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报道:情牵贫困山乡 心系贫困百姓
华龙网讯 (记者 颜安)情牵贫困山乡,心系贫困百姓。由重庆市委宣传部、市农委、市扶贫办策划组织的“关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大型主题采访活动,5月6日在云阳县启动。从今日起,包括本报在内的市属各媒体推出专栏,陆续刊播系列报道。
据了解,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新社、中华工商时报,重庆日报、重庆电台、重庆电视台、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重庆时报、今日重庆,人民网、新华网、华龙网等20多家中央、市属、网络媒体的40多名记者,将集中前往云阳、开县、武隆、南川、黔江等首批采访区县,深入基层,走村入户,探访记录贫困群众在党和政府关心下开启的美好新生活,采访报道相关区县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进展成效和先进典型。
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组织“关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是为了深入宣传我市抓住国家推动秦巴山区、武陵山区连片扶贫开发机遇,进一步搞好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创新扶贫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资金、项目等扶持,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实现脱贫致富的总体部署和工作成效,为进一步做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等扶贫开发工作传播经验、树立典型、营造氛围。“关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组织中央媒体与市属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共同参与,实现多媒体互动、全媒体联动,并将围绕扶贫开发相关工作进展,持续进行采访报道。
云阳县清水村在建中的乡村旅游接待点。通讯员 李胤 摄华龙网发
华龙网5月12日讯 (见习记者 白永茂) “青山黑瓦马头墙,雕梁画栋花格窗。”在重庆云阳县清水土家族乡歧山村一处整洁的农家乐院子里,55岁的主人谭如山热情地招呼着一拨又一拨的客人,笑得合不拢嘴。而在两年前,谭如山一家还住在高山上破旧茅草屋里,每天只靠两顿饭勉强填饱肚子,难以维持生计。
谭如山是云阳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受益者之一。近年来,近200户云阳贫困村民在生态扶贫搬迁工程政策的扶持下,凭借自然资源优势,办起农家乐,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
昔日每天只能吃两顿饭 如今年收入20万
清水土家族乡歧山村处于云阳县最南端,距云阳县城有两个小时的车程。这里山高气爽,临近草场、龙洞等景区,同时又保留着风格浓郁的土家族传统建筑,近年来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歧山村乡村旅游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记者走进歧山村村民谭如山开办的农家乐,主人正忙着端来一盘盘农家特色菜招待客人。谭如山告诉记者,时下还不到旅游旺季,但也有不少游客到这里游玩,到了盛夏季节,大量云阳、开县等地游客到这里休闲避暑,每天能接待六七十位,自家的几十张床位随时客满。
谭如山介绍,农家乐自2011年4月开业以来,生意越来越红火,仅去年一年就收入近20万元,日子越过越好。而在三年前,谭如山和老伴一年忙到头也不剩多少钱,很多时候一天只吃两顿饭,日子过得很艰难。
原来,三年前谭如山一家住在海拔一千米高山上的茅草房里,那里不通路不通电,每天晚上还要点上煤油灯,而靠种地和养猪收入不到几个钱还欠了不少外债。他回忆道,以前卖猪时怕猪掉分量,他从不把猪赶下山,而宁愿找乡亲走一个小时山路把猪抬下山,只为能多卖十几块钱。
谭如山命运的改变出现在2010年。在云阳县扶贫办鼓励下,谭如山用高山生态移民搬迁的3万元补助款以及十多万元的贷款,开始在移民安置点修建青砖楼房搞旅游接待,日子慢慢红火起来。
发展乡村旅游成高山移民脱贫“良方”
谭如山等一批发展乡村旅游探路者成功脱贫后,周边不少居住在山上的贫困村民也都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市场,纷纷申请移民搬迁筹建起农家乐。
在云阳龙缸景区脚下,清水乡清水村一排土家族风格的三层楼房正在紧张建设中。看准毗邻龙缸景区的优势,清水乡政府引导14户居住在高山上的村民搬到山脚下筹办农家乐。
