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决议,中共中央派贺龙、周逸群、万涛等人先后到湘鄂西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洪湖苏区,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为了加强对军队的领导,中共中央设立了湘鄂西中央分局,直接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1933年夏,蒋介石集结重兵,向各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又盲目执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和肃反扩大化,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由3万多人锐减到3千余人,被迫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并退出湘鄂西根据地,流动游击于鄂川边境。1933年12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咸丰大村召开会议,讨论了失败的教训与当前的任务。根据贺龙、关向应的主张,会议决定放弃恢复湘鄂西老区,向川东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一带发展,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同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转战来到酉阳的兴隆坪、马喇湖一带,数日后转战到湖北利川一带。1934年4月14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利川十字路举行会议。组建了中共鄂川边工作委员会。并派一批地下工作者到酉阳开展工作。同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转战来到酉阳的黑水、毛坝、五福、兴隆坪、小咸、八穴等地发动群众打土豪。把大批浮财分给了穷苦农民。1934年5月7日,贺龙率领导红三军奔袭彭水、沿河县城后,于同年的6月4日进驻酉阳县的南腰界,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及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和军直所属机构都分别驻在余家桶子、罗家桶子、楠木菁、少年坨等地,所辖七、九两师分别驻杨家寨、柏杨坳等地。1934年6月19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枫香溪召开会议,作出了建立以南腰界为中心的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的决定,随后在南腰界举办了几期红军大学,培训干部,派工作组到酉阳、秀山、沿河、松桃、印江、德江等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扩大红军队伍,组织游击队和赤卫队。到同年9月底,以南腰界为中心的黔东革命根据地纵横达100公里,人口近20万。建立了一个特区政府,17个区苏维埃和100多个乡苏维埃,红军由3000多人发展到4000多人。1934年8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在任弼时、肖克、王震、李达等率领下,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作为先遣部队,为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开道。同年10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在南腰界与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胜利会师。会师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恢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并在南腰界召开会师大会。这样,以任弼时、贺龙、关向应为核心的最高领导集体形成。次日,除留下黔东独立师坚持革命斗争外,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主力从南腰界出发,于同月30日占领导酉阳县城。1934年11月3日,红二、六军团从腴地出发经柏溪、五福、老寨直插湖北的百福司,渡过酉水河后于同月的7日攻占了湖南的永顺县城,开创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新局面。1935年11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除留十八师掩护主力转移外,全部进行了长征。同年12月22日,红十八师完成了掩护主力转移后,遵照贺龙的电令,突围来到酉阳老寨等地,经五福、腴地、毛坝、黑水、红井、铜西、蚂蝗,到达南腰界,进行短暂休整。在坚持根据地斗争的游击队帮助下,补充了人员,筹备了一批物资后,于1936年1月7日离开南腰界进入贵州的甘龙,同月9日到达贵州的江口县城与红二、六军团主力会合,踏上了长征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