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最缺的是水,惟一不缺的是穷,而且穷得很有名。”
不堪缺水的苦恼,大批大坪村人下山谋出路,其中很多人从此不再回来。
为了解决100多村民的喝水难题,石柱县水务局不仅一举花了680万元钱,而且从此还要月月为大坪村发“水贴”。
“大坪村来穷山窝,走东去西尽爬坡。种颗包谷野猪抢,一到天黑打黑摸。天不下雨缺水喝,男大对象无着落……”这首令人心酸的民谣,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大坪村一直传唱了很多年。
大坪村位于海拔1600米的方斗山上,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尽管降雨量并不小,但因落下的雨水很快就渗漏一空,人畜饮水严重短缺。直到2008年以前,大坪村人过的都是水贵如油的艰难日子,他们也因之被戏称为住在“漏斗”上的“原始部落”。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08年。那一年,石柱县水务局“不惜血本”,为大坪村每户村民都装上了自来水。
下月20日,大坪村民就将迎来告别缺水历史两周年的纪念日了。沾了自来水的光致富的村民谭太明说:“真的该把水务局的人请来好好庆祝一下。”
山上缺水
大部分村民被迫“出逃”
今年77岁的大坪村大坪组村民周胜兵,是村里的一部“活村史”。
他告诉笔者,听老辈人讲,村里人的祖上都是逃难来到大坪村的,至今已在方斗山上繁衍了十几代人了。由于山上缺水,不仅人畜饮水困难,而且他们从不敢种植需要在水里生长的水稻,家家户户都只能在漫山石芽间,零零星星种些玉米、土豆填肚子。“全村最缺的是水,惟一不缺的是穷,而且穷得很有名。”周胜兵说。
“我活这么大岁数了,没得自来水之前,没洗过几次澡,其他人也差不多。”说这话时,周胜兵脸上没有羞怯,而是满脸的无奈。他说,“不是我们不想洗澡,实在是缺水。吃的水都不够,哪有水来洗澡哟?”
“以前为了节约用水,我们洗菜淘米的水要留下来洗碗、洗脸、洗衣服,实在脏得不能用了,还要用来浇地或喂牲口。”老人说,即使这样,水还是不够用。
为了搜集雨水,村民们就合力在地势低洼处修建集水坑,但眼巴巴搜集到的雨水数量不多不说,而且人畜共饮,很不卫生。加之雨天不是天天有,没雨的日子,水池就只能“装太阳”,村民们还是得天天到10多里外的山下挑水,一担水往往要供一家五六口人和牲畜用一天。
挑水也不易。53岁的村民谭太秀回忆,每次都要辛辛苦苦走两三个小时山路,才能挑一担水回家。“路不好走,若是挑水回来时在半山腰碰翻了水桶,你心疼得想不哭都不行。”她说。
“在山脚那口水井挑到了水的还算幸运的。那时候,大家都到那里挑水,人多要排队,去得晚了,井里就只剩下泥浆了。”60多岁的村民周胜虎说,每年冬天下雪时,大家就用水桶把屋外的积雪装回家化水来用,就是小水凼里结的冰,大家都要抢着往家里搬。
不堪缺水的的苦恼,随着外出务工浪潮的兴起,大批大坪村人纷纷下山谋出路,其中很多人就从此不再回来。原来三四百人的村子,最终只剩下
不再缺水了,村民用上了洗衣机。
山脚引水
活力重现
了100多人,而且还基本上是打工无门的老人。大坪村几乎面临“销号”的危险。
山脚引水
溶洞水爬上600米高坡
对大坪村的困境,当地政府也很着急,但对该村的缺水难题,政府也爱莫能助。原因就是当地无水源,而从山下引水,其不菲支出政府又难以承担。