村民覃扬珍规划将自家600平米的房屋全部用于旅游接待。除了各项补助,虽然还有十多万的借款,但覃扬珍说还是有信心不久就能把外债还清,她说儿子在县城学习厨师,儿子学成后自家农家乐今年就能开门营业。
云阳县清水乡乡长陈群根介绍,目前全乡已有61户乡村旅游经营户,一些规模较大的乡村旅游接待户一年能赚到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依照他们的预计,覃扬珍这批毗邻龙缸景区的乡村旅游接待户正式营业后,年收入六七万元应该不成问题。
“发展乡村旅游,让高山移民有了产业支持,是扶持村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云阳县扶贫办副主任李显平介绍,目前云阳已有近200户生态搬迁移民办起了农家乐,这些乡村旅游接待户年增收四五万元。
人居改善与扶贫开发双赢
“引导搬迁移民从事旅游接待实现了改善人居环境与扶贫开发的双赢。”李显平告诉记者,贫困村民告别高山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从破旧的土坯房、茅草房中搬进水泥板洋房,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同时,又为高山居民提供扶贫搬迁专项补助以及发展乡村旅游接待补助,帮助他们走上乡村旅游创业增收的道路。
据悉,根据生态扶贫搬迁相关政策,去年云阳每名实施扶贫搬迁的移民得到6000元专项补助款,而转变为旅游接待户的高山移民家庭依据经营规模还获得了5000元至2万元不等的旅游补助资金,为乡村旅游接待户提供了支持。
李显平介绍,如今,云阳已经初步建成清水土家族乡歧山、龙洞、清水村和凤鸣镇阳凤村、人和街道千峰村等5个乡村旅游试点。去年,包括高山移民人家在内的220多家乡村旅游接待户共创收1300万元,并带动了近千名搬迁移民就业,高山移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
重庆有多少贫困人口?202万!按照国家2300元的新贫困标准,全市现有贫困人口202万,且50%以上分布在边远高寒山区、深山峡谷和石漠化地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这些实施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群众如今生活得怎样?连日来,重庆晨报派出记者,深入地处两大山区的部分区县,包括云阳、开县、南川和武隆,进行了采访。
今年年初市政府制定出台《加快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市级将加大易地搬迁、生态搬迁、扶贫搬迁、农村D级危房改造等专项资金投入,相关区县(自治县)整合行业资源、打捆优惠政策,在2013-2017 年,全市将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50万人(分三年下达计划并启动,其中2013年启动搬迁20万人、2014年启动搬迁15万人、2015年启动搬迁15万人),2017年基本完成阶段性的任务。
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目的,是为了尽快改善在高寒边远山区贫困群众落后面貌,帮助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而市级相关部门将在现行指导性计划基础上,按每人8000元的补助标准将资金落实到区县,其中80%以上的资金将用于安置房和直接相关生活设施建设。
而搬迁的政策,也比较多:如果高山移民户选择有土安置搬迁方式,市里将保证其继续拥有不低于0.5亩的基本口粮田;如果选择无土安置,也将享受到系列优惠政策,包括新建房用地免收一切费用(除使用国有土地和占用耕地外)、免收建房相关费用、减免房屋买卖交易契税等、减免闭路电视入网费和用水入户费、免费获得可供选择的建房样板图等。
此外,转户进城的搬迁对象除享受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政策外,还将享受到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政策赋予的社会保障、公租房配租等优惠待遇。
当然,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群众自愿、得实惠是根本前提。搬不搬、如何搬,必须尊重群众意愿,不能下硬任务、搞强制搬迁。要努力创造好的居住环境,增加就业机会,搞好就业培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搬迁带来的实惠,形成带动效应。
