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 )于 1933年底来到川东南地区。当 时,正是红三军处于极端困难的阶段,贺龙坚持中 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团结广大干部战士,与 "左"倾错误路线作斗争,广泛发动群众,依靠土家、苗、汉各族人民,百折不挠地与国 民党反动派作斗争,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广袤的游击区,胜利地实现了红三军向湘鄂川黔边的战咯转移,度过了自湘鄂西创建红军以来去自由最困难的阶段。红军末到秀山,给秀山人民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光明,在那血与火的年代,军民团结战斗,谱写了秀山革命历史上的光辉篇章。
贺龙早在青少年时期,便与秀山人民结下 了不解之缘。 1922年春,他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出任川东边防军警备旅游长,驻防于秀山 、酉阳、涪陵一带,前后达四年之久。贺龙军队驻扎秀山期间,军纪严明,秋毫无犯,除暴安民, 为群众办了很多好事, 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秀山邑梅 (梅江 )的群众,曾于二十年代中期为贺龙树立了”德政碑”,铭记他爱国爱民的光辉事迹。
南昌起义后,1928年3月 ,党中央派贺龙、周逸群、万涛等先后到湘鄂西,组织鄂西特委和湘鄂边前敌委员会,领导当地人民开展武装斗争,组建了红四军 (后改为红二军 )。1930年7月,红二军和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会师,组成了红二军团,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由于李立三"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洪湖根据地的斗争受挫,红二军团被追转移湘鄂西。1931年3月,红二军团缩编为红三军。
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50万兵力,对根据地发起《围剿",并首先以主力进攻洪湖中心区。由于红三军政委夏嚎否定了贺龙关于摆脱敌人主力,集中优势兵力到外线作战的正确意见,错误地平分兵力,分兵把□,使红三军丧失了粉碎敌人《围剿"的主动权,被追仓促突围,撤离洪湖,失去根据地的依托,开始流动游击。在敌人重兵围追堵截下,红三军历尽艰辛,转战鄂西南、陕南长达七千余里,于1933年初才回到鄂西一带。
1933年夏,蒋介石重新集结重兵向湘鄂边区围攻,湘鄂边区根据地遭敌攻占。红三军再次失去依托。开始流动游击鄂川边境,这时,红三军已由3万多人锐减到3千多人。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寻求新的出路,1933年12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咸丰大村召开了重要会认。贺龙提出了正确的主张,《向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发展,创造新的根据地"。根据贺龙的建议,会认决定放弃恢复湘鄂边根据地的设想,而向川东南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一带发展,创造湘鄂川黔边新苏区。把 "恢复湘鄂边”的口号改为 "创造湘鄂川黔边新苏区中心“的口号大村会议是红三军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重要转折的会议,也是形成创造湘鄂川黔革命脉、根据地战咯思想的会认,是红三军由挫折走向胜利的起点。
根据大村会议的决定,红三军在贺龙的率领下,于1933年12月22日挥师入川,一举攻克黔江县城。1934年3月17日,贺尤、夏嚎、关向应、卢冬生等组成了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这一区域苏维埃运动的领导机关。5月8日,红三军奔袭彭水县城。红军打下了彭水县城后。按原定计划准备攻打酉阳,在酉秀黔彭建立新的根据地。可是,推行王明路线的夏曦借口《彭水背山面水,易攻难守,敌人打来难以应付",不同意在彭水驻留。接着,红三军西渡乌江,转战沿河、德江等地。于1934年6月4日5进驻酉阳南腰界。
1934年6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枫香溪召开重要会认,会议决定建立也括酉阳、秀山在内的黔东革命根据地;恢复红军中的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派一批干部去做地方工作。
红三军以南腰界为中心,深入秀山和川黔边广大地区发动群众,扩大红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杖,进行土地革命。
红三军在秀山的活动,遍及秀山西部、西南和东南的24个乡。坝芒、峻岭、龙凤、塘勘、巴盘、茅坡、膏田、云隘等地是红三军开展军事活动的主要地区。县东南部的兰桥、梅江、巴家、雅江、平马、川河盖、涌洞、干川、龙池、里仁、保安等地,是黔东独立师和黔东特委最后撤离川黔边根据地,东进湘西,沿途艰苦作战的地方。
红三军在创建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在我县西部的坝芒(现属峻岭乡)、枷档(现属塘锄乡)、巴盘(现属三合场乡)等先后建立了三丈游击队。各地游击队的建立和发展,有力地配合了红三军开展武装斗争、打土豪分浮财、宣传土地革俞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运动。通过艰苦深入的工作,秀山西部地区相继建立了坝芒,枷档、巳盘三个乡苏维埃政权。
为开辟秀山新苏区扫除障碍,给国民党秀山驻军和杨卓之地方反动武装以沉重打击,红三军发动了著名的倒马坎战斗和革蛇战斗。
1934年8月,任弼时、肖克、王震等领导的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进行西征,向川黔边根据地靠扰。贺龙得知消息,带领红三军主力前去接应,三次转战秀山,历经千辛万苦,两支部队终于汇合。
1934年10月26日,红二、六军团8千多指导员在南腰界胜利会师,组成了以贺龙、任瓣时、关向应、肖克、王震等为核心的新的领导机构。根据中央的指示,红二、六军团立即挥师湘西,牵制大量的国民党军队,为吕央红军的战咯转移创造了条件。
南腰界会师后,贺龙重组黔东独立师,由王光泽任师长,段苏权任政委兼黔东特委书记,领导黔东和川黔边人民继续坚持根据地的革命斗争。黔东独立师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与众多国民党军队周旋。在转战秀山邑梅、雅江、平马、川河盖途中,与敌拼死搏斗,浴血奋战,终于完成了牵制敌人,使红二、六军团主力胜利转移湘西的光荣任务。
自1934年3月红军入秀山石堤至1935年1月黔东独立师撤离秀山的近一年的时间里,红军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打土豪、分浮财,惩治贪官污吏,建立农民武装和苏维埃政权。红军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为人民群众做好享,争取和团结各界人士,壮大革命力量。
秀山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艰苦斗争的岁月,秀山备族人民与红军生死与共,血肉相连,为革命承受巨大的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军民团结、鱼水情深的动人诗章。当年为红军站岗守卡、通风报信、带路侦察、筹动粮食等达400多人次,冒死掩护救治红军伤病人员达70多人次。雅江乡车田村土家族农民李木富、苏士华等人冒着被反动派杀害的危险,救治了身负重伤,生命垂危的黔东独立师政委段苏权同志,将其藏在山洞申治伤月余,伤愈后又资助路费去寻找部队。五十年后,段苏权将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
红军在秀山,给秀山人民带来了希望,带末了光明,唤醒了备族人民的革命觉悟,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红军在秀山,留下了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斗争事迹,在秀山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