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向市妇联“为山区留守儿童捐5万本字典工程”转交了爱心人士“钟南湖”的6000元捐款;今年初,一直通过本报关注留守女童的“尹明”又托我们为万盛区的留守儿童转去800元助学金……
我市是劳务输出大省,全市共有230万留守儿童,为了他们的成长,关爱从一个个匿名奉献的重庆人心中淌出,没有姓名,但传递着温暖。
“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面貌好了,并且怀揣着梦想,充满自信。”近日,在“民生进行时———培养照顾农村留守儿童”通报会上,市教委副主任钟燕说。从市委三届七次全会提出“民生十条”并把关爱留守儿童纳入其中起,全市上下、党群同心,一个个关心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的爱心工程、一场场关爱留守儿童心灵成长的爱心行动,将爱源源不断地送到留守儿童身边。
团圆之旅送达千里之外的亲情
去年,中秋前夕,61名我市优秀农村留守儿童搭乘开往深圳的专机踏上和父母的团圆之旅。这项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政府驻广东办事处、市广东商会、巨成集团主办的温暖之旅活动,感动了千千万万个留守儿童家庭。孩子们在深圳三天,深圳警方派出两辆警车,为接送家长和孩子的四辆大巴车全程开道,当地媒体报道称,“共和国警车首次为留守儿童开道”。
“我张开双手扑向他们,泪水夺眶而出,双眼模糊。爸爸妈妈的眼中也饱含热泪,记者们对着我们一阵狂拍。那时,我觉得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父母的怀抱依旧温暖,父母的爱依旧如往前一样。”九龙坡区西彭三小六年级一班留守儿童陈明莎的日记中记录了团圆之旅的“幸福瞬间”。
61个家庭有61个故事,孩子们走出大山,见到了难得一见的父母,亲人相拥、喜极而泣,感人的场面令无数在场的深圳市民动容。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波说:“61名留守儿童远赴深圳和父母团聚,向社会传递着一个积极的信号,我市已经把关注外出务工青年和留守儿童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具体落实。这样的团圆之旅,我们每年都将举行,带领孩子走进父母集中务工的地区,让更多的重庆籍打工者感受到家乡的变化,或将会引发新一轮农民工回流,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远离家乡、父母、孩子之苦到外地打工,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回乡创业,支持家乡建设。那时,孩子不再留守,可以躺在父母的怀里撒娇,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团聚。”
爱心午餐打下健康身体的基石
“今天是星期二,孩子们的早餐是鸡蛋、馒头、包子、菜粥、咸菜。”2月22日,在璧山县留守儿童学校三合小学,校长李世维指着食堂里挂着的一周食谱表告诉记者。
家住三合镇二郎村的廖崇凯,父母已在成都打工七八年,他平常就是靠外公外婆照顾。“以前有时候放学回家,家里没人,我就自己随便煮点东西来吃,平常也是大约一周才吃一次肉。”12岁的廖崇凯去年上六年级,开始在学校寄宿。“现在每天都吃肉,早餐有一个鸡蛋,课间还有一盒牛奶,比在家里吃得好多了。”廖崇凯告诉记者,今年春节他爸爸回来过年,给他量身高,发现他一个学期身高竟然“蹿”了6厘米。
据负责学生食堂管理工作的何老师介绍,每天中午,学校留守儿童的饭菜都是两荤两素,晚餐则是三菜一汤,饭和汤不限量供应。他说,学生食谱是专门请营养师配的,能保证儿童生长发育时期所需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
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经有38个区县(自治县)实施了“蛋奶工程”,涉及学校5196所,惠及学生247.57万人次,总共投入资金3.5亿元。30个区县(自治县)为非寄宿制贫困生提供了“爱心午餐”。
爱心救助传递幸福明天的希望
去年11月,4名分别患有双臀肌挛缩、膀胱肿瘤、病毒性脑炎、狼疮性肾炎的贫困留守儿童每人获得了5000元的疾病救助款。由市妇联举办的“爱心体彩·贫困农村留守儿童重大疾病救助”活动在市科技馆举行,首笔2万元爱心救助款发出。
据介绍,妇联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无暇照顾孩子,有的留守儿童生病后耽误就医,由小病发展成大病,又因家庭贫困,往往得不到治疗。为此,市妇联通过市妇女儿童基金会,从市体彩中心获得捐款50万元,作为此项活动的启动资金。获得救助的首批贫困留守儿童是由医院推荐,经妇联审查后确定的。
市妇联主席兰运华介绍,由于资金有限,只能对部分符合救助条件的孩子给予一定的帮助。市妇联希望,有更多的爱心单位和个人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奉献一份爱心,让更多遭受疾病折磨的贫困留守儿童及时获得救助。
“4+1”模式增强留守儿童综合素质
27岁的颜芬是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的在读研究生,和很多同学一样,她在石柱冷水小学当上了一名志愿者,教这里的孩子文艺美育。“通过才艺表演,可以让孩子们变得乐观开朗,恢复自信。”颜芬说,在她和同学们的细心辅导下,冷水小学的这些留守儿童不仅在县里比赛一次次获奖,性格也在一天天发生变化。“我印象最深的是小美蓉,性格内向的她现在变得开朗活泼了,灿烂的笑容又回到她脸上。”
颜芬口中的小美蓉,是冷水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她7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弃她和弟弟而去,姐弟俩长期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小美蓉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课间从不离开教室和同学一起玩。
“因为缺少父母的爱,这些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比较孤僻。”到了冷水小学后,颜芬经常给小美蓉讲故事,还鼓励她报名参加了舞蹈队,在不断的肯定声中,小美蓉变得活泼开朗起来,也自信了。
“我喜欢这些大姐姐,过去我不想读书,现在每天早上望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像她们一样报效祖国……”看到小美蓉在作文中写的这些话,颜芬打心底里高兴。
“除了让农村留守儿童吃饱穿暖外,我们更关注孩子们对亲情的渴望,更关注孩子们能不能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市教委副主任钟燕说。
去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创造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4+1”教育模式,并在石柱冷水小学、丰都北京青年希望小学开展了试点。取得经验后,又在“两翼”及渝西地区的30个区县选定31所实验学校,全面推广“4+1”教育模式,即从“思想政治、人格品质、心理情感、行为养成+营养健康和安全”等5个方面开展试验。
“在此基础上,各区县又结合实际,发展和丰富了教育培养模式。”钟燕介绍称,比如合川区以“爱心、红色、师陶”为主线,秉持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着力培养留守儿童的自立精神和生活实践能力。
据悉,目前,通过“4+1”教育模式,31所实验学校共有1.4万多名农村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增强。
与此同时,市教科院还专门编写了留守儿童培养及留守儿童学校教师系列读物,《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红歌嘹亮》已正式出版,免费发放给31所实验学校使用;重庆出版集团向14个区县和31所实验学校捐赠了150万册图书,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重庆日报记者 张浩淼 张亦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