同时,“稳得住、能致富”是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工作目标。要坚持把扶贫搬迁与加快产业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城乡一体化相结合,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与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相结合,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努力增强群众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千方百计让他们从根本上脱贫致富。首席记者 任明勇
搬个地方,换来一种新生活
点击图片查看下一页
陈廷贵的日子,现在过得挺滋润。记者 李斌 摄
嘴里随时叼着一根纸烟、手不停脚不住地跑上跑下,穿着一身洗得泛白的衣服,看上去,老农陈廷贵和村里其他人并无多大区别。
但他却有着让城里人都羡慕的新生活:房子建在知名景区旁,3楼一底的小洋楼,厨房厕所卧室露台配备齐全,柏木床电视冰箱等各种家具电器齐备,过得更像城里家境殷实人家的生活。
而这一切,因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而改变。“这生活,以前连做梦都没有想过。”老陈说。
“山里种老三样,年年缺水,没得搞头”
在内陆省市,美景大都深藏在大山里。有着“天下第一缸”美誉的云阳龙缸岩溶天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坑、峡谷、溶洞、高山草场、森林、土家风情。
云阳龙缸不可复制的自然景观,每年吸引大批的游客来此,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不过,地处景区旁的清水村,却是远近出名的“穷村子”。陈廷贵就是这穷村子的一位村民。
“这山里,就只能种老三样。没有搞头,还年年缺水。”老陈说的“老三样”,是洋芋、包谷和红苕。“我们顿顿也要吃大米,但对不起,只能到街上去买。我们这峡谷里,就没有一块农田。”
“我做了一辈子的梦,都是想搬离这个地方”老陈有两个儿子,老大26岁,老二24岁,另外还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初中一毕业,就出门了。大儿子在北京,二儿子在江苏,都有着稳定且不错的收入。“不然,我们也没有钱来修这房子。”老陈说。
他原来的家,是在峡谷的“坑里”,土墙黑瓦房,逢大雨都会漏水那种房子。前年,村里的干部找到他,说现在正在开展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有政策还有补助,最为重要的是,那里可以供应自来水,还有电话光纤电视等。“当时还有些犹豫。我做了一辈子的梦,都是想搬离这个地方。但就是没有这个能力。”
当他给两个儿子打电话时,后辈们比他预料的干脆直接多了,还反问他这位当爹的:“搬啊,咋不搬呢?你想一辈子住在那个沟子里呀,差钱,可以想办法嘛。”
就这样定了,新家的位置,清水乡政府已经选好,就在龙缸景区旁。这里地势相对平坦,而且视野开阔,打开大门就能看见层山叠峦。两个儿子,就修建两套,紧挨着,也相互有个照应,以后还可以合伙做点什么。于是,一共花费了近40万的三层“小洋楼”,就这样建好了。
“从这里到龙缸景区大门,最多5分钟。”老陈说。
“开农家乐,腊肉炖土豆,那是老婆的绝活”陈廷贵的新家,青山黑瓦马头墙,雕梁画栋花格窗。外观上,现代土家寨风格,青砖木格窗,和其他几十家乡邻紧挨在一起,颇具气势。
屋内,客厅、卧室、厨房、厕所,都是单独的,而且全部配置了柏木家具,感觉特别清新。站在露台上,可以感受到这大山的清新空气。傍晚时,闭上双眼可以想象到漫天星辰的景象,特别惬意。
而搬进新家,陈廷贵一家已经有了新的打算,就是将这新家打造成休闲度假的农家乐。这一想法,源于去年起,龙缸景区的超人气。“你不知道,城里人来龙缸玩,沿路好几公里,密密麻麻地停满了小轿车。”
老陈觉得,前几年大家都忙着挣钱在城里买房子,忙着进城居住。估计现在开始,以及未来,轮到城里人往农村跑。“毕竟我们这里的空气、蔬菜是城里人拿钱都买不到的。”
而他正在和儿子商量着开设一家农家乐。现在这新房子,仅卧室就有10多间,可以摆20多个床位。而且二儿子是厨师、儿媳妇在酒楼做服务员,而他和妻子也有着几十年农村办宴席的经验。“腊肉炖土豆这些土菜,那是老婆的绝活。”
“床位随时客满,这是政府引导搬迁的结果”
谭如山也是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户,两年前,他还住在高山上破旧茅草屋里,每天只靠两顿饭勉强填饱肚子,难以维持生计。那里不通路不通电,晚上只有点煤油灯,而靠种地和养猪收入不到几个钱还欠了不少外债。他回忆道,以前卖猪时怕猪掉分量,他从不把猪赶下山,而宁愿找乡亲走一个小时山路把猪抬下山,只为能多卖十几块钱。
“这是政府引导搬迁的结果。”老谭说,他用高山生态移民搬迁的3万元补助款以及十多万元的贷款,开始在移民安置点修建青砖楼房搞旅游接待,即使现在还不到旅游旺季,但也有不少游客到这里游玩,到了盛夏季节,大量云阳、开县等地游客到这里休闲避暑,每天能接待六七十位,自家的几十张床位随时客满。“一年剩20万没有问题。”
