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讯(特约通讯员 谭华祥)“真没想到,当时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引种莼菜,却整出来个全球第一!尤其是在短短的几年内,我们的莼菜实现‘五大飞跃’,种植面积和科技含量目前在世界上尚属首例。”谈及莼菜的发展史,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相关人士感到无比的自豪。 是的,莼菜是一种水生植物,适宜在海拔1200米~1600米之间的酸性土壤中生长繁殖,喜低温、湿润多雨气候,其多为野生并多产于沼泽地,对水质、气候、土壤、阳光等自然条件要求非常高。多年来,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先后试种,都以失败告终。 1991年,石柱县在反复调研基础上,把莼菜开发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和工作重点,完成引种、移植35.9亩。1992年,该县水务局(当时叫水电局)以每亩150公斤稻谷的代价,租用黄水镇万胜坝村47户97块低产田78.13亩作为莼菜基地。令人兴奋的是,试种获得成功。几年后的1998年,“山之纯”牌莼菜亮相重庆“一会一节”获得金奖,同年,石柱县成立了由县委分管农业的副书记为组长,水电局、计委、财政局、扶贫开发办、县农行、黄水区工委等“一把手”为成员的莼菜产业化开发领导小组。 之后,在该县除黄水外的冷水镇、枫木乡、石家乡等境内,按照莼菜生长要求,选取水质条件好、无任何污染、可正常实施水源排灌的适种地区大规模发展莼菜生产。截至2009年,全县莼菜种植面积达到了1.3万亩,莼菜销售收入达到7000余万元,成为与杭州西湖、湖北利川并驾齐驱的三大基地,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莼菜基地。 短暂而漫长的近20年来,石柱莼菜一路欣喜,一路欢歌,结出了丰硕成果。 第一大飞跃:24小时进入日本餐桌 “莼菜的主要市场在国外。”该县农委一负责人说,打造石柱莼菜品牌、提升石柱莼菜知名度与美誉度、全面提高莼农收入,必须走直销国外的路子。但因以前传统保鲜方法是将运输过程中的莼菜用冰醋酸保鲜,这使顾客在食用前必须用碱水进行中和冲洗,食用时不但缺少原汁原味的美感,还可能有一种淡淡的酸味——绿色食品的莼菜失去真正的“绿色”了。 如何让莼菜在不需保险的情况下,走出大山,走进日本等国外市民餐桌?于是提出了“空运”。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中介商的协助下,2004年5月,石柱首批新鲜优质莼菜坐上快车,直奔重庆,随后在江北机场登机,飞往日本。 “在直飞日本的过程中,为保证莼菜质量,石柱在莼菜挑选上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并要求莼农在江北机场有航班飞往日本的前一天下午3时以后开始采摘。”黄水镇莼菜加工企业负责人说,新鲜莼菜采摘下来后,立即由莼菜加工厂工人对其进行紧急分拣包装。凌晨时分,这些莼菜即坐上车从石柱直奔重庆江北机场,然后上飞机,上午11时左右即可到达日本,进入当地市民餐桌。 第二大飞跃:首获直接出口权 莼菜直飞日本业务让莼农和企业实现了双赢,产值不断攀升。然而,“直接出口权”的问题随之而来。 近年来,随着莼菜产业的发展壮大,该县将莼菜直接出口作为拉动莼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帮助莼菜企业申请直接出口权,以便将新鲜莼菜直销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2004年,石柱莼菜通过重庆市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注册认证,2006年成功申报绿色有机食品认证。2006年上半年,该县福吉利莼菜厂等三家莼菜企业获得莼菜直接出口权的相关申请资格。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庆市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反复论证,福吉利莼菜厂建立的“石柱黄水福吉利莼菜厂冷水乡八龙莼菜基地”获得直接出口权,成为我市首个获得直接出口权的莼菜加工企业。