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老区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开局喜人
发布时间: [2010-03-25 13:42:11]
2009年7月20日,重庆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发文件,将涪陵区新妙镇适园村、黔江区沙坝乡十字村、城口县庙坝镇罗江村、石柱县龙沙镇长坪村、秀山县平凯镇官桥村、酉阳县龙潭镇石营村、彭水县新田乡石龙村确定为重庆市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列入全市2009年至2012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在这之前,重庆市农委于2008年10月17日下午发文件,将上述革命老区七村列入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件要求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以下简称老促会)指导上述七村,认真落实重庆市委、重庆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大力发展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力争早日达到示范村标准。
按照市里的要求,在老区区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农委(办)的组织下,在老促会的指导下,老区七村发动村民苦干实干,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七村的建设规划已经完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多数村已经建起,普遍动工修建道路,改造农村电网,改田改土,修渠引水,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有的还启动了康居工程,修建村民集中居住的村民小区等,可以说,老区七村的建设起步扎实,开局喜人,村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道上迈开了奔小康的大步。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
革命老区曾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今天加快建设和发展革命老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各老区区县把老区示范村的建设作为区县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领导。涪陵区、黔江区、城口县、石柱县等七个区县,分别确定区县农委(办)、组织部、水利局、林业局、财政局、发改委、交委、建委、民宗委、教委、规划局、卫生局、电力公司等单位为老区示范村共建单位,区县领导及时主持召开了共建协调会,现场办公,明确了各自建设示范村的具体任务。目前,在老区示范村建设中,已经形成了政府领导、农委(办)主抓、老促会指导、有关单位共建的良好局面,使示范村建设形成合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为落实示范村建设的措施,区县领导和共建单位的领导多次深入示范村检查,了解情况,从经费和项目上给予了倾斜,帮助村里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示范村所在的乡镇,普遍成立了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分工领导负责。示范村也普遍成立了领导小组,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两委”共同抓。他们分别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等,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任务和党的富民政策,加强了对村民的教育,有力地调动了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示范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任务重,范围广,既涉及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涉及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覆盖农村方方面面。为全面落实建设标准,防止盲目建设和短期行为,各村因地制宜,统筹协调,认真制定了建设规划。在制定规划中,各单位普遍组织乡镇、村领导、专业编制人员、村民代表多次实地研究,在此基础上,由专业编制机构编制出规划草稿,交村民讨论修改。有的还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村民大会进行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几上几下的讨论修改,最后形成正式规划书,上报上级审批。各村的规划均明确了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内容及保障措施,对产业发展、农村道路、人畜饮水、人居环境、社会事业、民主政治等,都作了具体规划。2009年4月上旬,市老促会召开了“老区示范村建设工作促进会”,用会议的形式检查和交流了各村的建设规划。因此,各村的规划体现了全市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要求,切合实际情况,重点突出,措施具体,统筹安排,科学规范。
二、发展产业,夯实基础。
示范村建设的内容多,加上老区的发展基础普遍较差,要全面建设需要办的事情很多。在繁重的任务中,中心是发展产业,抓住了这个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只要产业发展了,农民增收了,农民有了钱,就有了发展的基础,很多事情就好办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信心也会更足,热情也会更高。因此,老区七村紧抓这个中心,大力发展产业。黔江区沙坝乡十字村从实际出发,引进了四川的“红心猕猴桃”产业,今年已种植1630亩,种植户达230多户,村里建起了猕猴桃示范园。他们还大力发展生猪产业,今年全村生猪养殖大户达30户,上半年出栏生猪3500头,存栏5300头,全年生猪产值可观。石柱县龙沙镇长坪村因地制宜,发动村民大种辣椒,目前全村已种2500多亩,2009年人均增收800元以上,基本做到“一村一品”。为解决缺劳问题,村上成立了农机专业协会,将现有的98台农机合理利用,有力的提高了劳动生产力。秀山县平凯镇官桥村发挥地处县城近郊的优势,大力发展建筑建材业,目前全村建有压木板加工厂1个、水泥制板厂4个,砂石公司1个,安排本村就业400多人,他们的砂石销售量已占到全县砂石销售量的80%,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三、 修建道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要致富,先修路,村民们认清了这个道理。