部门共出动师资200余人次帮助驻军官兵进行信息技术、电脑操作、农业技术、驾驶等实用技能培训,军队帮助初高中新生进行军训,特别是在帮助驻地抗洪抢险、抗旱救灾中,更是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2009年“7.10”、2010年“7.17”抗洪抢险战斗中,各驻城部队、武警官兵更是情系灾区、抗击洪魔,昼夜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打赢了一场“抗洪救灾保护人民”的大会战,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县正处在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县委、县政府及各驻城部队将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光荣传统,“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和全体官兵,抢抓机遇,务实创新,不断开创双拥工作新局面,为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  刘恒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