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政策引导,解决融资难题。每年将公共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设立创业引导专项资金,用于创业型城市打造;对新创办市场主体的创业者,给予一次性创业奖和场租补贴,对入驻创业街和孵化基地的创业者,在办证、税费、收费等方面给予更优惠的创业扶持。拓宽融资渠道,探索“信用社区”担保,创新农村“三权”抵押小额担保贷款模式,切实拓宽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微型企业创业贷款等融资渠道。
二是项目支撑,搭建创业平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了1000个优秀创业项目,建立了“黔江区创业项目库”,供不同创业者自由选择,建立了专家团队,对大学生创业实行“一对一”帮扶政策。打造“1+5”创业孵化基地群,5年内建成1个市级基地、5个特色区级创业孵化基地和30条创业街。同时大力宣传,发放《创业服务指导手册》4万册,举办创业项目发布会6次、创业培训成果展7期、创业典型事迹巡回报告会16场,创业型城市政策集中宣讲98场次。
三是完善体系,营造创业氛围。“区、乡、村”三级创业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人才回乡、信息回归、资金回流、企业回迁”的创业激情普遍高涨、创业氛围浓厚;创业型城市建设已具雏形,已建成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个、区级特色创业孵化基地3个、创业街7条,培育各类企业72家,新增市场主体635个,帮助3986人成功实现创业,解决就业1.13万人,全区市场主体总量达到了2.6万个,同比增加了26%,支持发放创业贷款达3.34亿元。(通讯员:冉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