“发展乡村旅游,让高山移民有了产业支持,是扶持村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他们并没有离开这片山水,同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逐步过上了好生活。”云阳县扶贫办副主任李显平介绍,目前云阳已有近200户生态搬迁移民办起了农家乐,这些乡村旅游接待户年增收四五万元。首席记者 任明勇
日报报道:云阳通过发展牛羊、中药材等支柱产业
催生8728户种养大户 4万多村民摘掉“穷帽”
“老婆、小孩都在城里住着,我虽然在山里养羊,但时不时也能回家,日子总算好了。”5月7日,云阳县黄石镇铁炉村十六组村民刘代祥一边将羊赶进圈舍,一边对记者说。
刘代祥是一名返乡创业者,在政策支持和自身努力下,他在山间修起了700平方米的圈舍,看着山羊渐渐长大,他感到自己的生活还能再上一层楼。
“一个人就业,就意味着一户人脱贫。”云阳县委书记张学锋说,基于这种思路,云阳通过发展牛羊、中药材等支柱产业,催生了8728户大户,带动4万多村民摆脱了贫困。
穷孩子当上养殖场老板
刘代祥以前是个苦孩子,3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母亲一个人带大了他们5个小孩。
15岁,刘代祥就辍学到沿海打工,起初他在一间针管厂选针头,每月工资200元,除去自己的生活开销60元,剩余140元如数寄给母亲。后来,他陆续干过许多工作,扛过水泥、当过服务员,直到10年前,他终于依靠自己的努力,在温州开了一家小饭馆,才逐渐摆脱拮据的日子。
在外打工不可能一辈子。2011年,经过几番思索,刘代祥回到了老家,寻思着发展什么产业。他注意到,不少人迁到了山下,不少地空了出来,其中一块草量充足、水源较好,非常适合放养山羊。于是,他向村里、镇里表达了创业的想法,这与镇里的思路不谋而合——2011年,刘代祥在铁炉村建起了自强山羊养殖场。
刘代祥引进的是波尔山羊,以放养为主,饲料为辅。小羊饲养8个月左右就能长到90-100斤,按照市场行情,一只商品羊的价格约1000元。他目前的年出栏量约500只,每年毛利50万元,除去成本,净利润还有约40万元。
“所以,我在城里买起了房子,孩子也在城里上学,苦日子总算过去了。”他说。
第一产业是扶贫主力军
在云阳,还有千千万万个“刘代祥”,他们在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依靠自身努力成为大户,不仅脱了贫,也带动乡亲们增加了收入。
“第一产业,是扶贫的重点,这是由我们县的实际决定的。”张学锋说,云阳是“七山一水两分田”,山地占绝大多数,住在山上的农民既是扶贫的对象,又是脱贫的主力,因此要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必须依托山地经济。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云阳将重点放在了发展大户上,通过大户带动村民就业,从而助推脱贫。
“帮扶大户,我们有不少政策。”云阳县扶贫办主任张湛勇告诉记者。贫困农户创业,可以通过互助资金扶贫协会贷款,方便简洁,利息很低;对于如刘代祥一样的养殖户,只要圈舍面积达到500平方米以上、存栏量达到250头以上,就能申请到一笔25万元的补贴;此外,根据饲养规模,该县扶贫办和畜牧局还将提供牧草种子补贴,帮助创业者解决资金难题。
到目前,云阳已有山羊基地乡镇15个,肉牛基地乡镇10个,山羊、肉牛饲养量分别居全市第一和第二位;种养大户发展到8728户,其中养羊50只以上的2100户、养牛20头以上的1200户、种植中药材10亩以上的630户,4万多村民或务工、或成为种养合作社的一员,顺利摘掉了“穷帽”。
村民依靠产业挣钱
叶德平是黄石镇铁炉村人,今年51岁,过去在家里搞传统的粮猪产业,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而刘代祥回乡建山羊养殖场需要些工人,叶德平与他相熟,顺理成章地被雇佣。
“每天的工资是100元,一个月大概上班25天左右。月收入2000多元,赶得上在城里打工呢!”他说。
凤鸣镇阳凤村村民邹兴立,同样也是受益者。“我们这里,茴香是主要项目,我把家中的3亩多土地全部流转出去种茴香,自己则在基地打工挣钱。”他说,在基地打工一天可以挣60元,加上土地流转租金,一年收入上万元。
“农业和其他产业不一样,一方面要抱团发展应对市场波动,另一方面要有好的技术来提高劳动效率,进而提高产出比,因此发展大户,进而带动村民,实现技术与市场双赢,这是上上之选。”张湛勇说,村民的收入,不外乎分为财产性收入、产业发展和务工三大块。通过大户带动,农民一方面可得土地租金,另一方面可以获得劳务收入,再加上农民能从县里组织的培训和大户那里学到先进技术,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
他还表示,除了合作社外,大户与农民之间还可以发展多种合作关系,例如借羊换羊、租借羊圈养山羊等,这样一来大户扩大了生产规模,农民则减轻了资金压力,一举两得。记者 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