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风采

-老区好事件

秀山老区多方筹资修建寄宿制学校宿舍食堂

发布时间: [2014-04-04 07:39:47]

政协委员情系教育  师重教重在落实 

——建教师周转房和师生食堂1.6万平方米 

(本刊讯 通讯员刘发生、杨绍学报道)201438,在革命老区、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寄宿制学校、梅江镇中心校小学,女教师杨丽和同事及同学们过了个十分高兴的“3.8”妇女节。因为学校里两幢教师周转房正在紧张施工。她说:师生们盼望已久的教师周转宿舍和师生食堂,在今年八月底完工投入使用。

据县教委关工委主任周峰贤介绍:为改善边远山区农村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的教师住宿条件,从2012年开始,我县共筹集资金2415万元,实施了20个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到今年3月总建筑面积达到1.6万余平方米。

而促成这一尊师重教的重要举措,与该县政协委员的提案建言密不可分。

提案建言:政协委员心系留守儿童

秀山,位于中国西部边陲武陵山地区,聚居着60多万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山大林深,偏僻闭塞。许多村庄农民远离家乡,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孩子。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和管理,也成了人们生活的疑难。

秀山县政协副主席张亚萍、万里、杨波、政协委员陈勇、杨敏、李桂花等人,多次深入到隘口、清溪、洪安、梅江等乡村学校,调研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和管理情况。于20123月,提出了“关于改善我县农村中学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建议”、“关于优化学校教师队伍结构的建议、“关于政府设置‘尊师重教’奖的建议”等建议案,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把推进寄宿制中小学校建设,纳入议事日程。

县教育关工委还制定和实施《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实施方案》,并经常监督促指导。寄宿制学校建设,在古老的秀山民族山寨蓬勃兴起。

齐心协力:寄宿制学校解难题

在秀山清溪场镇初级中学,正在修建的学生宿舍楼耸立在山寨。这幢能够容纳580余名学生的新宿舍楼,今年3月投入使用。校长黄勇华深有感触地说:寄宿制解决了学生的不少实际问题。

在黄勇华的记忆中,以前没有宿舍的时候,学生上课只能靠走路。尤其是冬天,是学生上学最困难的时候。7点左右,天还没亮,学生走在路上都必须打着手电筒。大部分学生为了赶时间,甚至都来不及吃早餐。看到有的孩子们又冷又饿地去上学,黄勇华感到很痛心。

新宿舍楼的投入使用,正好是2014年开学期间。初中的学生年龄小,自觉性比较差。寄宿以后,通过同学的潜移默化,对他们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作用。黄勇华说:加上营养改善计划,保障了学生的早、午、晚餐供应。

落实提案:寄宿制学校环境改观

据秀山县教育关工委主任周峰贤介绍:秀山从2012年开始,就对各中、小学校进行了摸底调查。尤其是山区寄宿制学校建设,不仅制定了详细的规划、方案、实施意见,还制定了具体措施,并邀请县、乡各级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监督、指导、制约。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副县长为组长,县政府办、县发改委、县教委、县财政局、县国土房管局、县规划局、县城乡建委等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解决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协调各部门多方筹资,齐心协力,实加快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

县教育关工委主动与上级部门和乡镇联系、沟通,千方百计争取投入,把危房改造款、扶贫项目款等捆绑在一起,统筹使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实施,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与学制过渡相结合、与移民新村相结合,彻底改善办学条件,尽力优化育人环境;加强监督,保证质量。实行目标责任、倒排工期制度,每个项目县教委安排专人负责到校督办,将项目推进情况与督办工作人员个人年度目标考核挂钩,确保建设项目按时保质完工,收到明显成效。

截止今年3月,全县共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35所;共筹集资金2415万元,实施了20个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1.6万余平方米。

此外,结合学校营养午餐实施计划,投入食堂建设专项资金3182万元;新建、改扩建学生食堂、小伙房200余个;为157所中、小学添置了冰箱、消毒柜、保温桶等食堂设备。随着新建、改建的学生食堂、伙房相继投入使用,全县中、小学校食堂的就餐环境和供餐条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