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区心声

老区建设需要老年人才

发布时间: [2008-12-26 08:00:12]

      胡锦涛同志在山西考察时说:“今天,我们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就是要向世界宣布我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意志,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今天关心革命老区和革命老区人民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在土地革命、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国内解放战争期间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正是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终而获得全国范围的胜利。在旧社会,农村是统治阶级管辖的薄弱环节,农民又受到的压迫最深,相对城市而言,革命比较容易从广大的农村,特别是从远离大城市的偏远农村突破。通过长期的斗争,在全国形成了一片片的革命根据地。正是从这些根据地出发、从我们这些革命老区出发、取得了除台湾以外的全国解放。我们不能忘记老区人民对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和牺牲。尤其在这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更不能忘记老区和老区人民。
     但是,我们的革命老区多数地处边远、原有经济基础薄弱、加以过去不当的农业政策、以及若干人所共知的原因,使得我们的革命老区,至今许多地方仍未能摆脱贫困。
     如今,全国共有县(旗)1679个(1999年),其中革命老区(县)为1389处,占83%。全国重点扶贫县共592个,其中革命老区为315处占53%。
     这些数字说明了我们的相当一些老区人民仍然处在温饱线上挣扎。回想在抗日战争时期,老区人民“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壮烈革命激情,我们只觉汗颜。建国已半个多世纪,共和国的摇篮仍处在如此低下的贫困水平,实在是我们欠老区人民太多太多!如何帮助老区人民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奔向小康,是当务之急。老区的问题,主要是农业问题。中央最近反复强调解决“三农”问题,强调三农是国家头等大事,这实际上也是为解决老区人民“脱贫”,奠定了一个有力的政策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曾给贫困地区以巨大的扶贫资助。从1950年到1983年间,国家用于贫困地区的扶贫补贴高达276亿元,但这种“输血”的做法,结果是“收效甚微”。这些钱并未全部用到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上去,某些被挪用或被单纯用于救济。这些年虽然在广大的贫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至今仍有几千万人口未能摆脱贫困。80年代,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国家扶贫方针有了巨大转变,改“输血”为“造血”,即对贫困地区提出“改单纯救济为经济开发”这一根本转变。于是“星火计划”“丰收计划”随之推行开来,特别是到了1993年国家提出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在七年间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的稳定温饱问题。这是我国向贫困发起的攻坚战,也是解决老区贫困的根本道路。
     老区的贫困问题的解决和全国其他农村贫困地区一样,也应当是变救济的“输血”为经济开发的“造血”。这就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老区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实事求是地进行自主和开放的经济开发。在老区的开发过程中,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是必需的。而在这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引进。因为,有了资金,还要有懂得经济和市场的人才去管理和运作,才能把资金搞活,使得利润不断增长。有了技术,还需要有懂得技术的人才去操作和实施这项技术,技术又是发展的,只有不断更新、不断升级、才能使技术常用常新。而且技术不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要普及科学技术,就要办培训班。提高人民素质,就要兴办教育。而且,资金是通过人引进来的,技术也要靠人带进来。因此,人才问题是振兴贫困地区,开发老、小、边、穷地区的根本问题之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但是,我国又是一个人才资源缺乏的国家。2003年底,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人才强国的战略,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人才的缺口除了要靠培养大批中青人才队伍以外,如何发挥现有人才资源的潜能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老年人才就是现有人才资源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老年人才资源有两大特点:
     一、数量大,水平高。据了解,我国老年科技人才近600万人,若按掌握技能,富有实际经验的老年人才(包括工人,技师,能工巧匠等)来推算的话,全国应在千万人以上。而且,这个数量是逐年上升的。据人事部统计2004年全国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已有1121万人,此后每年将以50万人的速度增长。这些人虽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是,他们有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和知识积垒,也有很多人有自己的发明和研究成果。原党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在给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人才开发委员会成立大会的贺信中说:“老年人才,有知识,又有经验,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下岗后分散各地,不易找到用武之地。会造成人才资源的大浪费。我们是人才资源缺乏的国家,实在浪费不起啊。”
      二、老年人才资源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是“物美价廉”。总体上说,老年人才是不需要国家再花钱培养的成熟人才资源。政治上是多经考验而不改其爱国爱党之心的。又由于多年强调与工农兵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业务上比较实在,作风上认真负责。改革开放以后,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生活有保障,本人和家庭对老年人再工作的报酬要求不高。而且,退休后再也没有职称、职位、工资等的烦恼,也没有与中青年人争编制、争名位的矛盾。而且,一般老年干部的亲和力强,综合能力强,有些人也有相当地扩展开拓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对各方面能做到团结、融洽,是深受社会欢迎的一个人群。
    老年人才的这些特点和优势,也正是老区的开发与建设所需要的。老区建设需要整体策划与发展规划、需要全面经济分析、需要具体项目的选定和技术引进、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和培训、对多项工作需要专业的咨询与顾问,对某些成果和问题需要鉴定、评估和分析,这些工作都很适合老年专业人才来做。而老区建设与专业人才之间的桥梁就是老区建设促进会和下属的国家机关老干部支持老区建设工作组。
    老区建设促进会,简称为“老促会”,是1990年经党中央批准,经民政部注册登记的全国性社团组织。它以老干部、老将军、老专家为主体,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老区人民服务,呼吁和动员社会力量扶持老区建设,协助党和政府促进老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快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老促会成立15年来,为老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实事,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得到了老区人民的普遍赞誉。如我们为老区人民牵线搭桥引进资金、技术,为老区兴建学校,培养人才,派出医疗队义诊治病,也对一些国家的重大决策提出建献,例如京九铁路的走向,就是参考了老促会的意见,作了重大改进而经过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西等革命老区而达香港九龙。铁路走向的变更促使和带动了沿线一系列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了这些老区人民的生活环境。类似例子还有很多。
    中央机关老干部支持老区建设工作组则是在老区建设促进会的领导下,团结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办的老干部局,将国家机关离退休的老干部组织起来,支持老区建设。这些老干部中有一大批来自老区或曾与老区人民共同战斗,与老区有血肉连系的老革命战士,他们与老区有着深厚的革命情谊,时刻关切着老区的建设发展。我们就是把他们组织起来,共同对老区建设与发展,出谋划策,牵线搭桥,能以更大的力度促进老区发展,使贫困地区尽快脱贫。使正在发展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
    老干部与老年人才这两支队伍的汇合,将使支持老区建设的工作如虎添翼,这就是我们国家机关老干部支持老区建设工作组与老年人才开发委员会走到一起的理由。大家的目标一致,既开发了老区,又使老年人才有了用武之地,是个双赢的方案。我们一定要作好这两支队伍的结合。使双方都得到好处。
    我们呼吁,革命老区的建设与开发迫切需要老年人才的支持,我们希望,老专家,老技师,老教授,老工人们关心老区建设,到老区去,促进老区的发展,共进小康,只有后进地区的全面富裕起来,才能谈得到整体国力的提高和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