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支持老区

-老区政策

重庆五大举措推进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

发布时间: [2013-03-08 14:33:27]

      我市秦巴山片区辖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城口5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有贫困村55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3%;2011年底有贫困人口90万人,贫困发生率达29%。片区内90%以上的耕地在25度以上,64%的行政村没有水泥路,34%的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36%的农户饮水困难,44万人生活在不宜人居的高山峡谷地带,是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殊贫困片区之一。

        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三峡移民契机,着力实施片区扶贫开发,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基础设施有所改善。过去5年,在片区累计投入11.8亿元资金,新改建农村公路1.1万公里、人畜饮水工程4120处,改造农村危房1.5万户,农村广播、电视、电话综合覆盖率达96%以上,城镇化率由11.2%增至29.3%。建成郑渝铁路、万宜铁路、渝宜高速公路、万州五桥机场等重大项目,全面改造县际高等级联网公路。二是产业支柱有所增强。优先在秦巴山片区布局重大产业项目,扶贫资金的50%用于发展产业,在贫困村重点发展药果林及乡村旅游等10大扶贫产业。过去5年,培训转移农民和产业骨干13万人,创办微型企业近万户,建成贫困地区农民创业园6个。三是扶贫搬迁有序推进。先后整合各类资金5.6亿元,完成扶贫和生态移民11.6万人,新建农民新村150个,对巫山县庙堂乡实施整乡搬迁,取得明显的扶贫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四是社会事业有所发展。全面实现“普九”,7-15岁适龄儿童在校率达到99.4%,成人文盲率下降到0.6%。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06人。每万人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2.5人,拥有病床23张,所有乡镇设立了卫生院,70%的村建立村级卫生室;农村低保、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新阶段,我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目标和“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部署,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思路,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促进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

        一、在改善基础设施上攻坚,力破发展瓶颈。把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硬任务、硬指标,严格按照规划,整片整体推进,打造区域交通战略要地、减灾避灾示范区和生态安全屏障。未来5年,重点规划建设好区域内5条铁路、7条高速公路和巫山机场、巫溪低空应急救援机场,打通连接秦巴山区各县的“断头路”,破除脱贫致富的发展瓶颈。

        二、在培育特色产业上攻坚,力促就业创业。依托秦巴山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壮大实体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做大做强柑橘产业,科学发展畜禽养殖和生态渔业,大力发展中药产业和林下经济,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以山地鸡、老腊肉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着力培育盐气化工、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等生产企业;有序开发开县的绿豆岩、巫溪的钒钼矿、巫山的铁矿、城口的锰矿等矿产资源;积极发展电子制造业、汽摩及配件、船舶修造等机械制造产业。提升长江大小三峡、天坑地缝等精品景区,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乡村体验旅游和避暑纳凉旅游,建成一批服务主城、覆盖周边的休闲旅游基地和贫困地区高山纳凉旅游带,使之成为扶贫攻坚的富民产业。

        三、在生态移民搬迁上攻坚,力求斩断穷根。整合小城镇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宅基地复垦、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通过扶贫移民、生态移民、灾害避险移民、工程性移民等途径,对生存条件恶劣、有意愿的人群实行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彻底摆脱贫困。

        四、在均衡公共服务上攻坚,力保民生民计。到2015年,每个县至少建成1所二甲以上医院,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有较大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以上,满足农村半小时有效文化服务需要。建立完善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项制度为核心,以农村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为补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五、在创新发展机制上攻坚,力争引领示范。建立完善“两轮驱动”有机衔接机制,按照“生存靠低保、发展靠扶贫”的要求,落实产业扶持到户、特困救助到人的10项到人到户措施。建立完善“动态扶贫”有序进出机制,对贫困人口、贫困家庭、贫困村实行动态管理,在农民人均纯收入30%的框架下,对低收入群体实施动态管理和扶贫开发,做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建立完善“切块备案”有效管理机制,分投向、分区域安排财政资金,对扶贫资金和项目开展绩效考评,不断提高扶贫工作科学化水平。(市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