直到2008年,“家底羞涩”的石柱终于“发了狠”,决心不论花多大代价,都要解决大坪村人的饮水难题。这年1月,新上任不久的石柱县水务局局长向东,带队走进大坪村爬坡上坎搞调研,并想方设法筹款破解这一老大难问题。
当年3月1日,大坪村饮水工程正式动工。其取水水源是10多公里外山脚下的溶洞地下水,三级抽水扬程累计高达604.15米。水厂建在半山腰,那里不通公路,全靠人背马驮把建材运上去。
2008年10月20日,大坪村饮水工程建成投用,村里人从此告别了缺水的日子。“小时候一年到头都没洗过澡,现在每天想洗几次就洗几次。”通水当天,周胜兵终于痛痛快快地洗了一次澡。
而为了这100多村民的这个痛快,石柱县水务局不仅一举花了680万元钱,而且从此还要月月为大坪村发“水贴”。大坪村水管员崔海权说:“大坪全村只有100多人,别说收回成本,每个月收的水费连抽水的电费都不够,基本上全靠政府贴钱。”
活力重现
外出大坪人上演“凤还巢”
水不缺了,大坪村的致富门路就多了,这个曾经的避之犹恐不及的偏僻小山村,也变得富有吸引力起来。
以往,大坪村的姑娘长大后,首选就是嫁到山下去,而小伙子也是尽量争取“嫁”到山下人家,当“倒插门”女婿。直到缺水难题解决,政府又大力吆喝其所在地千野草场的旅游后,大坪村的“外嫁”潮才告终结。那些纷纷离开大坪谋生的大坪村人,也纷纷上演“凤还巢”。
大坪组的谭太明,就是“凤还巢”的“演员”之一。1991年,他就入赘山下的悦崃镇马家,当了“倒插门”女婿。他妻子马真梅告诉笔者说:“你想想嘛,那时候大坪村又缺水又无电,又不产大米,天天啃包谷吃洋芋,谁愿意在这里住嘛?”
直到自来水上了山之后,谭太明才终于变得“理直气壮”,带着妻子回到生养自己的大坪村搞起了农家乐。这不,两年下来,小两口就不仅建起了新房,买回了各种家电,还在银行里存下了一笔钱。“现在在山上挣的钱不比在山下挣的少,这全靠了水务局的帮忙啊。”马真梅说。
如今,大坪村总共50来户人家中,在旅游景区搞农家乐、开游乐场的有10余家,在公路边建了新房的也有20多家,其余人家则通过养牛羊种烤烟,小日子也过得很殷实,一改两年前的凋敝状况。
“大坪是个金窝窝,哗哗甘泉自来喝。牛羊肥壮满山野,开发旅游挣钱多。进进出出把车坐,妹妹上山找哥哥……”当我们离开时,周胜兵老人给笔者念起了村里人编的新民谣,满脸的幸福。
用上祖祖辈辈盼望的自来水,老农周胜兵激动不已。
编者的话
任何地方政府在财政投入上都要算账,但算什么样的账,以谁的利益来算账,结果却截然不同。
石柱县水务局实施的大坪村饮水工程,从当前收益来看,就明显是一个政府要“吃亏”的工程,别说回收成本,就是运行费用,也要靠政府掏钱来补贴。但换个角度看,这个政府当前要“吃亏”的工程,长远来看却不但不亏,还能大赚特赚———让一个因缺水几乎要消亡的村庄,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让千野草场的旅游,不会因干渴而夭折;让大批群众从这件事上,看到了政府服务民生的坚定决心,助推了和谐社会建设……这种作法,按一位市领导的说法就是“我们不仅要算当前账,也要算长远账,做到中长期平衡;不仅要算经济账,还要算社会账,做到综合平衡。”
说到底,会不会算账,根子在于是否有真正为民谋利的决心。君不见,一些地方或部门在盖办公大楼、为政绩工程“涂脂抹粉”时不差钱,但涉及民生投入时却抠门得紧。不是因为他们拿不出,而是不愿意拿出。他们算的是私利账、小团体账。
民生事,天下事。对民生的投入,再多也值得。
算好民生账
本版文/图 特约通讯员 谭华祥 谭晓钟 通讯员 向朝军 谢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