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8日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以来,重庆市先后召开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全市扶贫开发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部署了全市贯彻落实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会议决策部署上来
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会议,各级必须深刻认识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刻认识重庆仍处在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城乡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的现状;深刻认识当前全市扶贫工作面临区域性贫困与能力性贫困的“双重压力”,巩固温饱成果与缩小城乡差距的“双重任务”,经济发展与改善生态的“双重挑战”的现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牢固树立扶贫开发是当前全市第一位的民生工作,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的思想,进一步增强参加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突出重点,努力提高全市扶贫开发水平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新十年扶贫开发规划、推进片区扶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全市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是:减少贫困人口36万人,完成450个贫困村整村扶贫任务,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20万人,培训转移贫困人口10万人。
(一)发展特色扶贫骨干产业。脱贫致富的关键在增加收入,增加收入的关键在产业支撑。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70%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全年将投入10亿元以上,用于支持重点区县培育壮大1-2个特色产业。市出台扶贫产业规划,做大做强中药材、草食牲畜、高山蔬菜、烟叶、林果等特色产业。同时,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大力发展适合“两翼”农村的特色扶贫产业。把旅游扶贫作为脱贫增收的重要抓手,在每个有旅游资源的重点区县规划建设1个旅游扶贫示范片。市集中力量打造大黄水、红池坝市级旅游扶贫示范片,支持南川、武隆、酉阳、彭水、奉节、云阳、城口等区县建设乡村旅游基地。出台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暂行办法,通过贴息等市场手段,按照“丰都肉牛”模式,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强化扶贫产业对扶贫对象的辐射带动能力,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二)强化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要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交通、水利为重点,依靠行业部门,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区县和市相关部门主动作为,积极协调争取,按照国家武陵山、秦巴山片区规划,加快实施一批交通、水利重大项目,支持万州、黔江机场增开航线航班,建成涪陵至丰都、万盛至南川、奉节至巫溪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南川金佛山等一批大中型水库建设和小型病险水库整治。市和区县两级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行业扶贫责任,尽快打通秦巴山、武陵山两大片区北上、东进、南下“断头路”,扎实推进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区县政府要把基础设施进村入户作为民生工作来抓,加快贫困村入户便道和生产便道建设,大力推进农民新村建设及农村危旧房改造,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饮水难、住房难等问题。
(三)稳妥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3年时间,完成50万人搬迁任务,把全市家庭最困难、需求最急迫的群众都搬出来,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按照市统一要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早准备、早规划,认真搞好调查摸底,务实制定工作方案,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盘活资源、合力攻坚,把好事做好、做实。要采取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相结合的办法,瞄准贫困农户,真正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致富,防止“搬富不搬穷”、“搬近不搬远”,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四)着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扶贫先扶智,贫困对象的素质提升至关重要。扩大“雨露计划”实施范围,创新扶贫培训形式和补助方式,力争10%左右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力度,每个区县至少安排1亿元以上的贴息额度,支持重点区县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建立扶贫创业基金,打造返乡农民工扶贫创业园和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村,帮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创业。在贫困区县办好“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连读班,对2.5万贫困农户家庭“两后生”就读中高职进行资助,力争把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子女都吸纳进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加大贫困村文化、卫生、医疗设施建设力度,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增强贫困群众自立意识,提高科技致富能力。
三、抓住关键,坚决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扶贫攻坚战
扶贫开发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各级各部门必须抓住关键,牵住“牛鼻子”。
(一)抓住合力攻坚的关键。扶贫开发涉及贫困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区县党委政府必须充分整合资源合力攻坚。切实增加扶贫投入,建立以财政专项资金为牵引,行业部门、信贷资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增长机制,做大扶贫资金总盘子。采取考核、督察等措施,调动和发挥行业扶贫作用。区县政府主动作为,争取国家部委、山东的定点帮扶和东西扶贫协作更大力度。市级有关部门深化“圈翼”帮扶机制,加大市扶贫集团工作力度,引导各方力量投身“两翼”农村事业。
(二)抓住贫困地区自力更生关键。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必须紧紧依靠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加强贫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搞好传、帮、带,建设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村支两委”。筑牢“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精神,不等不靠、勤劳致富。发挥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作用,培养一批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带路人”。
(三)抓住扶贫资金监管关键。财政扶贫资金是党委政府给予贫困群众的“救命钱”,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雪中送炭”和“输血造血”基本功能。一是扶贫资金最大可能瞄准贫困村、贫困人口,防止被富人挤占、挪用穷人资源,把扶贫资金用在整村扶贫、产业发展、高山搬迁、扶贫培训等方面。二是认真落实重庆市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扶贫、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强化日常监管;充分发挥义务监督员作用,加大信访查处力度,不断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建立扶贫资金风险防控体系,认真研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对口协作帮扶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管理使用的办法措施,监管好每一个环节。
(四)抓住落实责任关键。重点贫困区县党委、政府要把高山搬迁、扶贫开发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完善扶贫考核激励机制,增加年度目标考核权重;从区县后备干部中选派一批扶贫特派员,驻贫困村两年抓工作落实;扶贫系统干部要以身作则,尽职尽责,率先垂范。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定期不定期地开展重点督查,促进工作落实。(市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