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秀山县建设渝鄂湘黔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根据我县"十一五"规划,今后五年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是:打基础、立支柱、求和谐、促发展。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渝鄂湘黔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地总体框架和支撑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
具体目标是:
1、经济总量大幅增加。到"十一五"末要初步建成以锰业为主的特色资源加工出口基地,以商贸物流为主的物资集散地,以民俗风情和花灯文化为主的旅游中转地,初步形成中等城市的基本框架和"经济高地"的支撑体系。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10年力争突破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1.46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13.3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2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90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6%,2010年达到5.42亿元。三次产业化重调整为16.4:50.2:33.4。
2、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建设"加工出口基地"。做大做强以电解金属锰为主导的锰工业、以水泥为主体的建材工业,加快发展以石堤电站为支撑的能源工业,以工业硅和精汞为核心的新兴工业,扶持发展以中药材、茶叶、绿色食品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五氧化二钒、钙质页岩、滑石、重晶石、煤系高岭土开发项目。争取再上一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着力开发瓷地砖、轻质建材、新型墙体材料等新产品。大力推进金银花、松脂加工和青蒿素、绿源酸提取项目。加快建设黄杨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工业集群发展。力促组建锰业集团和建材集团。
3、加快商贸服务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物资集散地"。
发展思路是:建设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集镇为节点,边贸市场为窗口,主要交通干线为纽带,辐射周边县(市)的城乡市场体系。 (1)打造县城中心商务圈,加快现代商城建设步伐,提升中心圈商业品位,以花灯广场为核心,大力培育综合批发市场、特色专业市场及民族风情走廊,合理布局城市社区商业服务网点。(2)加快龙池、清溪、溶溪3个中心集镇和石堤、洪安、梅江渝东南等边贸集镇市场及渝湘高速公路四个出口处特色专业市场建设。(3)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商贸,加快建设渝东南加工出口型现代物流基地,支持连锁经营企业自建物流陪送中心,鼓励发展文化、娱乐、休闲等传统和新兴服务业。(4)积极发展金融、运输、通讯和中介服务等行业,逐步完善商贸流通服务体系。(5)着力培育外贸经营主体,扩大外贸出口,组建外派劳务服务中心,开展对外劳务输出,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4、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城乡发展趋于协调。
(1)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集中成片、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的原则,大力发展以中药材、烤烟、畜禽、粮油、劳务输出等商品基地建设。(2)以农民受益为目标、扶优扶强为核心,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到2010年,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0家。(3)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培育农产品营销为主体,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到2010年,各类经济合作组织达到400个以上。(4)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为目标,重点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到2010年,高级知名农产品牌到6个以上,注册农产品品牌10个以上。(5)大力发展农机事业,全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2010年达到23%。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到2010年,公路通车率达到100%,通村民小组率达到85%。基本解决农村交通运输、饮水、用电问题。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28.9%。基本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形成城乡协调互动、相融共进的发展新格局。
5、增长方式明显转变。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2010年达到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耕地保有量稳定在91万亩左右。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щ类标准的断面稳定在95%以上,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或好于二级的天数比例稳定在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6%。
6、体制环境逐步优化。基本实现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建设目标,非公有制增加值比重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利用县外资金年均增长15%,外贸出口2010年力争突破1亿美元。
7、社会发展更加和谐。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50元,农业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3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以内。城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0%以上,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信用、社会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持续好转。