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有着悠久的革命斗争历史。早在1925年我县三根树(今三星乡)张承燕等一批青年学生受到革命思想影响,在我县开展秘密工作。发动群众组建农民协会,进行革命斗争。1928年春,经中共丰都县委批准建立我县第一个党支部——三根树党支部,从此,革命火种就开始在我县点燃。
四川第二路红军游击队 1930年4月7日,由四川省军委李鸣珂发动,以20军一团三营一连51人为骨干,在涪陵罗云坝成立了四川第二路红军游击队。迅即在涪(陵)五(隆)彭(水)丰(都)石(柱)等县边境一带,展开游击活动,打富济贫,先后成立太平坝、桐梓溪等苏维埃政府,创建了根据地。同年7月22日,由前卫总指挥王岳森率领的300多名游击队员进入我县鱼池坝(鱼池乡)打富济贫,活捉原团总汪珩兹和恶霸毛大成,并当众处决了罪恶累累的汪珩兹,为民除害。可在24日凌晨,游击队就遭到了国民党陈兰亭和冉正果等军团1000多人围巢,部队损失惨重,突围部队在茶店遵照省委指示解散,战士回原籍,领导干部充实到三路红军游击队。
四川第三路红军游击队 1930年7月,中共梁山县委根据省委指示,以虎南、龙沙、太平农民武装为基础,于7月29日在忠县黄金坝成立四川第三路红军游击队,设置三个大队,共1300多人。为贯彻省委执行中央“饮马长江,会师武汉”的“左倾”指示,同年8月4日难渡长江,进入我县王家乡西乐坪休整。8月9日凌晨遭到陈兰亭部张小平团和王家泰等军团1000多人的围剿,战斗失利,损失惨重,李光华等领导负伤被俘杀害;秦伯卿率余部奋起突出重围,后在“八德会”的救援下,安全转移。
共产军(即红56师) 1930年8月,秦伯卿奉省委指示,率平民革命军余部,在西界沱(现西沱镇)胡家大湾万顺坡成立“共产军”(又称56师),秦伯卿任司令,下设一个大队,三个中队,频繁活动与石(柱)万(县)利(川)忠(县)等县边境,先后拦截中粮公司米船,攻打了谭楹安、王万象等富绅、团队。同年11月3日,奉省委执行中央“饮马长江,会师武汉”的“左倾”路线和与“红二军团”回合的指示,又吸收一批“绿林”武装参加,计2000余人,整编成三路军,12月到达湖北鹤峰走马坪,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
红三军 1933年11月3日,由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团在湖北利川县剑南击溃川军山防局王崇德部,7日进入我县冷水(现冷水乡)栗子坝(原栗新乡),发动群众打富济贫,帮助群众挖根打蕨度冬荒,扩充部队。次年元月3日,红三军攻克湖北利川县城后,立即兵分两部:一部去柏杨坝,摆出佯攻万县,牵制敌人;一部由贺龙亲自率领,从鱼泉口入川,10日抵达我县沙谷乡(现灯盏乡)猫圈坡休整,发动群众,帮助群众解决饮水困难,从而留下“红军井”,20日离境去湖北利川县小河。
鄂川边红军游击总队 1934年元月,红三军在石柱期间,贺龙发现金铃坝(现金铃乡)有支倾向革命的“神边”队伍,在那里坚持开展“抗粮、抗款、打官兵”的活动。在湖北利川小河即派红二十一团书记傅忠海(现辽宁人大离休老红军)去做争取改造工作,傅忠海在利川县早期党支部书记李景凯的帮助下,顺利驻进了“神兵队”,经过艰苦的思想教育斗争,于3月初将“神兵队”改编为“川鄂边红军游击队”,下辖两个中队,共200余人。3月28日,红军领导的“鄂川边红军独立团”来到金铃坝大地坪与川鄂边红军游击队会师,一举活捉金铃乡长余贵相和保正余富宽等人,并严惩了罪恶累累的乡长。4月7日,由游击分队长唐先采率队护送独立团过境,在麂子寨遭敌人围巢,突围中我红军游击队员3人壮烈牺牲。5月中旬,根据贺龙指示,几支游击队和“绿林”武装在三湾箐汇合,成立“鄂川边红军游击总队”,由石柱籍朱清武任总队长,向天平任总队书记官,下辖七个大队,共1200余人。先后游击于川鄂边石(柱)丰(都)利(川)咸(丰)等县,打富济贫,抗击军团,对红三军主力在酉阳县南腰界创建根据地做出重大贡献和牺牲。1935年1月接贺龙进湘西的指示,2月中旬到我县沙子关(现沙子镇)虚晃一枪,然后突破敌人层层封锁,与红二军团主力汇合于龙山县,回到贺龙身边。同年11月19日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而今我们站在红军井前,抚今追昔缅怀先烈的光辉历程,想起今天的幸福生活,想起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战斗情景,我们应该多么珍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