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彭水网(重庆晨报记者 宋 岩)这是一座小得不能再小的桥。但这座桥的名号却不小,与桥梁泰斗茅以升有关,是全国首座“茅以升公益桥”。
这座小桥本月初通车,来参加通车活动的阵容不小,既有领导也有专家。
这座桥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小溪流是只“拦路虎”
从重庆主城出发,3个小时车程抵达彭水,再耗时近2个小时翻山越岭,才能抵达位于大山深处的太原乡。
麒麟村,就在太原乡的场镇一旁。
在这里,有一条宽度不过10多米的小溪流,当地人解释,因为流域经过了整个太原乡,因此小溪流被大家称为“太原河”。我们抵达太原乡的当日看到,溪流的深度不足1米,水流缓慢,很有点小桥流水的江南味道。
“看起来很温柔,发起威来却不得了。”
“易涨易落山洪水。”
这是在当地流行的两句话。因为地处山上,一遇到下雨,山上的洪水迅速聚集,现在看似温柔的小溪水,可能突然发威,即使两头膘肥体壮的大肥猪,瞬间也会被冲得不见踪影。
图为各级领导参加茅以升公益桥加工典礼。 记者 张波 摄影
同时,这条太原河,还被当地人看作了“拦路虎”。这只“虎”,拦的是一群山里的孩子,他们是太原中心校的学生。
太原中心校副校长田维袖告诉我们,学校有720名孩子,其中300多名都住在太原河对面的麒麟村,太原河,是这些孩子每天上学、放学的必经之地。
之前,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从此岸到彼岸,只有涉水而过。没下暴雨时还行,一下暴雨,面对暴涨的溪水,大人们也只能战战兢兢地拿着木棍当拐杖趟过河,何况是孩子。
当地人证实说,多年以前,太原河曾经冲走过上学的孩子。
老支书背娃过河20年
在麒麟村乃至在太原乡中心校,很多人都知道一个名字,杨建文。他曾经是麒麟村的村支书,已经快70岁了。
大家知道他,不是因为他是村支书,而是他在太原河这条小溪流旁,一守就是20年。
我们在太原乡见到了这位老村支书。虽然已经快70岁了,但是看上去精神依然不错。杨建文住在距离太原河旁不远的村子里。20年前,从他担任村支书以后,他就经常来到太原河,背着孩子们过河上学。
“我最怕下雨,一下雨我整夜整夜的睡不着。”杨建文说,因为一旦下雨,太原河必定会涨水。
因此,只要一下雨,杨建文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太原河边,等待上学的孩子们。上学时,他一个一个地把孩子们从这边背到那边;放学时,他又把孩子们一个一个地从那边背回这边。
“20年了,他从未间断过。”田维袖为此感叹不已。
自从有了这座“背上的桥”,麒麟村的孩子们,没有一个因为过不了河而缺课的。
20年的时间,杨建文老人已经不记得自己背过了多少孩子。但有一点能肯定的是,他最早背过的学生,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他们也许都不曾忘记,杨建文老人这“座”儿时曾陪伴过他们的“温暖的桥”。
图为茅以升公益桥。 记者 张波 摄影
对这份20年的坚持和守候,杨建文老人的解释很质朴:“这么大的娃娃,被洪水冲走了,可惜不可惜嘛。”
爱心钢桥终于架起了
老村支书20年的守候,麒麟村家长、太原乡中心校老师多年的担忧,在今年的6月4日彻底终结。
6月4日,全国首座“茅以升公益桥”竣工。这座桥,是茅以升基金会捐建的。这座桥,正是横跨在了太原河上,连接着太原场镇和麒麟村。
我们在现场看到,这是座科技含量极高的桥:整座桥是钢梁结构,十分耐用。桥的顶上,装的是太阳能灯。
“白天吸能,晚上有人过桥,听到脚步声,灯就自动亮了。”当地村民杨红说,这桥很高级。他所说的“高级”,原理是声控。
田维袖还记得桥通的那天,人声鼎沸,周围的村民都过来了。此外,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和铁道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海涛也都来到了太原乡。
“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了,虽然地处偏僻的大山深处,但爱心并没有因为山高地远而远离我们。”
也是这座桥,让老村支书杨建文“失业”了。不过,对于这种性质的“失业”,杨建文老人非常乐意,“20年了,从桥通的那一天起,我终于可以开始睡个安稳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