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支持老区

-老区政策

重庆市五大举措大力推动武陵山片区(老区)扶贫攻坚

发布时间: [2012-12-19 16:56:55]

       重庆市武陵山片区7个区县集革命老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少数民族聚居区和省际行政边界区于一体。有贫困村616个、贫困人口53.1万,贫困发生率为17.2%,有31.6万人生活在不宜人居的深山峡谷而亟需搬迁。2012年,片区7个区县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6万人,就业、创业等培训3.5万人,实现1700多人成功创业,实现142个贫困村、12万贫困人口脱贫。下一步,将采取五条措施推动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

        一、以扶贫移民为核心,着力推进连片扶贫攻坚。根据市规划,2017年前,全市要完成扶贫搬迁111.5万人,武陵山片区完成31.6万人。市将调整搬迁补助标准,实行差别化补助,真正让扶贫对象“搬得出”。充分整合地票交易、国土整治、危旧房改造、以工代赈、退耕还林、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资源,科学制定扶贫移民规划,尊重群众意愿,采取梯度搬迁、集中搬迁、插花搬迁、异地搬迁等多种方式组织扶贫移民。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认真落实《重庆市(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出台武陵山、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实施规划。每年,为每个片区区县安排小片区建设财政扶贫专项资金500--1000万元,支持小片区建设,以小片区带动大片区,争取使我市武陵山区县率先在全国武陵山片区实现脱贫。

        二、突出旅游扶贫重点,着力强化产业支撑。以精品景区和乡村旅游为重点,坚持扶贫为先、片区为主、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的思路,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对于武陵山片区,我们将集中力量打造大黄水市级旅游扶贫示范带和酉阳毛坝旅游扶贫示范区,支持每个区县建设1个旅游扶贫示范片,在景区周边建设2-3个扶贫移民新村。同时,充分利用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和渝沪高速等出境大通道,培育和发展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大、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特色扶贫产业项目,形成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支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用好、用活园区扶持资金和“一圈两翼”帮扶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东部发达省市和主城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突出山区优势发展特色种养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扩展特色农业产业链,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

        三、以“六到农家”为突破口,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贫困村整村扶贫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00万元,贫困村整村扶贫周期延长到3年,严格按照“七有四通三解决”标准,抓好整村扶贫工作。因地制宜推进水、电、路、气、房、环境改善“六到农家”,配套推进县际公路、乡镇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快贫困农村电网改造,抓好水源、供水、防洪抗旱减灾等骨干水利工程,提高农业灌溉能力,解决困难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完善城镇、聚居点基础设施,合理引导有条件地区农民集中居住,使产业和人口向城镇、聚居点集中。用好新农村建设资源,推广清洁能源,实行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切实改善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以创业就业、职教为内容,着力抓好统筹城乡扶贫。实施“就业”工程。力争将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资金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比例提升至10%左右,加大雨露技工培训力度,每年实现2万人转移就业。实施“创业”工程。用好西南大学平台,做大做强创业培训;用好扶贫贴息贷款,支持区县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用好贫困农村返乡农民工创业基金,扶持贫困农村群众创业,打造返乡农民工扶贫创业园和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村。实施“职教扶贫”工程。对参加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额外补助生活费;办好“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连读班,动员“两未生”全部就读中高职学校。

        五、以到人到户为抓手,着力解决关系困难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出台《重庆市武陵山、秦巴山特殊贫困片区扶贫措施到户的实施意见》,坚持扶贫对象动态调整,按照项目规划到户、资金扶持到户、产业发展到户、素质提升到人、帮扶责任到人、档案建立到人的“六到”思路,发放扶贫明白卡。对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建立数据库,确保每一个扶贫对象得到针对性的帮助。出台《重庆市行业扶贫工作意见》,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科学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探索贫困家庭参加农村社会保险直补路子,让每个贫困老人能享受养老保险。加强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建设,全面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适时调整18个扶贫集团成员单位,开展对口扶贫行动,实施党员干部扶贫、爱心人士扶贫、集团扶贫、圈翼帮扶、东西扶贫协作和成员单位结对帮扶“六个全覆盖”,确保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家庭、每个扶贫对象有单位有人对口帮扶。(市扶贫办综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