他们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修路入手,狠抓了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老区七村已经普遍动工修建村公路和人行便道,改造中低产田土和农村电网,治理沟、渠、堰、埂,开渠引水,修建蓄水池,解决人蓄饮水问题,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城口县庙坝镇罗江村地处大山,海拔750米至2150米,幅员面积15平方公里,村里森林资源、水力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但长期道路不通,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在示范村建设中,他们下大力解决这个突出问题,全村规划修公路12公里,目前已修9公里,再有两个月全村可通公路。他们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蓄水池3个,维修蓄水池15个,新修河堤470多米,更换供水管道12000平方米,基本解决了全村人蓄饮水问题。彭水县新田乡石龙村组织村民修渠引水,改造中低田土,修建道路,他们还修建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占地3600多平方米,内建“一楼一园一场”,即综合楼550平方米、“五保”家园350平方米以及篮球场。综合楼三层,内设村“两委”办公室、会议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医疗卫生室、小商品超市等,他们还把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生猪专业合作社以及村级妇女、共青团、民兵、治保等组织办公室也搬进了综合楼。这里人来人往,人气旺盛,成了村里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酉阳县龙潭镇石营村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修村公路8公里、人行便道25公里,实现了“寨寨通公路,户户通便道”的目标。他们完成了村小学的改扩建任务,共建教学楼630平方米,幼儿园550平方米,学生食堂140平方米,硬化篮球场和运动场所2600多平方米,有力的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条件。
四、改造农房,修建村民小区。
七个老区是当前我市生产生活条件最差的贫困地区之一,这里不少农民的住房质量差,有的破烂不堪,居住环境“脏乱差”,农民多年渴望能住上新房,改善居住环境。在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各示范村逐步把新农村建设引向深入,他们已经动工改造危房、旧房和农房风貌,硬化农户院坝,修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把畜圈从人居住房里搬出去,建设清洁实用的新型厨房和清洁卫生的厕所、圈舍。引导农户清理淤泥,治理污水,设立垃圾点,着力整治脏、乱、差等问题。有的还启动了康居工程,为村民修建集中居住的村民小区。黔江区沙坝乡十字村对分散的35户农户进行集中搬迁安置,已建成状元堡、新集镇两个村民小区。同时改造农房风貌85户,组织村民改厨改厕改圈,清理污水,硬化院坝,使村民居住环境焕然一新。涪陵区新妙镇适园村已经户户通人行便道,也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建设村民小区,第一期建28户,已经开工。全村已经修建沼气池16口,安装天然气68户,改造危房旧房28户,改造农房风貌47户,硬化农户院坝6700平方米,安装路灯15盏,配置垃圾桶14个,全村饮用自来水360户,村里的“脏乱差”现象明显改变,村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文明行为处处可见,全村面貌大为改观。
五、具体指导,全面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加快富民兴渝进程的重大战略任务,是老促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市和区县老促会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了指导。市老促会会长税正宽每年带领工作组深入老区七村指导,连续到每个村两次以上,税会长进村走社,与村民促膝谈心,介绍致富信息和经验,为村的发展出谋划策,对村民启发教育很大。为加快示范村建设的步伐,2009年12月中旬,市老促会和市农委在涪陵区新妙镇联合召开了“重庆老区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情况交流会”,涪陵区农委、区老促会、新妙镇、适园村和其他6个区县农委(办)分别介绍了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参观了适园村的建设项目,大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鼓舞,决心苦干实干,加快示范村建设的步伐。各区县老促会的领导主动向区县领导汇报情况,到区县农委(办)和共建单位协调,跑项目,要资金,引进企业,入村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涪陵区老促会会长陈克荣同志2009年就到适园村指导13次,他和老促会的同志为村里出谋划策,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办了许多好事,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发了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黔江区老促会组织示范村的领导到外地参观学习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使大家大开眼界。会长李元忠同志多次到十字村具体帮助,勘查地形,为村民小区选址,反复研究康居工程建设规划,有力地促进了全村的建设。城口县老促会的领导经常入村帮助,他们还派副秘书长林忠厚同志住村指导。这位副秘书长年过花甲,到村里走社串户,翻山越岭,为村民排忧解难,办了许多好事。在具体指导中,各老促会能及时分析遇到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新农村建设的规律,努力提高指导水平。他们指导村里狠抓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社会事业,帮助村“两委”增强凝聚力和提高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使示范村建设全面推进,积极稳妥地发展。
老区七村生机勃勃,气象更新,村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道上,奔小康,迈大步,勇往直前。(重庆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 李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