这标志着石柱莼菜可以向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直接出口了。 石柱莼菜获得直接出口权,改写了石柱莼菜出口需“绕道”至杭州西湖,再“更衣出嫁”的历史,从而进一步缩短了该县莼菜出口的时间,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农民收入。据了解,石柱莼菜获得直接出口权后,每吨鲜品莼菜的产值可增加1000元以上。仅此一项,菜农每年可增加收入1000万元左右。 第三大飞跃:引进日本无酸保鲜新技术 2007年9月30日,一辆满载着应用日本无酸技术保鲜的莼菜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福吉利莼菜加工厂开出,向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驶去。从此,不用醋酸保鲜的莼菜让石柱莼菜“青春永驻”。 “在那以前,莼菜一般采用醋酸保鲜,而很多消费者在食用时因没有科学脱酸,影响莼菜的食用口感,降低营养价值。”枫木乡莼菜加工厂一个责人说,采用醋酸保鲜的莼菜,保鲜时间没有运用无酸保鲜技术处理的莼菜时间长,超过保鲜期,果胶中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失去绿色食品应有的价值。 2006年,该县福吉利莼菜加工厂通过多方努力,投入巨资从日本引进的最新绿色食品保鲜技术——莼菜无酸保鲜,使绿色食品再上档次。据透露,从日本引进无酸保鲜技术对莼菜进行保鲜,目前在我国尚属首例。 第四大飞跃:突破提纯复壮难关 莼菜作为石柱县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为了更好地挖掘这一特色资源,在县校合作办的扶持下,石柱县和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于2005年3月开始重点对接,依托西南大学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配合支持项目研究,建立了提纯复壮的优良莼菜种源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培训了一批莼菜种植户,促进了项目研究顺利、圆满结题。 据有关资料表明,新提纯的莼菜品种S-4表现突出,栽种后第二年,单芽平均重量达到4.41克。其亩产量即可达到1773.5千克,增产31.76%。到第三年可以达到2015千克亩。芽头平均单种达到4.9克。反映出优质、高产的特性。 第五大飞跃:成功探索莼田养鱼新模式 “哟,这田里的鱼还不少哎,看来,在莼菜田里养鱼没有问题!”2009年4月27日,石柱县枫木乡双塘村大塘组陶世梅,看到自家莼菜田里一群群欢快的鱼儿,高兴不已。 2008年,该县农委在冷水镇八龙村和枫木乡双塘村,各选定选定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部分莼菜田作示范小区,并与相关农户签订了莼菜田养鱼协议,进行莼菜田养鱼试验,以期摸索出莼菜田种养结合的新路子。投资5000余元,购买2-4寸鲫鱼、鲤鱼、草鱼种苗,按试验设计和要求投放在莼菜田。 为真正达到试验效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地党委政府积极介入。“农委选中了我们乡的莼菜田搞试验,是枫木乡群众的荣幸,我们必须责无旁贷地配合支持试验工作。”枫木乡党委书记冉文生说,自试验项目落定后,该乡组织责任心强、懂技术的部分政府职工成立了的工作小组,配合县农委技术人员实施莼田养鱼试验。冷水乡政府还为该项试验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解决了技术员的食宿问题。 “今年,我们再次选取了2000亩莼菜田,按照不同区域投放不同鱼苗,实施规模种养。”该县农委一负责人说,通过两年试验推广,在莼菜田里养鱼,每亩每年不仅可养殖商品鱼100至120公斤,而且莼菜可增产200公斤以上,莼菜果胶含量提高5%以上。 采访中,枫木乡大塘村农民李世华说:“如此综合利用,莼田养鱼每亩每年增加收入1000元左右。” “随着莼菜在国内市场知名度迅速上升,销量逐年递增,预计今后3~5年内,国内市场销量将翻2番以上。同时,随着我县“四高一铁一港”交通区位优势的凸现,以及黄水旅游开发的深入实施,莼菜观光农业前景也越来越看好,将成为我县一个强劲的经济增长点。”石柱县农委主任汪万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