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老区:10年攻坚 23.8万人“告别”贫困
发布时间: [2012-11-28 15:22:51]
( 通讯员 向海兰)“全县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28.98万人减少到2011年的7.1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308元增加到2011年的5981元,累计实现23.8万人稳定脱贫,返贫率控制在2%以内。”近日,石柱老区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彭德斌在谈及近10年的扶贫开发成效时自豪地说,全县认真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年)》,紧紧围绕“党政统揽、部门联动、社会帮扶、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坚持开发式和救济式结合的扶贫方针,开拓创新,勇于拼搏,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效,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根本改变。
基础设施铺脱贫路
基础设施脆弱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10年前,贫困烟雾笼罩着石柱大地,农业生产发展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落后。新世纪头10年,作为 592个国定贫困县之一的石柱老区矢志不渝地推进农村道路、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132个贫困村、6个示范村建设及方斗山辣椒片区开发任务,28个整村脱贫村‘全优’通过市级验收。”彭德斌说,全县10年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1亿元,新建及改扩建村道路1624千米,建人畜饮水池432口1.64万立方米,铺管道685.7千米,农村电网改造覆盖90%的农户,贫困村村均投入600万元以上。扶贫工作的稳步开展有效缓解了贫困农村“七难”问题,有力助推了全县经济发展。
产业扶持铸致富梦
培育骨干产业,提高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才是扶贫开发的根本。我县坚持财政扶贫资金的60%用于发展扶贫产业。除集中扶持“4+2”主导产业外,根据高、中、低不同区域的资源状况和产业基础, 在贫困村大力发展中药材、错季节蔬菜、中蜂和草食牲畜等特色优势长效产业,做到“村村有产业,家家有项目”。“尤其是乡村旅游势头强劲,方兴未艾,已成为高山贫困地区的新兴产业。”彭德斌说,针对农村劳动力奇缺现状,确立了“专业合作社领办、大户引领、示范片带动、贫困户参与”的发展思路,健全了“产、加、销”产业发展链条,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产业服务机制、价格决策机制、监督自律协调机制。
为了缓解融资难题,全县4/5的贫困村组建了互助社,2812个贫困家庭直接受益。2011年,对14家农业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贴息贷款4000万元(贴息200万元),发放小额到户贴息贷款1400万元(贴息70万元)。贫困农户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易地扶贫住新家
贫困地区基础条件差、经济底子薄,“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彭德斌说,我县按照“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思路,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整合小城镇建设、巴渝新居和农村危旧房改造资金,积极引导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深山陡坡峡谷地带的农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创建了悦崃、中益、王场、新乐、马武易地搬迁示范区,成功探索出了石岭社区丫口组整组搬迁和悦崃镇寺院村村级集中安置模式。10年累计投入易地移民资金2.48亿元,让2751户9078人住进了新家。
扶贫培训促就业
“扶贫先扶智,扶贫开发的关键是提升贫困劳动力素质。”彭德斌说,全县牢固树立“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片”思想,以贫困村“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为主要对象,大力实施“雨露计划”,落实贫困人员读中、高职的政府专项补助政策,全额资助贫困人口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积极引导贫困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市、县重点企业务工。10年分批分层次开展各类培训13.21万人次,转移农村贫困劳动力5.49万人次,转移就业率、创业成功率分别达95%、85%以上,贫困村80%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掌握了1—2项致富技能。
社会帮扶聚资源
扶贫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聚合八方资源做大扶贫“蛋糕”。我县牢固树立“大扶贫”理念,积极落实中核集团、山东省淄博市、市农工委扶贫集团、江津区对口帮扶及县内结对帮扶措施,累计争取帮扶资金4.46亿元(捐物折资172.36万元),集中在贫困村产业项目、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劳动力培训等方面加强投入。“我们紧紧抓住东西扶贫协作和‘渝洽会’契机,大力实施扶贫招商行动,与山东大地金银花有限公司、淄博张店矿业集团公司等协议签约11亿元。”彭德斌说,全县努力在“三农”之外寻求出路,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贫困地区开发,全社会参与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日渐浓厚,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格局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