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成友 实习生 杨蕾歆
“当年的红军又回来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腰界乡南界村二村民组的冉茂祥近日高兴地说,“县人武部的官兵帮助我家拔掉了‘穷根’,过上了好日子。”
几年前,贫困户冉茂祥家里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县人武部的官兵来到他家,帮他利用荒山,种起了30亩板粟,仅此一项,冉家每年就有纯收入3万元左右;官兵们还扶助他家修起了一幢三层小楼房。
传承红军精神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进入南腰界乡,创建了南腰界红色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在这里会师后,带领南腰界乡的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让山里人过上了好日子。
南腰界乡位于渝黔边区四县结合部,是酉阳最穷的乡之一。几年前,在重庆警备区的统筹下,酉阳县人武部的官兵像当年的红军一样,走进山里,帮助南腰界乡的农民脱贫致富。
“我们要让红军精神薪火相传。”酉阳县人武部部长谢忠说,为帮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县人武部的官兵走进了山里,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出了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增收的扶贫方案。
扶“基”又扶“智”
“过去连吃水都困难,如今在‘红军’的帮助下,我们吃上了自来水。”龙溪村村民满怀感激之情。
去年,县人武部多方筹集资金14万多元,在龙溪村修建了两个蓄水量达500立方米的饮用水蓄水池,为村民安装了8000多米长的水管,让全村3200多村民吃上了安全卫生的水。
南腰界场镇上有一条石板街,当年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红军将士在这条街上生活了半年之久,被称为红军街。经过70多年风雨,如今这条街已残缺不全。
“这是一条留在老区人民心中的石板街,我们要把它修好。”酉阳县人武部政委黎必元说,在向重庆警备区领导汇报后,获得30万元修街资金。官兵们与当地老百姓一起,仅用了5个月时间,就把这条石板街修好。
几年来,酉阳县人武部已帮助南腰界乡修建了30多公里的农村公路和便民道。
在“智力扶贫”中,酉阳县人武部已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帮助南界村等新建了藏书1万余册的图书室、两间标准化电教室、配置了10余台电脑的科技阅览室等设施。在最偏远的红岩村新修了一所红岩希望小学。官兵们还与乡里的困难学子结成帮扶对子,帮助630多名困难家庭孩子圆了读书梦。
建成增收示范带
2011年,酉阳县人武部投入25万元,扶助南腰界乡建起一条农户万元增收县级示范带,成功带动1023户农民实现了万元增收目标。
车应江原在广东打工,去年他回到家乡,准备搞特色养殖。县人武部了解到他的愿望后,帮助他家建起了标准化山羊圈,扶持其养殖起300多只山羊,一年就实现了万元增收目标。
谢忠说,他们帮助南腰界乡的农民利用山区自然优势,发展起了板粟、青花椒等特色种植业,搞起了黑山羊、肉牛、土鸡等特色养殖业,还引进了青蒿、空心李、酉州乌羊、麻旺鸭等,有效地促进了农户脱贫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